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stie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题库》法汉

Dynastie ?inh
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法语助手》授权一个
添加笔记:
开国后不久,便采用严刑,欲「威制天下」。乃于朝廷上设置大鼎(即油锅),以及饲养猛虎,在国内下令若有违法,即「受烹啮之罪」。于是人皆畏服,无有犯者。史家认为丁朝采行严刑,是由于当时国内「还有许多人过惯了乱时生活,不遵守法令」,而这些刑律「如此威严,未免太过份,但赖有此刑律,国内之民才渐渐获得安宁」。
970年(丁朝太平元年),设皇后五名,各有名号,分别为「丹嘉」、「贞明」、「矫国」、「瞿国」、「歌翁」。对此,时期的史官批评「自古(皇后)祗立一人,以主内治而已,未闻有五其名者。无稽古学,而当时群臣,又无匡正之者,致使溺私并立五后」。
971年(丁朝太平二年),制定文武官职阶品,又委员一批重要官员,如任「定国公」、刘基任「都护府士师」、任「十道将军」。后来于975年(丁朝太平六年),定文武官员的冠服。除了文武职官外,丁朝又对、等宗教人士授给位号,以示尊崇,如僧统赐号「匡越大师」、张麻尼为「僧录」、邓玄光授「崇真威仪」。
丁朝统治者崇信。自兴起的无言通禅派(又名「禅宗后派」),获得丁氏朝廷认同,册封其代表人物吴真流为「匡越大师」()。此外,丁朝有信仰的流传,从现存的丁朝石幢记载,丁匡琏(即)杀其弟顶帑僧帑(即)后,为解脱亡弟之灵,便造一百座宝幢,上刻《》**,并借此祈求丁先皇政权能够「永霸天南,恒安宝位」。后世学者指出,公元8、9世纪的及都有类似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石幢,丁朝的石幢铭文可证的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不仅东传朝鲜、,且也南传越南。亦与佛教一样,受到朝廷所重视及授任委任职官()。
973年(丁朝太平四年)农历二月,丁朝定「十道军」制,以十人为一伍,十伍为一卒,十卒为一旅,十旅为一军,十军为一道。全国共有十道军。军人都须佩戴四方平顶帽,该帽用皮制成,平顶四边夹缝,上狭下宽。
按照十道军制的兵员数目计算,丁朝拥有士兵达一百万人。对此,越南史家提出质疑:「试想当时我国(指越南)地窄、人稀,从哪里能招募一百万军队,又从哪里征集粮食来养活如此众多之人呢?或许拥有十万军队,已经算是多的了」。
货币与经济
在丁朝时期,铸有「大平兴宝」(钱币上的「大」即「太」),它的形制,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种是「大平兴宝」光背钱。钱面上的「大平兴宝」四字对读,书法介乎之间,钱径约为23.5,厚约1毫米,重约2.2克。这类光背钱每一个都不尽相同,有大字大样钱、小字大样钱,有的字迹精细,有的粗壮。
另一种是「大平兴宝」背「丁」字钱,此类占大多数。「丁」字用以记当时君主姓氏,而它的位置则每铢都不同,有「背穿上丁」、「背穿下丁」、「穿背反丁」等等。
「大平兴宝」制作粗糙,但风格古朴,与中国时期钱币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越南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然而它亦有独创之处,那就是钱文上的「大平兴宝」四字,有别于10世纪以前中国常见的「通宝」、「元宝」和「重宝」,它带有祝福国家国运兴盛、万世太平的含意。
「大平兴宝」的铸造时期,大约在970年至977年(丁朝太平元年至八年)之间。此后,丁朝内斗不断,社会动荡,铸钱便逐渐减少,甚或最终停铸。此外,虽然丁朝始行铸造「大平兴宝」钱,但它的流通范围,仅局限于现时越南北部地区,即当时丁朝所辖领土,而且中国、所铸钱币,仍为丁朝时期的主要流通货币,「大平兴宝」仅作补充之用。
