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视频的人适合当教师吗

您也可以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不在线
我的文章上一篇:下一篇:
内向的人如何使自己无敌
作者:mskyong
  内向的人如何使自己无敌
  第二章 克服社交恐惧症(1)
  内向者若想拥有更多的朋友,必须克服自己懦弱的一面,培养热忱,与人交际。主动真诚地与人打交道,对你逃离枯燥不变的机械式生活,无往而不利。你的付出,是把灵魂放入工作之中,你不仅会发现每天中的每小时都变得更愉快,而且会发现人们都信赖你,乐于与你在一起。
  一、朋友就这么几个
  一个成功的因素,归纳起来15%得益于他的专业知识,85%得益于良好的社交能力。
  ——卡耐基
  有位老先生的胡子很长,几十年了他常以此为荣,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习惯的,可是有一天一个调皮的小男孩问他:“老爷爷,你睡觉的时候胡子放在被子里还是放在被子外?”这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老先生翻来覆去,把胡子放被子外面觉得不方便,放里面也觉得不合适,最后,连觉也睡不成了。这个笑话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有很多事情,我们不必刻意关注,只要照你平时那样去做就行了。
  “心情不好的时候,连个聊天的人都找不到”,很多内向者向我倾诉,他们都很为“没有朋友”而烦恼,他们羡慕外向者总是有着没完没了的朋友聚会,嫉妒外向者总是在无休无止地谈天说地,然后掰着手指无奈地感慨:“我的朋友怎么就这么几个呢?”
  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内向者从其内在世界的想法与形象中吸取能量,若是长时间与他人在一起,他们会感觉到能量枯竭。而外向者从外在世界的人与事物中获得能量,若是长时间独处,外向者可能会发疯。
  综合他们的特点,我认为,外向人士容易被外在的人和事吸引,需要通过与人交往来获取动力,所以他们对陌生的话题、环境及人物毫不抗拒,更抱有浓厚兴趣,所以,外向者有出色的社交能力;而内向人士则正好相反,他们比较依赖从内在反省及深度沉思中吸取能量,为了保持本身的专注力,他们很少与外界交流,往往在社交上很封闭。
  (一)社交圈大不等于朋友多
  很多书上告诉我们:“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如何做人。”所谓的做人就是要参与社会交往,在社交圈里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时,如果你想将来有一番作为,就必须要有很广的人际关系,要有多个社交圈。
  在美国有“世界最伟大的直销员”之称的乔o吉德拉认为,每一个老顾客后面有250个新顾客,叫做“250定律”。每结识一个人就等于有了认识250个新顾客的机会,而你每放弃一次与人交朋友的机会,就等于你和250个顾客失去了联系。
  根据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与《华尔街日报》共同针对人力资源主管与求职者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人力资源主管或求职者通过人脉关系找到了适合的人才或工作,而且61%的人力资源主管及78%的求职者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方式。前程无忧网也曾经做过“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调查,其中“熟人介绍”被列为第二大有效方法。
  但是,社交圈大并不等于朋友多。有人这样定义社交圈“一群经常聚到一起的人,或搞节目,或简简单单地吃喝,主要能提供各种信息,或多或少地的存在着一点利益关系”,朋友之间是坦然的,社交圈里却得带上面具,所以,在社交场合灰溜溜的内向者往往比“振臂一挥,应者云集”的外向者,在困难时更有可能帮你。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是个性格非常内向的人。他高考考了三年,千辛万苦才考上北大,因为他所在的农村的教育水平较低,他的英语口语能力很差,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在刚开始分班的时候,就被分到了C班“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他整个人被自卑笼罩着,本来就不善言谈,再加上不会说普通话,就更不敢开口跟人交流了,完全处于自闭中。自然,他的朋友也不多。
  但有一个朋友是俞敏洪主动结交的,那就是王强。与王强成为好朋友,是因为书的缘故。王强酷爱读书,他一拿到学校每月发的助学金,就跑到书店,全部换成书。在食堂排队买饭的时候,照样是书不离手。俞敏洪也爱读书,但那时候仅仅限于学校发的教材和校图书馆里的书,家庭贫困的他很难理解王强会花那么多钱去买书读。
  王强在学校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渐渐充实成熟……”王强的这一番话深深打动了俞敏洪,他也决定要多读书。为此,他主动找到王强,请求王强以后到书店买书带上他。从此以后,俞敏洪每月的助学金也多半用于买书了。课余时间,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俞敏洪准和王强在一起读书。王强在哪里读书,他就跟到哪里。同学们戏称他们是“读书伴侣”。两个人还常常分享读书心得,向对方推荐自己认为值得读的书。书,开阔了俞敏洪的视野,也给了他心灵的慰藉。以前不善与人交谈的他变得健谈了,聊起天来,天文地理,天南海北,侃侃而谈。
  后来俞敏洪开办新东方后,他到美国找王强加盟,王强就很果断地辞掉了贝尔实验室的工作,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选择回来帮助俞敏洪发展他既没规模,也没资金的新东方学校。王强说,不为了什么条件,只是希望好朋友能在一起,努力做一件事情,这就足够了。俞敏洪曾经幽默地对王强说:“假设你现在拿刀砍我两下,我也会感谢你。”就这样,王强影响和改变了俞敏洪,帮助他缔造了新东方的传奇,从仅仅只有两间民房作为教室的新东方发展成今天实力强大的上市集团公司。“当我最消沉堕落时,是你骂醒我的错,你对我的信心比我自己还足够,你让我没有理由不向前走”——这是朋友的力量,真心朋友是人生路上的伙伴,不是仅仅靠交际活动中就能得到的,所以,内向者不必气馁,虽然在无聊时没人陪伴你,但是在人生道路上扶持你的朋友,你可能并不缺少。
