高一化学物理

澶璇句腑蹇
澶璇句腑蹇
婀锛,锛澶х锛,锛椴锛,锛锛,锛绉锛,锛娌菠锛,锛婀锛,锛澶х锛,锛椴锛,锛
ㄥ浠ョㄥ浣缃绔璐诲瀛缃
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
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19
╃缂杈锛甯
瀹℃哥匡[]
ユ甯QQ缇わ
552455408398380377369368365
10-2010-2010-2010-2010-2010-1410-1410-1410-09
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
瀛缃绗堕存堕村甯2015骞撮璇棰绛妗瑙f
08-1608-0207-0607-0107-01
2015骞村ㄥ介缁涓璇澶х翰-╃
03-1101-3101-3012-1808-14
2016灞楂╃涓杞涔璧姹
10-2010-1910-1910-1910-19
楂绗杞涔璺ㄥラ涓虹藉杩虫舵.
10-2010-1710-0910-0809-29
瀛缃绗堕存堕村甯2015骞翠腑璇棰绛妗瑙f
10-1510-1410-1410-1410-14
涓璇瀹
婊ㄥ甯2015.
06-0405-2204-2404-1703-31
姣勾涓锛戒涓浜骞虫舵缁╀绉璇澶卞╋.
10-2010-2010-2010-1610-16
骞宠 ′欢瀹楠灏璋虫按骞充缃钩琛″娑ゆ.
10-2010-2010-2010-1710-1710-16
涓腑╃ヨ规
10-2010-2010-2010-2010-2010-20
澶涔涔锛棣瑕璁ょ瀛璇澶х翰璇璇存.
10-2010-2010-1910-1910-1910-19
璇寰炬锛PR5锛涓10涓浠ュ锛茬稿崇被缃绔绯QQ锛 ュ浣璇疯寸碉010-
瀹㈡嚎锛010-57
″浣锛010-
Copyright©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浜灞娴锋灞澶妗锛
浜ICP璇080135高一物理重点知识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一物理重点知识点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如图所示,质量为0.5kg的物块以5m/s的初速度从斜面顶端下滑,斜面长5m,倾角为37°,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求:(1)物块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2)物块滑至斜面中点时的速度.答案分析:(1)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2)由速度位移关系公式求出物块滑至斜面中点时的速度.解答:解:物块受三个力,如图,把重力分解在沿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上.则有G1=mgsinθ,G2=mgcosθ,(1)由牛顿第二定律知N-G2=0,&&&&&&&&&&&&&&&&& 且G1-f=ma而f=μN联解以上各式得&a=g(sinθ-μcosθ)=2m/s2(2)在物块运动到斜面中点时,位移s==2.5m由公式vt2-v02=2as知,此时物块速度vt==m/s≈5.91m/s答:(1)物块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是2m/s2.(2)物块滑至斜面中点时的速度是5.91m/s.点评:本题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结合解决动力学第一类问题,加速度是它们的桥梁,是必求的量.
某同学在做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和拉力F的数据如表所示:
a/(m?s-2)
0.51(1)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a-F图象;(2)图象中斜率的物理意义是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倒数(3)图象(或延长线)与F轴的截距的物理 意义是车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是0.1N;(4)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1&kg.答案分析:根据表中的数据采用描点法作出a-F图象.根据F=ma得a=,知道图象中斜率的物理意义,并能求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图象(或延长线)与F轴的截距代表加速度为零F的最大值,即小车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数值.解答:解:(1)根据表中的数据采用描点法作出a-F图象.(2)根据F=ma得a=,即斜率k=,知道图象中斜率的物理意义是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倒数.(3)图象(或延长线)与F轴的截距代表加速度为零F的最大值,即小车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数值是0.1N.(4)a-F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是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倒数,图象斜率k=1,所以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1kg.故答案为:(1)见图(2)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倒数(3)小车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是0.1N(4)1点评:解决实验问题首先要掌握该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以及注意事项.能找出图象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数学知识得出斜率或截距的物理意义.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1)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是D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B.将弹簧秤与水平木板成45°角度进行拉动橡皮条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正确的说法是BDA.两细绳必须等长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答案分析:(1)该实验采用了“等效替代”的原理,即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的,要求两次拉橡皮筋时的形变量和方向是等效的.(2)本题考查了具体实验细节要求,注意所有要求都要便于操作,有利于减小误差进行,所有操作步骤的设计都是以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为中心展开,据此可正确解答本题.解答:解:(1)A、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即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根据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本实验橡皮条两次沿相同方向拉伸的长度要相同,故A错误;B、拉橡皮条时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故B错误;C、D、在白纸上标下第一次橡皮条和绳的结点的位置,第二次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表明两次效果相同,即两个拉力和一个拉力等效,而弹簧称不必拉到相同刻度.故C错误,D正确.故选D.(2)A、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并非要求两细绳等长,故A错误;B、测量力的实验要求尽量准确,为了减小实验中因摩擦造成的误差,操作中要求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故B正确;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弹簧读数没有要求,只要使得两次橡皮条拉伸到一点就行,故C错误;D、为了更加准确的记录力的方向,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故D正确.故选BD.点评:对于中学中的实验,学生尽量要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具体操作细节的意义,解答实验问题时才能更加有把握.