丁朝时期,与中国的有着密切关系。972年(丁朝太平三年),丁先皇遣长子入宋访问,以示通好。关于此举,据越南史家的分析,认为是由于宋朝派兵攻取(在今中国地区,亦即越南丁朝的北邻),丁先皇害怕宋兵来攻,所以先遣使到宋通好,并且为以后的越南历任政府开创了「恪守向中国朝贡之礼」的先例。其后,丁朝与宋朝的使节来往相当频繁。973年(丁朝太平四年),宋朝遣使册封丁先皇为「交趾郡王」,封丁琏为「检校太师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 975年(丁朝太平六年),秋,宋朝遣使,加授丁琏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交趾郡王」,在对宋的事务上从此「以为主」。976年(丁朝太平七年),丁朝遣使入宋答谢。977年(丁朝太平八年),丁朝遣使入宋,贺即皇帝位。
丁朝的南邻,于979年(丁朝太平十年),由反叛丁朝的所协助下,出兵伐越。吴日庆是王族,亦是之一,割据一方,后来被丁部领击败。丁部领为免吴日庆生怨,便将公主嫁给他。然而吴日庆一直伺机报复,到丁先皇死时,便引占城兵攻越。占军出动水军进攻,但在途中遇上暴风,军船覆没,吴日庆与大批军士溺死,战事就此结束。
此外,丁朝与海外各国存在着商贸关系。据《》所载,在976年(丁朝太平七年)的春季,「海外诸国商舶来献方物」,这反映了当时的外贸情形。
978年(丁朝太平九年),正月,地震。
978年(丁朝太平九年),二月,雨雹。
978年(丁朝太平九年),六月,旱。
丁朝的历史意义
越南时期史家黎嵩,高度肯定丁朝在越南脱离及立国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因之丧乱,平,天与人归,舆图混一。……我越正统之君,实自此始。」不过,黎嵩指出丁朝未能为后世从国家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树立完善的楷模,「宗庙未立,学校未建,设鼎养虎,以为刑狱之具。遗犀纳象,徒为贡献之劳。礼乐刑政之不修,重门击柝之不谨」,到丁朝末年时,「权臣摄政,国内离心,丁氏讫箓,是保邦制治之无策也」。
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认为,丁朝除了在越南立国历程上具有创造性,而且还令越南产生三种变化:一是越南经过唐末以来豪强家族的经营,大庄园遍布各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到丁朝时确立下来。二是丁朝结束十二使君分治的局面,令越南首次出现政治集中及国家统一。第三是丁朝与中国创建宗藩关系,在国际关系上取得了中国的承认及支持。
关于越南独立时间争议
关于越南结束北属时期从中国独立的时间,学术界有四大观点:一
赵朝即立国说。越南古代史家多从此观点,但为当代学者及中国学者等所否认。二 939年 吴权击败南汉创建“吴朝”政权说。学术界持此观点者为数不少,但为中国学者所否定。三 968年丁朝立国说。该说为大多数中国学者所支持与使用。四 元年1174年初,英宗遣使入贡,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加特进检校兼上柱国,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次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 。“安南国”之名自此始 。部分学者以1174年南宋正式册封越南君主为“安南国王”之年为中国正式承认越南独立之始。
先皇帝Tiên Hoàng ??
?inh B? L?nh
970年-979年
华闾山陵(长安山陵)
废帝Ph? ??
(丁穗)?inh Toàn(?inh Tu?)