  (二)内向者的社交优势
  台湾著名成功学作家罗兰说:“不要急于知道什么才是成功,哪里才是巅峰。你只需要知道自己灵魂中最可贵、最有把握的那一点是什么,然后把它发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慢慢地,你自会走向成功。不管别人是否比你更聪明、更伟大、成就更高。只要你尽量发挥你自己的天赋专长,你自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成就。”
  美国的一项专业调查显示,虽然内向者仅占总人口数的30%,但内向者在政@府、学界、军界以及商界高层中占的比重却要稍高于外向者。善于社交不绝对等于外向,在社交场合,内向者也有内向者的优势所在。
  1.内向者更可靠
  由于性格内向者总是按照自己在特定心态下附加的联想意义来解释外界事物,因此,他们比较习惯于沉浸在个人的精神世界中。久而久之,便逐渐养成了沉稳踏实、喜欢思考、耐心谨慎、自制力强等特点。这种特质使得他们给人可靠的印象,更容易被别人所认可。
  2.内向者更知心
  性格内向者少言寡语,不喜欢锋芒毕露,“嘴巴严”,是个很好的倾听者,绝少出现言多语失的情形,因而,他们往往比那些快嘴快舌的所谓性格外向者更容易听到真心话,周围的朋友有什么话也更愿意对他们讲,所以,性格内向者的口碑大多较好,所交的朋友也往往都是知心朋友。
  第二章 克服社交恐惧症(2)
  除此而外,性格内向者有较多的时间更冷静、更客观、更深刻地观察与思考问题。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往往要比性格外向者更独到,想象能力也更强,朋友们有疑问或烦恼也更喜欢找内向者寻求帮助。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内向者只要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对别人的正确意见表示赞同,对别人的长处和做出的成绩给予肯定,就会大受欢迎。“行”、“好”、“可以”等几个简单的词语,就能敲开人际关系的大门,还能交到知心的朋友。
  总之,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性格内向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再加上一些适当的交际技巧和方法,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涵养好、有魅力的人、拥有众多的真心朋友的成功者。
  胡邓法则
  内向人的圈子比外向人的要小,但其中有几个知心好友,少而精。不妨通过他们来扩展自己的人脉,路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内向者只要发挥自身优势,真诚赢得他人的信赖,你会强过很多外向者。
  二、社交障碍,只因惧怕
  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莎士比亚
  两个小男孩在操场上走,一个胖胖的小男孩跟在后面,走在前面的小男孩嘲笑他:“就你这样还想学足球?”中间的小男孩态度更加恶劣,对胖男孩说:“干吗?要打架吗?”胖男孩听着前面两个男孩的不善的言语,倒吸了一口气闭上眼睛,睁开眼睛之后他说:“我确实足球踢得很差劲,但你们踢得特别好,我想和你们学,可以教教我吗?”前面的男孩挑衅的口气立刻就改变了:“其实你也没有这么差,如果你想学的话,我还可以教你两招。”这虽是小孩子之间的事,但后退一步,虚心求教,却可以使激化的气氛在转瞬的一刹那间发生了质的变化。
  社交关系的好与坏,与人们的心理有很大关系。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社交中总交不上朋友,总是处理不好自己与同事、家庭、上司等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我有不少这样的咨询客户。我总结了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社交中的不良心理状态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这种不良心态发展到极点就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这就比较严重了。
  社交恐惧症的具体表现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恐惧被别人注视;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张口结舌;怕吃饭时由于有人注视而丑态百出;恐惧得手发抖以致无法写字;害怕在公共场所呕吐等;回避见人和出席所有公众场合;焦虑、面红、心慌、震颤、出汗、恶心、尿急等;在公共厕所里因恐惧而解不出小便。
  我发现,一般内向者都不太擅长社交,因为他们平时不爱与人接触,喜欢独处,他们得社交恐惧症的几率比外向者要高很多。
  据统计,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为社交恐惧症所苦,但就诊者寥寥无几。不及时治疗的后果是什么呢?许多患者因长期处于人际关系障碍及社交功能丧失的情况下引发了酒瘾、毒瘾或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诗人约翰o唐曾说:“没有别人,你即是一座孤岛。”在正常的生活中,内向者无论如何都不能将自己孤立起来,否则,你就是生活在一座孤岛上,难道你想过鲁滨逊的生活吗?
  (一)突破内向社交障碍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那一年,爱因斯坦16岁。由于整日同一群调皮贪玩的孩子在一起玩,致使几门功课不及格。一个周末的早上,爱因斯坦拿起钓鱼竿打算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钓鱼。这时,父亲拦住了他,耐心地对他说:“爱因斯坦,你整日贪玩,功课不及格,我和你的母亲都很为你的前途担忧。”
  “有什么可担忧的,杰克和罗伯特他们也没及格,不照样去钓鱼吗?”