如图所示,质量为0.2Kg的物体带电量为1×10-3C,从半径为0.45m的光滑的1/4圆弧的绝缘滑轨上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然后继续沿水平面滑动.(1)求物体滑到A点时的速度大小.(2)若在OA的右侧区域存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场强E=103N/C,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求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最大距离.(3)若在OA的右侧区域存在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场强E=103N/C,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求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路程.答案分析:(1)物体从光滑的滑轨上滑下,轨道的作用力不做功,只有重力做功,其机械能守恒,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式求滑到A点时的速度大小.(2)电场竖直向下时电场力竖直向下,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虽然电场力不做功,但它增加了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摩擦力增大了,然后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解之.(3)电场水平向左时电场力水平向左,电场力做负功;取整个过程为研究对象,列出动能定理方程解出距离.解答:解:(1)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R=则得& vA=代入数据解得,v=3m/s(2)当电场E竖直向下时,由动能定理,初速度和末速度都为0,所以外力做的总功为0即有 mgR-Ffx=0 其中Ff=(mg+qE)μ 则得& mgR-(mg+qE)μ x=0得x=代入数据解得,x=1.5m(3)当电场E水平向左时:初速度和末速度都为0,由动能定理得:外力做的总功为0即mgR-μmgs-qEs=0 代入数据解得& s=2.25m答:(1)物体滑到A点时的速度大小是3m/s.(2)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最大距离是.5m.(3)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最大距离是2.25m.点评:本题考查动能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区分两次电场力的方向和做功情况,特别是第二次水平面上时,摩擦力增大的细节,这是一道中档题.
如图所示,将一绝缘导体AB置于一带负电荷的小球近旁.当导体慢慢向小球移近时,关于导体AB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端电势不断降低,但A端总比B端低B.B端面上场强逐渐增大,导体内场强不改变C.感应电荷在B端的场强总小于A端场强D.用金属线将A端接地时,将有正电荷不断渗入大地答案分析:带负电电荷靠近金属导体时,由于静电感应,会使金属导体A带正电,导体B带负电,当两者间距减小时,根据静电感应的现象来分析即可.解答:解:当带电小球靠近金属导体时,由于静电感应,导体B端带有负电荷,A端带有正电荷,A、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电势处处相等,是一个等势体,当移近时,因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则两端电势在降低,但两端电势仍是相等的,故A错误;B、当导体慢慢向小球移近时,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金属导体A端带的正电荷增多,导体B端带的负电荷也增多,即导体表面的电场强度增强,而内部电场强度仍为零,即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与负点电荷在该处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由于负电荷在A处产生电场强度大于B处的电场强度,因此感应电荷在B端的场强总小于A端场强,故BC正确;D、用金属线将A端接地时,将有B端的负电荷不断传向大地,所以D错误;故选:BC.点评:本题是对静电感应现象的考查,根本的原因就是电荷之间的基本性质,即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开普勒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B.法拉第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交流发电机出现奠定了基础C.洛伦兹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后来被赫兹用实验所证实D.安培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并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答案分析:开普勒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法拉第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交流发电机出现奠定了基础.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后来被赫兹用实验所证实.奥斯特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解答:解:A、开普勒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故A错误.B、法拉第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交流发电机提供了理论基础.故B正确.C、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后来被赫兹用实验所证实.故C错误.D、奥斯特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不是安培.故D错误.故选B点评:对于物理学家所作的科学贡献,要加强记忆,这是常识性问题,考试时是基础题,容易得分.