979年-980年
关注我们的微信
下载手机客户端
赞助商链接
欧洲最具活力的中文社区.最大的关于法国的中文网络平台
法语爱好者的家园 留学与考试的助手 提供各种法语相关的信息与服务
提供大量法语阅读听力资源的免费法语学习站点Dynastie des Xia occidentaux
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法语助手》授权一个
添加笔记:
迁移与割据夏州
西夏由所创建。党项族是的一支,带有的血统。时居住在一带,是唐朝的羁糜州之一。当时分有八部,以最为强盛。于唐朝后**河西一带,并且压迫党项。时期,党项首领在唐朝帮助下迁移到陕北一带,奠定党项兴起的根据地。881年占据宥州的平夏部因平黄巢之乱有功,被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号定难军。协助收复长安后又封夏国公,赐姓,领有夏银等地,夏州政权(正式称呼是夏州节度使或定难军)形成一个割据陕北的籓镇。时,夏州政权避免介入中原各势力间的内斗,向与称臣以巩固在陕北的势力。然而时,意图将延州节度使安从进与夏州节度使对调以并吞夏州政权。由于李彝超极力反对,最后成功击退安从进率领的军,在北宋初年时累积雄厚的实力。
960年宋太祖创建宋朝后,夏州政权首领向北宋称臣,并且多次协助北宋对抗北汉。当北宋陆续平定南方各国后,开始将目光放在北方,有意削除夏州政权。此时李氏家族反对李继捧担任夏州节度使。982年宋太宗招李继捧与其族人迁居开封,命亲宋的继任之,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李继捧族弟李继迁不愿投降宋朝,率族人逃往地斤泽(今陕西横山县东北)抗宋。984年宋将尹宪、曹光实击破夏军。隔年李继迁由弱转强,攻破宋军后陆续收复银、夏等等夏州领地。990年被册封为夏国王,即被追尊的夏太祖。宋廷采取以夷制夷方式,派李继捧回任夏州,招抚李继迁任银州,并对此二人赐姓。不久李继迁又叛,于996年击退宋将李继隆率领的五路大军。在巩固夏州领地后,一直努力西扩河西,最后于1002年第三次攻打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时成功攻下,改名西平府。宋朝至此无力围堵,于隔年承认李继迁领有夏州领地。李继迁陆续**凉州(今甘肃威武县)等河西重镇,击退与宋朝联手的河西凉州吐蕃。两年后李继迁被六谷部首领潘罗支袭击而亡,其子继位,即被追尊的夏太宗。
继位后,因为国土快速膨胀,为了稳固国力以抵御四方敌国,有意与宋和谈;而北宋对外战事也由扩张转为和平,与辽朝签署澶渊之盟后也希望西北也能稳定下来。最后双方于1006年双方签署景德和议。李德明为了维护自身独立,东和宋朝,北附辽朝,并让太子迎娶辽朝的兴平公主。对内方面,李德明定都(今宁夏银川东南),采取保境安民、注重生产的策略。并且请求北宋于保安军(今陕西丹县)设置榷场,听许两国贸易。此外积极西征河西,1028年派太子李元昊攻下(今甘肃张掖县),首领自杀,降服吐蕃首领。而后又夺肃州,降服归义军的。至此夏州政权国力大盛,为日后李元昊称帝立国创建稳固的基础。1032年去世,其子继位。
宋夏三大战役与辽夏三大战役。西夏皇室陵墓。
继位后完成河西走廊的**,并且积极准备脱离宋朝独立建国。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以北魏王室后裔自居。采杨守素的建议,以避父讳为由,改宋朝年号以创建自己的年号。随后建宫殿,下秃发令,恢复故俗,都兴庆府,设文武二班,立军名,用兵制,创造,改定礼乐等。
三年十月十一日(日)李元昊称帝,即,自称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改年号为,定都兴州并改称为兴庆府,国号“大夏”,亦称西夏,至此西夏正式立国。夏景宗霸气纵横,脱离对北宋、辽朝的臣属关系。为了要独霸西方,他四处扩土,先后和宋辽开战,为西夏武力颠峰的时候。