  “孩子,话可不能这样说。”父亲充满关爱地看着爱因斯坦说,“在我们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寓言,我希望你能认真地听一听。寓言说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耍。一不小心,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掉到了烟囱里。当两只猫从烟囱里爬出来时,一只猫的脸上沾满了烟灰,而另一只猫的脸上却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见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洗了脸。而黑脸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是干净的。结果,黑脸猫回到家,吓得其他的猫都四下躲避,以为见到了妖怪。”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谁也不能成为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天才也许会照成傻瓜。只有将自己作为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才会映照出你人生的璀璨光芒。
  内向者社交心理障碍的成因,究其根本是他们喜欢将别人作为镜子来照自己。内向者总喜欢剖析自我,反省自我,当剖析和反省过于严厉时,就会对自己的表现产生怀疑。他们生怕自己表现不佳,影响了自己的形象,他们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不好的表现,常常会想,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这种担心像包袱一样压在心里,让他们在人前不能自如地表现。
  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会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正是这种“患得患失”使得内向者在社交中,会产生自卑、猜忌、怯懦、逆反、冷漠等心理,这些心理使得在交往中与别人形成隔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的确是很不好的。
  那么,内向者应该如何克服社交心理障碍呢?不妨来做一个小测试,你在朋友眼中是什么样的人。很多年轻朋友都想知道自己在朋友面前的形象,这个测验可以满足你的要求。当你发现你的朋友把东西遗忘在你家时,你认为采取以下哪种办法最合适?
  A.立即给朋友送去。
  B.通过电话或信函,约他到咖啡馆见面,然后把东西交给朋友。
  C.托人带给朋友。
  D.暂时放在家里,以后再考虑如何办。
  答案分析:
  选择A的人:你是一个有大胆与冷静两种特性的人,凡事能以整体的利益为重,不会被眼前的小利所诱惑。
  选择B的人:你是一个态度很积极的人、头脑很灵光,工作能力非常强,只是有一点小小的缺点——自信过盛。
  选择C的人:你是一个乐天派的人,喜欢帮助他人,只是一旦他人对你有所求时,即使自己做不到的也难以拒绝。
  选择D的人:你是一个小心谨慎型的人,绝对不会鲁莽行事,有强烈的责任感,也因为责任感太强而产生了些压力。
  (二)正确认识自己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第二章 克服社交恐惧症(3)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o巴纳姆来命名的,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我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这就是“巴纳姆效应”的本质,承认大家都认可的交集共识,傻傻地骗了自己,却高兴地往人家口袋里塞钱。
  内向者也常常会陷入“巴纳姆效应”中,在“内向”的标签下,他们往往会丧失自己的个性,只认识到共性,认为自己就应该敏感多疑、心绪消沉、胆小软弱、固执拘谨、不善交际,让这些标签压得很重。于是,有时候他们完全否定自己,希望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内向性格,提高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进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看了许多人际关系方面的书籍,也学了许多人际关系的技巧,可是却发现收效甚微,效果不明显。因为改变自我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都向别人看齐了,你的个性哪去了呢?
  有这样一个测验情商的题目:有两张照片,第一张照片是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猜猜她第一个反应会是捂住哪里呢?第二张照片就是答案。
  猜的结果当然很多,最多的就是胸部、下身等隐私部位。而第二照片的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用双手捂住自己的眼睛。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很多人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己的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样,是把自己眼睛蒙上,只是欺骗自己,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但处理得好,会使自己超越自卑去寻求优越感,而处理不好就将演化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另外,自卑容易销蚀人的斗志,就像一根潮湿的火柴,再也燃不起兴奋的火花。我经常告诉一些内向者,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陷,明白地认识自己后,会发现,缺陷也许并不可怕,说不定是另一种独有优势,就像第一章所说的“钝感力”、“一根筋”等。
  (三)每个人没有缺点,只有特点
  正确认识了自己的社交缺陷后,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尤其是内向者,不妨把你不愿为人所知的事说出来,正面面对它。小品演员潘长江个子矮,可他偏偏暴露自己的矮,专门找高个女士做搭档,跳起来与高个对话,这样的表演就活了。结果在观众的眼里,矮不是他的缺点,反而成就了他。再看个寓言: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一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又笨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有这个壳的保护我们才安全,才会免于伤害!
  小蜗牛:可是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样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飞到天上去,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能会变成蝴蝶飞到天空,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伤心地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
  妈妈拍着小蜗牛的头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壳是蜗牛的缺点,是个沉重的负担,但也是个保护所。我觉得,每个人都没有缺点,只有特点。一个人拥有优势的种类和数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爱情发展都建立在自己特点之上,善于变废为宝,化不足为动力。
  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
  有一个位居美国第五名的推销员,当他还不熟悉这行工作时,有一次,他很幸运,竟独自见到了美国的汽车大王。结果,他真是胆怯得很,手足无措,在情不自禁之下,他只好老实地说出来了:“很惭愧,我刚看见你时,我害怕得连话也说不出来。”结果,这样坦白不仅祛除了他的恐惧感,还让汽车大王“会心一笑”,觉得他很真诚。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不要害怕,也不要去故意隐藏这些缺点,理应努力克服,请别人提意见帮你改正。内向者更应该晒到阳光下,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有益于他人,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胡邓法则