如图所示,质量为40.0kg的雪橇(包括人)在与水平方向成37°角、大小为200N的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由静止开始运动,雪橇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0.20;取g=10m/s2,cos37°=0.8,sin37°=0.6.(1)求雪橇的加速度大小;(2)经过2s撤去F,再经3s时雪橇的速度多大?(3)雪橇在5s内的位移多大?答案分析:对雪橇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即可求出加速度大小;先计算撤去F后雪橇停止所用的时间与3s的关系,然后求出速度大小;分别求出两段的位移然后相加即可.解答:解:(1)对雪橇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据牛顿运动定律有:Fx-f=ma ;& N+Fy=mg&&&&&&&&&&&&&&&&&&&& 又:f=μN;Fx=Fcos37°;Fy=Fsin37°&&&&&&&&& 故:a==2.6m/s2(2)v2=at2=2.6×2=5.2 m/s撤去F后,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 ma′故:a′=-μg =-0.20×10=-2.0 m/s2&&&&&&&&&&&&&&&&&&&&& 由于:止=v2a′=2.6s<3s&&&&&&&&&&&&&&&&&&&&&&&&&&&& 则撤去F后,再经3s,即5s末时雪橇速度为:v5 =0&&&&&&& (3)前2s内雪橇位移:1=0+v222=0+5.22×2=5.2m后3s内雪橇的位移:2=v2+02止=5.2+02×2.6=6.76m雪橇5s内位移:s=s1+s2=5.2+6.76=11.96m点评:此题考查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需要注意时间与速度的关系,难度不大.
如图所示,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其波速为20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时刻,质点a的速度方向沿y正方向B.图示时刻,质点b的加速度正在增大C.从图示时刻开始,经过0.1s,质点b通过的路程为2mD.此波遇到另一列频率为5Hz的同类波时会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答案分析:由简谐横波的传播方向可确定出质点的振动方向,并能分析b点加速度变化情况.根据简谐运动质点一个周期内的路程,求出经过0.1s,质点b通过的路程.解答:解:A、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x=0质点振动比a质点振动早,故质点a的速度方向沿y正方向.故A正确.&&& B、b质点此时振动方向向下,加速度正在减小.故B错误.&&& C、由图波长λ=4m,周期T==0.2s&&&&& 则 t=0.1s=T&&& 经过0.1s,质点b通过的路程S=2A=20cm=0.2m.故C错误.   D、该频率 f==5Hz,与另一频率为5Hz的同类波能发生干涉.故D正确.故选D点评:波的图象基本问题是判断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间的关系.当时间是半个周期的整数倍时,可直接求出质点振动通过的路程.
某战士在倾角为30°山坡上进行投掷手榴弹训练.他从A点以某一初速度v0沿水平方向投出手榴弹,正好落在B点,测得AB=90m.若空气阻力不计,求:(1)该型号手榴弹从拉动弹弦到爆炸需要5s的时间,若要求手榴弹正好在落地时爆炸,问战士从拉动弹弦到投出所用的时间是多少?(2)手榴弹抛出的速度是多大?(3)从抛出开始经多长时间手榴弹与山坡间的距离最大?(g=10m/s2)答案分析:平抛运动是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是一个匀变速曲线运动.解决平抛运动的方法是把平抛运动分解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去研究,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解答:解:(1)手榴弹下落的高度,h=ABsin30°=0.5×90m=45mh=gt2t1==3s,t2=t-t1=2s,(2)水平分析匀速直线运动,s=ABcos30°=45mv0==15m/s,(3)当速度与斜面平行时,与斜面距离最远,此时tan30°=yv0=3v0,t3=1.5s.答:(1)战士从拉动弹弦到投出所用的时间是2S.(2)手榴弹抛出的速度是15m/s.(3)从抛出开始经1.5s手榴弹与山坡间的距离最大.点评:本题是对平抛运动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的考察,难度不大,本题是将位移分解成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由位移公式求解.