  人际交往是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交往,所以正视自己,克服社交心理恐惧相当重要。把自己放到人流中去,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尽自己的一点责任,不要再为自己的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为自己松绑,也为人生添彩。
  三、多和陌生人说说话
  如何发挥语言的魅力,是现代人由沟通走向成功的必然。
  ——戴尔o卡耐基
  蛇、兔子、蜘蛛、蜈蚣几个好朋友在家里吃饭、喝酒、聊天、侃大山。没多久,酒没了。大家商量让谁去买酒。
  蛇说:“我没脚,爬得慢,我不去,让兔子去。”
  兔子说:“蜘蛛八只脚,比我的多,让蜘蛛去。”
  蜘蛛说:“我的脚再多也比不过蜈蚣大哥呀,让蜈蚣去吧。”
  蜈蚣无奈,出门去买酒……一个多钟头了,两个钟头过去了,还不见蜈蚣买酒回来。
  于是大家急了,也有些担心,让兔子出去看看,兔子一出门就看见蜈蚣在门口坐着,兔子问:“你坐这干什么呀?酒呢?大家都等着呢。”
  蜈蚣也急了,说道:“废话!你们总得等我穿好鞋吧!!!”当然,这是个笑话,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如果总是考虑哪个脚多,怎样穿好鞋,那永远没法迈出第一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经典理论之一,它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生理的需求指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等关乎生理机能正常运转的需求。
  ?安全需求是指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性、家庭安全等。
  ?社交需求是指友情、爱情等。马斯洛认为,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需求是指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求有道德、创造力、自觉性、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其中,社交需求位于中间,是人类需求从低级过渡到高级的必经阶段。每个人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也就是能吃饱睡好,人身安全有保障后,都会产生社交需求,内向者也不例外。
  第二章 克服社交恐惧症(4)
  内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羞怯,所以面对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时他们更习惯用冷漠把自己包裹起来。内向者要提高自己的社交水平,首先应该学会与陌生人接触。
  (一)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我做多年的咨询发现,内向者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总是下意识地不把自己真实的性格展现给对方,不想让对方看透自己,觉得对方发现自己的弱点是个糟糕的后果。可是,这样做的效果是内向者束缚了自己,也不可能畅所欲言、自由表现。有一只袋鼠是动物世界里的著名雕塑家,它想,自己的雕塑技巧虽然很高,但是,肯定不够完美,不足的地方会有许多,有必要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以便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雕塑技巧。
  于是,袋鼠将自己认为做得不错的一尊雕塑放在了路旁,并在雕塑旁立了一个牌子,在牌子旁边准备了一个画笔。它在牌子上面写着:谁发现这尊雕塑有缺点,请在有缺点的地方涂上黑色。
  一群猴子走了过来,它们发现了雕塑和牌子。大家都说雕塑作品很成功,但是,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于是,每只猴子都在雕塑上涂了一笔。当最后一只猴子涂完后,袋鼠惊异地发现,这尊雕塑已经全部变成了黑色。
  袋鼠很无奈,心想,难道整个雕塑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袋鼠决定换一种涂抹方式。它将雕塑洗净,在牌子上写上:请在雕塑有优点的地方涂上白色。
  恰好那群猴子又来了,它们又认真地观察了雕塑一番,并按要求涂了一遍。结果,整个雕塑又变成了白色。
  除了猴子,还有斑马、兔子、角马、野驴、企鹅等动物经过这里,它们也按牌子上写的要求涂抹雕塑,结果是一样的——如果让涂缺点,不一会儿,整个雕塑全被涂成了“缺点”;如果让涂优点,不一会儿,整个雕塑全被涂成了“优点”。
  袋鼠只能无奈地放弃了这个计划。很有意思的小寓言,它提示了人的眼光各异,认识的结果不尽相同。让所有的人认可一个人,让所有的人认可一件事情,那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没有最完美的人和事,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或事。
  其实,即使是再好的夫妻或朋友之间也会有矛盾和彼此讨厌的地方,初次见面的两个人更是如此。我觉得,为对方做到周到的礼节是必须和应该的,但也不要奢求百分之百地被人接受和喜欢,就像上面小寓言中的袋鼠一样,如果你偏要逞能想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结果往往是可悲的。别人对你的评价是别人的事情,作为你自己,只要把你的人品和能力全部调动起来,尽量表达自己的诚意就可以了,把自己性格的真实一面展示给对方,就是一次成功的交际。
  (二)做真实的自己
  对于与陌生人交谈时的患得患失,台湾一位心理专家认为,内向者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每一次见面都可能是“永诀”,所以我们不必担心给别人留下什么坏印象,而是充分、真实地表现自己。同时珍惜与大家相处的机会,主动与人交往。
  我常在上课时讲一个笑话:蜈蚣一边走一边看着自己的脚,生怕自己的某只脚磕着碰着,结果,它反而总是被绊倒。和陌生人讲话,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多刻意讲究,只要照平时那样自然地去说就行了。我们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怎样才算说话自然随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也不可能从正面去定义解释,我认为,不刻意伪饰,不刻意模仿,保持常态,这就是内向者和陌生人交谈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内向者觉得在陌生人面前即使要保持常态和自然随便地讲话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那么可以试试以下技巧:
  第一,调整自己的呼吸状况。说话每时每刻都要利用肺部呼出气流,一旦由于紧张而引起呼吸紊乱,就会使说出来的话颤巍巍,或者轻重不均匀,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所以如果你觉得紧张,可以在说话前有规律地深呼吸几次,调整一下心情,等呼吸稳定以后,再开口说话,声音就不会发颤了。同时深呼吸也可以帮助你摄入足够的氧气,使你头脑清醒,保持敏捷的思维。
  第二,精神集中,心无旁骛。说话的时候不要走神,让大脑高速运转起来,佳词妙句就会源源不断自动喷涌。听话的时候更要专注,努力捕捉对方的眼神表情,积极做出回应,如会心的微笑、赞同地点头等。这不仅让对方觉得受到重视,因而情绪高涨,而且也会让自己的紧张情绪烟消云散,全身心投入到兴致盎然的会话中去。
  第三,不要雕琢词句。和陌生人交谈,并不需要故作高雅,平时用什么词现在还用什么词。这不是说要口无遮拦,怎么想就怎么说。在说话的内容上,我们需要斟酌;可是在说话的方式上,我们可顺其自然,一些高雅的词汇,也许可以为你的话语增色,但是如果因此耗费了大量的心理能量以至于无法集中思考说话的内容,却可能会得不偿失地出洋相,一旦读错了一个音或说了一个病句,就会给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再造成紧张的恶性循环,就会洋相百出了。