有一颗与同步卫星在同一轨道平面的人造卫星,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行.已知它的运行半径为同步卫星轨道半径的四分之一,地球自转周期为T0,则该卫星需要相隔多长时间才在同一城市的正上方再次出现(  )A、02B、04C、07D、08答案分析:通过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求出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从而求出人造卫星的周期.抓住转过的圆心角关系求出在同一城市的正上方出现的最小时间.解答:解:设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运动周期为T,因为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2=2rT2T=2π3GM同步卫星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即为T0.已知该人造卫星的运行半径为同步卫星轨道半径的四分之一,所以该人造卫星与同步卫星的周期之比是0=31(4r)31=解得T=T0.设卫星至少每隔t时间才在同一地点的正上方出现一次,根据圆周运动角速度与所转过的圆心角的关系θ=ωt得:t=2π+0t解得:t=07,即卫星至少每隔07时间才在同一地点的正上方出现一次.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要理解当卫星转过的角度与建筑物转过的角度之差等于2π时,卫星再次出现在城市上空.
如图8所示,四个相同的电灯与理想自耦变压器连接,当接上交流电源后四个电灯均正常发光,则原副线圈的电压之比U1∶U2为(& )A.1∶1&&&&&&&&&& B.3∶1&&&&&&&&&&& C.4∶1&&&&&&&&&&& &D.5∶1答案C【试题分析】
如图17所示,在沿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有一固定点O,用一根长度为L=0.4m的绝缘细线把质量为m=0.10kg,带有正电荷的金属小球悬挂在O点,小球静止在B点时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37°.现将小球拉到位置A使细线水平后由静止释放(g=10m/s2),求:(1)小球通过最低点C时的速度大小;(2)小球通过最低点C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3)小球在从A到C点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max.答案(1)1.41m/s&& (2)1.5N&& (3)1.67m/s【试题分析】
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波速大小为6m/s,已知这列波的波长大于3cm.某一时刻,当x1=5cm的A质点运动到负的最大位移时,x2=8cm的B质点恰在平衡位置且向上振动,则这列横波的波长为______cm,频率为________Hz.答案1- 4;2- 150【试题分析】
如图5-3-2所示,倾角为30°、长度为10 m的光滑斜面,一质量为1.2 kg的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求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时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是多少?整个过程中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多少?(g取10 m/s2) 图5-3-2答案解析:本题中只要依据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求的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时瞬时速度以及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即可依据瞬时功率与平均功率公式求解. 图5-3-3&&& 物体下滑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受力情况如图5-3-3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得物体的加速度=gsin30°=10×m/s2=5 m/s2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 m/s=10 m/s此时重力的瞬时功率P=Gvcos60°=mgvcos60°=1.2×10×10×W=60 W物体下滑过程中重力做的总功W=Gscos60°=mgscos60°=1.2×10×10× J=60 J物体下滑的时间t=v/a= s=2 s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P== W=30 W.
我们已经知道,作为自由落体加速度,g的单位是 m/s2;但我们在初中学过,作为质量与物体所受重力的比例系数,g的单位是N/kg.请证明:1 m/s2=1 N/kg.答案证明:1 N/kg=1 (kg·m/s2)/kg=1 m/s2.
已知人和雪橇的总质量m=75 kg,沿倾角θ=37°且足够长的斜坡向下滑动,滑动时雪橇所受的空气阻力f1与速度v成正比,比例系数(即空气阻力系数)k未知.从某时刻开始计时,测得雪橇运动的v-t图线如图3-12中曲线AC所示,图中BC是平行于Ot轴的直线,AD是过A点所作的曲线AC的切线,且A点的坐标为(0,5),D点的坐标为(4,15).由v-t图的物理意义可知:v-t图线上每点所对应的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通过该点切线的斜率.已知sin37°=0.6,cos37°=0.8,g取10 m/s2. 图3-12(1)试说明雪橇的运动情况并求当雪橇速度v=5 m/s 时,它的加速度为多大?(2)求空气阻力系数k和雪橇与斜坡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答案解析:(1)雪橇先做加速运动,加速度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增大,然后做匀速运动.当v=5 m/s时,它的加速度a等于直线AD的斜率a=tanθ==&m/s2=2.5 m/s2.(2)空气阻力为f1=kv&&&&&&&&&&&&&&&&&&&&&&&&&&&&&&&&&&&&&&&&&&&&&&&&&&&&&&&& ①雪橇与斜坡间的摩擦力为f2=μmgcosθ&&&&&&&&&&&&&&&&&&&&&&&&&&&&&&&&&&&&&&&&&& ②取人和雪橇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θ-f1-f2=ma&&&&&&&&&&&&&&&&&&&&& ③由v-t图象知t0=0时,v0=5 m/s,a=2.5 m/s2代入③式得mgsinθ-5k-μmgcosθ=2.5 m&&&& ④当速度达最大值时,vm=10 m/s,a=0,有mgsinθ-10k-μmgcosθ=0&&&&&&&&&&&&&&&&&&&& ⑤联立④⑤式,代入数据得k=37.5 kg/s(或k=37.5 N·s/m),μ=0.125.答案:(1)2.5 m/s2& (2)k=37.5 N·s/mμ=0.125.
某行星半径为R,以其第一宇宙速度运行的卫星绕该行星的周期为T.如果在该行星上发射一颗同步卫星,并在其同步轨道上以速度v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可以与该行星自转同步.则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__________,该行星的自转周期为___________. 答案4π2R3/T2v2;8π3R3/T2v3
(12分)如图甲所示,光滑且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MN、PQ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两导轨间距L=0.2m,电阻R=0.4Ω,导轨上停放一质量为m=0.1kg、电阻r=0.1Ω的金属杆,导轨电阻可忽略不计,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度强度B=0.5T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现用一外力F沿水平方向拉杆,使之由静止开始运动,若理想电压表的示数U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求:
(1)金属杆在第5s末的运动速度;
(2)第5s末外力F的瞬时功率。
答案(12分) 解析:(1)&&
(2)因U与v成正比,所以棒做匀加速运动
如图所示,长方形斜面倾角为37o,其BC边长为0.8m,CD边长为0.6m。一重为20N的木块原先在斜面上部,当对它施加平行于AB边的恒力F时,刚好可使木块沿对角线AC匀速下滑,求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m 和恒力F的大小。
答案解析:15/16&&
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的柱状物体A,A与竖直粗糙墙壁之间放一圆球B,对A施加一水平向左的力F,使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设墙对B的弹力为F1,A对B的弹力为F2,地面对A的弹力为F3。若F缓慢增大而整个装置仍保持静止,截面如图所示,则在此过程中
A.F1保持不变,F3缓慢增大&&&&&&&&&&&&&&&&& B.F1缓慢增大,F3保持不变
C.F2缓慢增大,F3缓慢增大&&&&&&&&&&&&&&&&&& D.F2缓慢增大,F3保持不变
题型:计算题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途中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AB=BC,AB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3m/s、=6m/s,则(1)物体经B点时的瞬时速度为多大?(2)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2m/s2,试求AC的距离。答案(1)5m/s(2)12m
题型:计算题
(16分)如图所示,倾角=37°的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质量m=1.0kg的小物块受到沿斜面向上的F=9.0N的拉力作用,小物块由静止沿斜面向上运动。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斜面足够长,取g=l0m/s2。sin37°=0.6,cos37°=0.8)(1)求小物块运动过程中所受摩擦力的大小;(2)求在拉力的作用过程中,小物块加速度的大小;(3)若在小物块沿斜面向上运动0.80m时,将拉力F撤去,求此后小物块沿斜面向上运动的距离。答案(1)2.0N(2)1.0m/s2(3)0.10m
题型:计算题
细绳一端系着质量M=8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另一端通过光滑小孔吊着质量m=2kg的物体,M的中点与圆孔的距离r=0.2m,已知M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现使此物体M随转台绕中心轴转动,问转台角速度ω在什么范围m会处于静止状态?(g="10" m/s2)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当所受的摩擦力与拉力反向时,角速度最小.则有:&&&&&&&&&&&&&&得:当所受的摩擦力与拉力同向时,角速度最大.&&&&&&&&&&&&&&得:&所以:m处于静止状态时转台角速度ω的范围为:&考点:圆周运动点评:该类型题目关键点在找到两个物体直接的联系,本题中两物体靠轻绳连接,绳子上的力相等是关键,其次静摩擦力方向不确定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题型:计算题
(8分)如图所示,在京昆高速公路266 km处安装了一台500万像素的固定雷达测速仪,可以准确抓拍超速车辆以及测量运动车辆的加速度.若B为测速仪,A为汽车,两者相距355 m,此时刻B发出超声波,同时A由于紧急情况而急刹车,当B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时,A恰好停止,且此时A、B相距335 m,已知声速为340 m/s。
(1)求汽车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
(2)若该路段汽车正常行驶时速度要求在60km/h~110km/h,则该汽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是否合法?