  第四,不要过分客气,使用太多的敬语。在初次见面的自我介绍中,可以使用一些敬语,但一旦谈话深入下去,“谢谢”、“请”、“您”这些词就不必总挂在嘴边了,否则就会显得很见外,双方的关系很难进一步发展起来。礼貌是必需的,但太礼貌比不礼貌更容易让人不自在。
  第五,不要故作幽默,要看场合和氛围。很多“口才兵法”上都说,“幽默”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可以缓和紧张的气氛。这话没错,可“幽默”是一种很高级的交际技巧,需要灵活的思维、有趣的内容再加上语气、语调、手势、身姿等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害怕和陌生人交际的人来说,远不具有这些交际能力,所以千万不要故作幽默,以免弄巧成拙。
  (三)抓住对方兴趣点
  人与人之间只有未曾认识的朋友,从不曾有陌生人!内向者和陌生人做朋友本来就只有一心之隔,心与心的距离是最远的也是最近的。当心与心还未发生碰撞时,我们是未曾相识的朋友;当心紧紧贴在一起时,我们就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古人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只要抓住了对方的兴趣点,不仅不会“半句多”,而且会千句也嫌少,越谈越投机,越谈越相好。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有这种本领。一天,在竞选前的一次宴会上,罗斯福看见席间坐着许多陌生人,如何使这些陌生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呢,支持自己呢?他找了个熟悉情况的记者,从他那里把自己想认识的陌生人的名字、兴趣、爱好、专长等情况打听清楚,然后主动走过去,叫出他们的名字,谈论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此举大获成功,罗斯福一下子就赢得了他们的喜欢,前一分钟还互不相识,转眼间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并最终成为罗斯福竞选总统的有力支持者。“先了解对方”,“谈对方感兴趣的事”,是罗斯福成为交际高手的最大秘诀。他每每与陌生人交往前,都要想方设法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甚至专门花费时间阅读、研究来访者感兴趣的话题,因而,他不管与谁都能谈得来,都能成为朋友。学习这些交际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知”的层次,最重要的在于“行”。要把这些方法融进你的生活,切实运用这些方法。只要能够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你的交际本领,大大改善你的人际关系。
  内向者不能总是拒绝任何聚会,如果有机会去参加一个有许多陌生人在场的集会,你首先要去寻找哪怕唯一的比较熟悉的人。这对于消除你的紧张心理、稳定情绪很有好处,万一找不到一个熟人,你也不必紧张。此时要做的事是先别忙开口,而只用耳朵和眼睛去听、去看,去仔细打量每个与会的陌生人。如果你发现在场的陌生人中,有一个和你一样没有熟人而且比较胆怯的人,孤单单地坐在一个角落里,你要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可以主动坐到他跟前去,向他做自我介绍,同他低声交谈几句。一般情形下,你这时准保会受到他的欢迎,最重要的是,这时无论他,还是你,都为摆脱了当时的窘境和孤单而感到高兴。有了这块小小的“根据地”,再设法慢慢加入全体的谈话,就不是很困难的事了。
  第二章 克服社交恐惧症(5)
  对于如何与陌生人建立关系。交际专家总结了很多方法,以下几点很重要:
  (1)不要说得太多,想办法让别人多说。
  (2)对于话题的内容应有专门的知识。当你和对方谈到某一件事时,你必须对此确有所认识,否则说起来便缺乏吸引力,不能让对方发生兴趣。
  (3)充分明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理。有许多事即使做法不同,但道理是永不能改变的,这种“永不能改变”的道理,自己要常常放在心里。
  (4)能够利用语气来表达你自己的愿望,不要使人捉摸不定。有些人以为态度模棱两可是一种技巧,其实是相当拙劣的。真正懂得运用应酬技术的人,都会让自己的立场迅速公开。
  (5)常常保持中立,保持客观。按照经验,一个态度中立的人,常常可以争取更多的朋友,甚至你的“死党”,你也不必口口声声去对他表明,只要事实上是“死党”就行。
  (6)对事物要有衡量种种价值的尺度,不要只是坚持某一个看法。
  (7)对事情要保密。一个人不能保守秘密,会在任何事件上发现很多过失。
  (8)对人亲切、关心,竭力去了解别人的背景和动机。
  内向者不如想一下以上几点自己是否做得到,不要急于否定自己,去试试就知道了,或许在简单的“你好,可以交个朋友吗?”,“你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呢?”问句之后,别人很愿意与你交流,你就会发现成为交际高手其实不难。
  胡邓法则
  多想与人交朋友的乐趣,以热情的态度和陌生人交谈,即使很紧张但是这也是跨出了第一步,有第一步才会有后面的无数步。相信自己并且一定要付诸行动,可以事先在脑海里演练一下,这样更有利于你的发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历,所以跟陌生人交谈是有收获的。
  四、彬彬有礼更受欢迎
  礼貌和礼节是一封通向四方的推荐信。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
  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为人不拘小节,有一天跷着二郎腿坐在孔子要经过的路旁,以此蔑视孔子所提倡的礼。
  孔子经过的时候对他说:“你小的时候不懂得尊敬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事,真是败坏礼俗的害群之马呀!”说着,就用手杖去打他的腿,以警示他的恶习。晓梅在礼仪书中说,打动人心的是细节,而细节就体现在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中,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自信,让自己成为一位温雅而有魅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所追求的修养境界。内向者要想成功社交,其中重要的一课就是要学会社交礼仪。礼仪是一种典章、制度,包括人的仪表、仪态、礼节等,能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正确的交谈礼仪
  自古就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法。在人际交往中,交谈的艺术性体现在:尽管人人都会,然而效果却大不一样。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正是说明了交谈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交谈的效果。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很轻视读书人,有一次召见郦食其议事,他故意坐在床上,叫婢女帮他洗脚,以此来羞辱郦食其。谁知道郦食其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有礼貌的向刘邦行礼,说道:“您若想真想推@翻秦朝,就不应该以这种方式接见客人。”刘邦听后非常惭愧,马上请郦食其上座,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治国之道。若郦食其与刘邦同样无礼,结果会怎样呢?是否还能见到隔天的太阳?这就是著名的故事《作揖还辱的郦食其》。因此,内向者只有把握了交谈的礼仪才能无往而不胜。
  我的同事,2008年奥运礼仪顾问,外交部礼宾司礼仪顾问,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认为,在社交应酬中,关于谈话的技巧就是我们说的谈话礼仪。大体上而论,谈话的礼仪主要涉及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态度决定一切,始终要有礼的思想;第二个问题,语言本身,要得体,还有你的发音清晰不清晰,你的语言标准不标准,你的礼貌用语是不是使用到位,都很讲究;第三个要点,交际内容,语言是要表达思想的,所以要有内容;最后是形式,交流的形式和方式。