&答案【答案】
&(1)10m/s2& ;(2)=72km/h&& ,合法。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超声波和汽车运动过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设超声波往返的时间为2t,汽车在2t时间内,刹车的位移为=20m
当超声波与A车相遇后,A车继续前进的时间为t,位移为=5m
则超声波在2t内的路程为2×(335+5)m=680m,
由声速为340m/s,得t=1s,
解得汽车的加速度a=10
m/s2
(2)由A车刹车过程中的位移
解得刹车前的速度m/s=72km/h
车速在规定范围内,是合法的。
考点:本题考查了运动学规律。
题型:解答题
测量实际电流表G1r1供选择的仪器如下:①待测电流表0~5mA,内阻约300Ω),②电流表0~10mA,内阻约100Ω),③定值电阻R1(300Ω),④定值电阻R2(10Ω),⑤滑动变阻器0~1000Ω),⑥滑动变阻器0~20Ω),⑦干电池(1.5V),⑧电键S及导线若干.(1)定值电阻应选__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在空格内填写序号)(2)请在答题纸方框中画出实验原理图(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______&&&内阻r1的表达式______.答案【答案】分析:(1)与电流表并联的电阻阻值应与电流表内阻相差不多;根据电源电压与电流表G2额定电流求出电路电阻,然后选择保护电阻.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使电压有较大的变化范围,采用分压接法,本着便于操作的原则选用滑动变阻器(2)根据实验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图.(3)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进行多次实验,测出多组实验数据.由并联电路特点及欧姆定律可以求出电流表内阻.解答:解:(1)待测电流表G1,内阻约300Ω,量程0~5mA,标准电流表的量程0~10mA,故电流表G1并联的电阻应选定值电阻R1(300Ω);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使电压有较大的变化范围,采用分压接法,本着便于操作的原则选用滑动变阻器⑥(2)实验原理图为:(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为:G1和G2读数I1、I2;内阻r1的表达式为:R故答案为:(1)③;⑥(2)G1和G2读数I1、I2;R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器材的选取、连接实物电路图、实验数据处理等;要掌握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根据图象应用并联电路特点及欧姆定律可以求出电流表内阻.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粗糙的斜面与光滑的水平面相连接,滑块沿水平面以度v运动,设滑块运动到A点的时刻为t=0,距B点的水平距离为x,水平速度为vx.由于v不同,从A点到B点的几种可能的运动图象如下列选项所示,其中表示摩擦力做功最大的是( )A.B.C.D.答案【答案】分析:分析讨论滑块的运动情况:当v很大时,滑块做平抛运动;当v较大时,滑块先做平抛运动,落到斜面上后反弹再平抛;当v较小时,滑块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水平位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分情况判断.解答:解:A、从水平位移与时间的正比关系可知,滑块做平抛运动,摩擦力必定为零.故A错误.&&& B、开始阶段水平位移与时间成正比,滑块先平抛后在斜面上再反弹还是平抛,水平速度突然增大,摩擦力依然为零.故B错误.&&& C、水平速度不变,为平抛运动,摩擦力为零.故C错误.&&& D、水平速度与时间成正比,说明滑块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有摩擦力,摩擦力做功最大.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对平抛运动的分解与牛顿运动定律理解的能力,检测思维的发散性,考虑问题要全面.
题型:解答题
(1)人们发现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和对各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的规律.请问谁提出了何种学说很好地解释了上述规律?已知锌的逸出功为3.34eV,用某单色紫外线照射锌板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速度为106m/s,求该紫外线的波长λ(2)风力发电是一种环保的电能获取方式.图为某风力发电站外观图.设计每台风力发电机的功率为40kW.实验测得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约为20%,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当地水平风速约为10m/s,问风力发电机的叶片长度约为多少才能满足设计要求?答案【答案】分析:明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的内容和正确应用光电效应方程即可解决(1)题;解决(2)题的关键是建立正确的模型,即风的动能转换为电能.解答:解:(1)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说很好的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hv-W& &①光速、波长、频率之间关系:c=λv&& ②联立①②得紫外线的波长为:.(2)风力发电过程是利用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设发电机的叶片长度为r,则单位时间内吹过叶片的风的体积为:V=vπr2则单位时间内风的动能为:&& ①P=20%EK& ②联立①②得风力发电机的叶片长度为:r=10m.点评:本题考察了光子说、光电效应方程、能量守恒定律,比较简单,但是在运算中容易出错.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光滑斜面的高度相同,乙斜面的总长度与甲斜面的长度相等,只是由两部分组成(先倾角大后倾角小),将两个相同的小球从两斜面顶端由静止同时释放,不计乙斜面拐角处能量损失,则两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
A.速率相同,甲斜面上的小球先到达底端
B.速率相同,乙斜面上的小球先到达底端
C.速率相同,两小球同时到达斜面底端
D.速率不同,两小球同时到达斜面底端答案答案:B
两束相距为d的红光和紫光从空气中相互平行地斜射到平板玻璃砖上,如图所示,当它们从玻璃砖射出后
A.两束光仍平行,间距大于d
B.两束光仍平行,间距等于d
C.两束光仍平行,间距小于d
D.两束光不再平行
答案答案:A
质量为3kg的物体放在高4m的平台上.求:(g=10m/s2)?
(1)物体相对于平台表面的重力势能是多少??
(2)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重力势能是多少??
(3)物体从平台落到地面上,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重力做的功是多少??
答案答案:
已知弹簧原长为l0,上端固定,下端挂一小球,在静止平衡时弹簧长度为l1.若用此弹簧拉小球做水平面内的圆锥摆运动,当弹簧与竖直线夹角为θ时,求:小球的角速度ω=(已知不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
答案答案:
已知钠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波长为λ0=5×10-7 m,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现用波长为λ=4×10-7 m的光照射用金属钠作阴极的光电管,求:
(1)钠的逸出功Wo=________J
(2)为使光电管中的光电流为零,在光电管上所加反向电压U至少为(写出表达式)________.(用h、U、电子电量e、真空光速c、λ0、λ等字母来表示)
答案答案:
如图所示,轻弹簧一端与竖直墙壁连接,另一端与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连接,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处于自然状态,现用一水平力F缓慢拉物体,使物体向右移动x,求这一过程中拉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答案答案:
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木块A、B用轻弹簧相连,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现用水平力F向右推A.则从开始推A到弹簧第一次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块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aB
B.两物块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aB
C.两物块加速度相同时,速度vA>vB
D.两物块加速度相同时,速度vA<vB
答案答案:BC
日21点10分,我国继“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后又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船绕地飞行五圈后成功变轨到距地面一定高度的近似圆形轨道.航天员翟志刚于27日16点35分开启舱门,开始进行令人振奋的太空舱外活动.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飞船运行的圆轨道距地面的高度为h,不计地球自转的影响,求:
(1)飞船绕地球运行加速度的大小;
(2)飞船绕地球运行的周期.