  对于交谈的态度,金教授认为:日常交往和工作之中,每个人和别人交谈,大体上来讲以下五点要注意,称之为五不谈。这其实就是态度问题,有几个要点:第一不能训斥别人;第二,不能挖苦别人;第三,不要纠正对方;第四,不随便去质疑别人;第五,不要随便去补充别人。对内向者这不难办到,相反外向者则更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关于谈话的形式,有三个要点:第一,谈话要文明;第二,说话要礼貌;第三,说话要规范。关于谈话的内容,金教授认为,谈话内容要注意:不能谈什么和应该谈什么。不能谈的内容有:第一,不能非议交往对象;第二,不在背后议论领导、同事;第三,不谈论格调不高不雅的话题;第四,不谈论个人隐私问题。
  内向者谨记以上几点,在现实交际中你就有了分寸,从而可以很自然地发挥自己埋藏于心的真知灼见。
  (二)合适的交往距离
  叔本华说: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来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终于,他们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刺得对方怎么也睡不舒服。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度又不至于被扎。这就是著名的刺猬理论,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该像刺猬一样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产生美,但如果过分保持距离,也会使双方变得疏远,甚至互相遗忘,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亲密有间,疏而不远就是最合适的交际距离。
  在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礼仪就是保持合理的距离,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距离效应”。因为每个人的观念、文化、知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影响自身的处世态度和交际方式。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于亲密,这时的个性差异就会突显出来,就免不了会发生碰撞、摩擦。因此保持适当的距离,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使彼此少受伤害。
  心理学上的几个有关距离的概念——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内向者应根据情况把握,在实际交往中,分场合使用。
  亲密距离一般间隔在15~45厘米之间。处于这一距离中的两人,很容易就能接触到对方的身体,所以,这一距离只适用于情人、夫妻、父母与子女或绝对要好的朋友之间。可想而知,这种距离是绝对私人化的,是绝对禁止外人进入的。
  个人距离一般在45厘米至1米之间。处于这一距离中的两人,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只有握手时才可以接触到对方。这一距离通常是用于熟人的朋友。如果想向对方表示一种亲近感时,也可以采用这种距离。
  社会距离比较灵活,可近可远,可在1米左右,亦可在3米以上。这种距离通常适用于关系一般的人际交往,处于这一距离中的两人,通常隔几步远打招呼或寒暄几句便又分开。
  公共距离一般都在3米以外。人们在公共场合经常采取这种距离,如公园散步、路上行走等。这种距离经常被演讲者和教师采用。
  第二章 克服社交恐惧症(6)
  内向者一般不太与人亲近,在社交场合与别人之间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对心理距离会产生相应的影响,这一点是绝对的。我认为,距离有一种“自我矛盾”——远与近的矛盾,解决好这一矛盾,把握好若即若离的度,心理距离才能真正发挥其审美功能。
  (三)造就文明礼仪
  社交礼仪是人际交往的规范和准则,被誉为步入社会的“通行证”、沟通人际关系的“立交桥”,内向者步入社交场,必须要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
  1.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和外表,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打扮,与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会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有少部分内向者不太注意自己服饰,认为这是外在的东西,因而穿着随便,甚至有些邋遢,这对别人是不尊重的。
  2.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多用敬语、文明语言,不用粗俗语言,装腔作势也是被人讨厌的。
  日常交际中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所谓礼多人不怪,但一定不要做作,礼貌要发自内心,亲切而自然。
  3.仪态举止
  (1)谈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颔、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屈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姿,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4.见面礼仪
  (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
  (2)鞠躬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前双眼礼貌地注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郑重地,嘴里不能吃任何东西,或是边鞠躬边说与行礼无关的话。
  (3)致意: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在社交场合打招呼。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一般而言内向者不知如何与人相处,但学会礼仪后就会知道怎么和人交流,如何和身边的人相处,学会礼仪心里就有了底气,自然就有了自信心。
  在交际中令人讨厌的八种行为:?经常向人诉苦,但对别人的问题却不予关心,从不感兴趣。
  ?唠唠叨叨,只谈论一些鸡毛小事和肤浅的话题,无自己的见解。
  ?态度过分严肃,不苟言笑。
  ?言语单调,喜怒不形于色,情绪呆滞。
  ?缺乏投入感,悄然独立。
  ?反应过敏,语气浮夸粗俗。
  ?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
  ?过分热衷于取得别人好感,一味奉迎拍马。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恰当的人际交往中,内向者真诚地去与别人交往,将体验到交往带来的快乐。我常这样比喻: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内涵的一个很好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融入集体中去,就更能被他人接受。
  胡邓法则
  社交礼仪是内向者突破自我的一把钥匙!内向者掌握了基本的社交礼仪,在任何地方都不用怕自己做不好,惹人笑话。有了底气才有付诸实践的勇气,如此一来,你的自信就找回来了。只要抓紧这把钥匙,加上自身独有的优势,你也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社交高手。
  五、经历了自然圆融
  口才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会从天而降,就像剑术需要实战,骑术需要竞赛一样,口才是在社交中锻炼而成的。
  ——大仲马
  一棵苹果树,经过几年的花落花开,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秋天,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开始拒绝成长。第二年秋天,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但很快纠正了自己的态度,决心从此后好好成长。于是,它吸收阳光雨露,拼命地从大地汲取养分。第三年秋天,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虽然自己还是得到10%,但实际的量却是前两年的10倍,它感到很欣慰,决定来年结出更多的果子。我觉得这棵苹果树转变得很聪明,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成长就是最大的收获!