答案答案:
如图所示,一玩溜冰的小孩(可视作质点)质量为m=30 kg,他在左侧平台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平抛,恰能无碰撞地沿圆弧切线从A点进入光滑竖直圆弧轨道,并沿轨道下滑,A、B为圆弧两端点,其连线水平.已知圆弧半径为R=1.0 m,对应圆心角为=106°,平台与AB连线的高度差为h=0.8 m.(计算中取g=10 m/s2,sin53°=0.8,cos53°=0.6)求:
(1)小孩平抛的初速度;
(2)小孩运动到圆弧轨道最低点O时对轨道的压力.
答案答案:解析:
  解:(1)由于小孩无碰撞进入圆弧轨道,即小孩落到A点时速度方向沿A点切线方向,则
   (1分)
  又由 (2分)
  而 (1分)
  联立以上各式得 (2分)
  (2)设小孩到最低点的速度为v,由机械能守恒,有
   (2分)
  在最低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2分)
  代入数据解得FN=1290 N (1分)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小孩对轨道的压力为1290 N. (1分)
要求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走完一段直道,然后驶入一段半圆形的弯道,但在弯道上行驶时车速不能太快,以免因离心作用而偏出车道.求摩托车在直道上行驶所用的最短时间.有关数据见表格.
某同学是这样解的:要使摩托车所用时间最短,应先由静止加速到最大速度V1=40
m/s,然后再减速到
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解法是否合理?若合理,请完成计算;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并用你自己的方法算出正确结果.
答案答案:
A、B是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当A、B两板直接接到电源两极时,一电子从A板由静止飞到B板时的速度为v0.电源内阻r=1 Ω,R1=4 Ω,现若按图示连接,当开关S闭合时,电子从A板由静止飞到B板的过程中,通过两板的中点C的速度为,当开关S断开时,电子从A板由静止飞向B板经C点时的速度为,求R2和R3的阻值.
答案答案:
题型:单选题
平直公路上有一超声波测速仪B,汽车A向B做直线运动,当两者相距355m时,B发出超声波,同时由于紧急情况A刹车,当B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时,A恰好停止,此时刻AB相距335m。已知超声波的声速为340m/s,则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10m/s2B.20m/s2C.5m/s2D.无法确定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测速仪B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汽车A的刹车过程示意图如下,汽车从A到C的减速过程,超声波信号从B传到C,汽车继续减少从C到D减到0时,超声波信号从C返回到B,根据超声波信号从B到C和从C返回B的路程相等,判断汽车从A减速C和从C减速到D的时间相等,又根据匀减速末速度为0,可看做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通过位移比为1:3:5:7……,即得CD:AC=1:3,根据题意可得,所以,,所以BC的距离为,即汽车从C到D的时间,所以有,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对照选项A对。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 追击相遇
题型:单选题
用一根细线一端系一小球(可视为质点),另一端固定在一光滑锥顶上,如图(1)所示,设小球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为ω,线的张力为T,则T随ω2变化的图像是图(2)中的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设绳长为L,锥面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当ω=0时,小球静止,受重力mg、支持力N和绳的拉力T而平衡,T=mgcosθ≠0,所以A项、B项都不正确;ω增大时,T增大,N减小,当N=0时,角速度为ω0.当ω<ω0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sinθ-Ncosθ=mω2LsinθTcosθ+Nsinθ=mg解得T=mω2Lsin2θ+mgcosθ当ω>ω0时,小球离开锥子,绳与竖直方向夹角变大,设为β,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sinβ=mω2Lsinβ所以T=mLω2可知T-ω2图线的斜率变大,所以C项正确.考点: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牛顿定律。
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可推出μ=N(F表示摩擦力,FN表示正压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越大,μ越大B、FN越大,μ越大C、μ与F成正比,与FN成反比D、μ的大小与F和FN均无关,是由两物体接触面的情况及其材料决定的答案
嫦娥工程规划为三期,简称“绕、落、回”三步走,我国发射的“嫦娥三号”卫星是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经变轨成功落月,若该卫星在某次变轨前,在距月球表面高度为h的轨道上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运行的周期为T,若以R表示月球的半径,忽略月球自转及地球对卫星的影响,则(  )
A、“嫦娥三号”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大小为B、在月球上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为C、物体在月球表面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2(R+h)3R2T2D、月球的平均密度为2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