  第二章 克服社交恐惧症(7)
  1955年,美国心理学者约瑟夫o卢夫特(Joseph Luft)和哈瑞o英汉姆(Harry Ingham)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瑞窗口”(Johariwindow),他们将“我”分为四个象限,包括:“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我,称为“公众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譬如,刻意想隐藏的秘密,或其他隐私),称为“私密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我(譬如,我有一点驼背,自己可能不知道,别人看得很清楚),称为“盲目我”;以及“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我(譬如,还没开发的潜能),称为“潜能我”。
  不同的人的四个方块的面积是不同的,有些方块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很大,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可能很小。对于内向者来说,在交际中要努力缩小其他三个方块的面积,扩大公众我的面积,使其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窗口,不断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和诚信度。当你开诚布公的时候,对方可能也正在为你打开心扉。
  胡邓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内向者开放自我的区域应越来越扩大,盲目与隐藏自我的部分会越来越小。换句话说,建立关系的关键就在于扩大开放自我的部分,一方面学习开放自己,和别人分享关于你的事情(缩小隐藏自我),另一方面虚心接受别人给予我们的意见(缩小盲目自我)。
  在开放自我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内向者因此就重新缩回自己的“壳”里是不足取的。不过,凡事都有经历和过程,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所以,内向者没必要在乎交际中一时一刻的得失,仅仅一次的社交不成功完全不需要“自责不已”,只要不忘记成长的历程,那么“失败就是成功之母”。
  (一)圆通处理第一印象
  对内向者来说积累多次见面的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人可以只靠理论就成为交际高手,不断的实践和充足的准备可以让你在初次见面时秀出自我风采。
  与人初次见面第一印象十分重要,那要如何提升第一印象呢?内向者往往会因恐惧而导致慌乱、脸红、手忙脚乱。其实,内向者只要调整好情绪,掌握一些赢得好印象的基本套路,80分的第一印象并不难。
  1.表情
  眼睛和嘴角的表情都能流露出笑意的话,就能给人好印象。
  第一印象的好坏决定于初见时的第一眼感觉,而人与人初次见面时,表情就是决定印象好坏的最大因素。心理学认为“微笑”就是“接纳、亲切”的标志,也就是说当你微笑时,等于告诉对方“我不会害你”、“我对你并没有敌意存在”。第一次见面时若没有笑容的话,会让对方感到紧张,以为你在拒绝他,难与你亲近。嘴角上扬、连眼神也在笑的表情就是一种好感的表示。当你一直微笑地看着对方时,就能消除对方的警戒心。
  2.服饰
  穿着类似能拉近距离,差异太大则会形成距离。
  服装打扮也是第一印象的决定因素,我们能在一瞬间就断定出这个人与那个人的差异,也能马上感受到谁与自己是同类,谁与自己是异类,而且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大概可以知道这个人的个性如何。也许你觉得这样的断定太过主观,不过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印象。一向对颜色敏感的内向者就会看对方的衣服颜色做出印象判定;而对流行敏感的人则会用时尚或美服来打扮自己——这样的人多半是外向者。如果品位相同就会有亲近感,品位不同当然就有疏离感了。
  3.姿势
  由姿势的开放度来决定开始交谈的时机。
  微笑首先能给人安心的感觉,再加上品位也一致的话,接着就是要交谈了,能不能开口@交谈,则取决于姿势。肯接受对方,自己也表现出接纳开放的态度,从见面到开始交谈的时间就会缩短。如果你以轻松的站姿,正面面向对方,那么对方就会感觉你容易亲近。相反的,如果你将手交握于后面或双手交叉抱于胸前,都会让人有隔阂感。如果把包放前面拿着,面对对方,虽然双手没有交叉抱着,但还是会让人有距离感。包最好背在肩上,才能给人留下容易亲近的第一印象。
  (二)圆润的口才赢得世界
  内向者也许认为口才不重要,不需要去花费大量精力学习,可是现在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口才训练非常必要,你不需要伶牙俐齿,但要表达到位,说得贴切。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裘利斯o恺撒》一剧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极好的例子。公元前44年3月15日,罗马,伟大的裘利斯o恺撒在元老院被罗马元老贵族刺杀。主谋是曾深受恺撒信任的勃鲁托斯。作为阴谋策划者,勃鲁托斯开始为自己的罪责开脱。他跑到街上的公共讲坛上,大谈唯有恺撒的死,才可以还给罗马以自由;同时,又信誓旦旦地把自己装扮成罗马自由的捍卫者。听了勃鲁托斯的演讲,不明真相的群众沸腾了,他们认为杀死恺撒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勃鲁托斯是民族英雄。
  然而,玛克o安东尼却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说服国民接受他的观点。
  面对勃鲁托斯蛊惑人心的演说,面对群情激奋、不明真相的市民,安东尼心里清楚,在此时此地,他如果一上讲坛就歌颂恺撒攻击勃鲁托斯是不明智的。于是,他开场便说:“我是来埋藏恺撒,而不是来赞美他的。”接着,他又开始赞扬勃鲁托斯,称他为“尊贵的勃鲁托斯”、“正人君子”。这样的开场白无疑是最适合当时的气氛的,不会引起听众的反感,也不会遭到他们的反对。然后,他抓住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市民的心拉向自己的一边。他说:
  “现在我得到勃鲁托斯和另外几位的允许——因为勃鲁托斯是正人君子,他们也都是正人君子——特地到这儿来,在恺撒的丧礼中说几句话。恺撒是我的朋友,他对我是那么忠诚公正;然而勃鲁托斯却说他是有野心的。他曾经带许多俘虏回到罗马来,他们的赎金都充实了公家的财库,这可以说是野心者的行径吗?穷苦的人哀哭的时候,恺撒曾经为他们流泪,野心者不应当是这样仁慈的,然而勃鲁托斯却说他是有野心的,而勃鲁托斯却是一个正人君子。你们大家看见在卢柏克节的那天,我三次献给他一顶王冠,他三次都拒绝了,这难道是有野心吗?然而勃鲁托斯却说他是有野心的,而勃鲁托斯的的确确是一个正人君子……”
  安东尼摆出一个个的事实,来讴歌恺撒的丰功伟绩,一层一层地剥去勃鲁托斯身上的伪善面具,在场的市民被安东尼的话打动了,他们开始回忆起恺撒曾经带给他们的光荣,并认为恺撒死得冤枉。这时,安东尼已由守变攻,不失时机地改变着自己的被动地位。他拿出一张羊皮纸,那是恺撒的遗嘱。在宣读遗嘱前,他走下讲坛,叫在场的市民围绕在恺撒的尸体四周。他揭起恺撒尸体上的外套,把剑刺的洞孔一一指给大家,当他指到勃鲁托斯刺的伤口时,他说:
  “好一个心爱的勃鲁托斯,恺撒的安琪儿!啊,这是最无情的一击!这是刺穿心脏的一剑!挨了这一剑,伟大的恺撒就蒙着脸倒下了……残酷的叛徒却在我们头上耀武扬威……”
  第二章 克服社交恐惧症(8)
  安东尼的话音刚落,讲坛下面呼声四起,“烧掉勃鲁托斯的房子!”“打@倒阴谋者!”安东尼见时机成熟,开始宣读恺撒的遗嘱,对勃鲁托斯发出最后的一击:
  “恺撒给每一个罗马市民75德拉马克,并把台伯河这一边他的花圃和果园赠给你们,永远成为你们世袭的产业,供你们自由散步和休息之用。这样一个恺撒,几时才会有第二个同样的人?”
  市民们再也听不下去了。他们奔走相告,抓起凳子、桌子,堆成了一座巨大的火葬柴堆。他们把伟大的恺撒的尸体放在上面,并点着了火。当柴堆熊熊燃起,他们抽出燃烧着的木头,向阴谋者的房子冲去……安东尼用一张嘴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人生中败于口才的事屡见不鲜。孔子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劝人们严肃郑重地对待说话,要用正直真诚的态度谈话。既要有坚强的信心,又要用比喻的方法来启发,用分析比较让人明白,要热情和善地把宣讲的内容传送给对方。这就是所谓能够使自己所珍重的东西也受到人们的重视。
  内向者有着超强的耐心跟毅力,只要认定的东西一定会坚持到底,从一个人的修养上看,加强口才训练非常重要。口才并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随便可以学到的。历史上有作为的人,都把口才视为必备的修养之一。我们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口才家。春秋时,孔子的弟子中不乏擅长辩论的人。战国纵横家苏秦原来不善口才,到秦国游说碰钉子,回家后苦练论辩本领,终于说服六国合纵抗秦。
  口才可以增加彼此的感情,即使意见不同,也会使对方乐于接受。真正的口才是在社交中锻炼出来的,真正的社交口才建立在五大基本原则之上:互惠、平等、信用、相容、发展,卡耐基将精彩演说的要素归结为三点:谈自己熟悉而确信的东西;谈的时候一定要投入;好的人格,能帮你说话,增加说服力。
  内向者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一步一步地来。就像小孩子要先学爬,再学走,最后才能跑。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要有耐心。知易行难,人际交往中有许多技巧,不是仅仅靠一次两次的重点学习就能掌握的,不要指望一口吃个胖子。只要是在人际交往中比以前有进步和提高,就应该感到高兴和欣慰。
  胡邓法则
  在社交中,准备再好也不见得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积累与人初次见面的经验很重要。内向者不用做好一切准备,只要咬牙硬着头皮,迈进社交圈,不要在意结果如何,只要知道这是自己的一个突破就够了。六、内向者需要扩展人脉
  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
  ——卡耐基
  有个农夫,养了一头驴子和一只宠物狗。驴子每天随着主人早出晚归地辛苦工作,却总讨不到主人欢心。而家里那位好吃懒做的狗朋友,每晚只要在主人回家时摇头摆尾,扑上去舔主人,主人就会开心地抱起它,驴子心里实在不痛快。
  有一天,驴子决定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它开始向狗学习,白天装懒,呼呼大睡,不肯出去工作。主人晚上回来时,它精神大好,马上扑向前去,学狗一样舔主人。
  然而驴子的行为不但没有让主人喜欢,主
类别:浏览: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交恐惧症自我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