夏景宗于隔年采取联辽抗宋的战略不断入侵宋边境,并且要求宋朝承认西夏独立。当时北宋在横山山脉一带创建不少堡垒,不过东方重镇延州防御薄弱,守将无能。1040年夏景宗发动,率10万大军包围延州,于三川口袭击宋将、的援军,最后夏军因大雪而解围撤退。宋廷面对西夏大举入侵,派为正使、与为副使经略西夏。当时宋军兵多于西夏,但是不擅野战、补给也不易,主攻的韩琦与主守的范仲淹对此争执不断。1041年夏景宗发动大军包围宋朝西线的渭川、怀远一带,韩琦不听派范仲淹建议派大将率大军救援怀远,夏景宗引诱至埋伏地好水川口袭击,此即。此后宋廷转为防御,改派、夏竦经略,并且创建四路防线。1042年西夏谋臣建议避开宋防线,绕道奇袭。同年夏景宗于防线薄弱的泾原路发动,于定川寨包围歼灭宋军,目标长安,但另一路遇到原州的阻击而罢。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双方签订,宋朝承认西夏的割据地位,给予若干财物茶叶,封夏景帝为夏国主。西夏对宋称臣,但对内依旧称帝,实际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
西夏击败宋朝后,自称西朝,称辽朝为北朝。辽朝不满西夏壮大,意图再度压服之。1043年辽兴宗以国内西南部的党项叛附西夏为由,于隔年冬率大军伐夏。西夏求和不成,采取坚壁清野方式击溃辽军。战后四年夏景宗去世之际,辽军又于1049年来犯。夏军极力抵抗,最后双方和谈而止。
夏景宗建国西夏并推行中央集权,虽然巩固了帝权,但同时与贵族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他独行**、日益骄淫并且贪好女色。后宫之乱引来贵族卫慕氏的叛变(1034年)。又中的反间计而错杀与野利遇乞,并且迷恋迎娶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生李谅祚。太子李宁林格与夏景宗因废母()夺妻(没移皇后)之仇,被没藏氏的弟弟教唆刺杀夏景宗。夏景宗死后没藏讹庞杀太子,立两岁的李谅祚继位,即。
夏毅宗与夏惠宗时期时,夏廷对内进一步巩固统治,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的状态。继位时年幼,由其母与**。当时辽朝再度攻打西夏,最后西夏向辽朝称臣。没藏太后荒淫好色,多次勾结外人,其中李守贵与吃多己多次争宠。最后李守贵杀太后与吃多己,事后也被没藏讹庞所杀。没藏讹庞又将其女许配夏毅宗以控制小皇帝。1059年参与政事,没藏讹庞密谋刺杀夏毅宗,后被夏帝诛杀全家。亲政后,夏毅宗娶协助他铲除没藏讹庞的,任用与景询等人。对内整治军队使地方军政分立,文武官员互相牵制,提倡汉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并于1063年改姓为李。对外方面,与宋重新划定边界,恢复,贸易正常化。对吐蕃多次战事,**河湟与青海一带,于1063年招抚西域城(今甘肃定西县)吐蕃首领禹藏花麻。夏毅宗的改革对以后各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于1066年与北宋作战时受箭伤,两年后去世,由其子7岁的李秉常即位,即。
1081年命李宪率领五路宋军伐夏,西夏采取诱敌深入、断其粮道,最后只让夺得。1082年年宋军采取碉堡战术,派兴建永乐城,以步步逼近兴庆府。西夏紧急率领30万大军突袭攻陷此城,北宋至此暂停伐夏,史称
由于年幼,由其母掌握大权,形成了以梁太后与为首的母党专权。母党大力发展其势力,提倡番礼,重用都罗尾与罔萌讹,排挤夏景宗的弟弟等反对派。1080年,夏惠宗最后在皇族嵬名氏的协助下得以亲政。夏惠宗崇尚汉法,下令以汉礼藩仪,遭到梁太后为主的保守派极力反对。对此,夏惠宗想用大臣李清策的建议,将河南地区归还宋朝,以利用宋朝削弱外戚势力。不料机密泄漏,梁太后杀李清策,幽禁夏惠宗。梁太后此举引来皇党、仁多族的叛乱,连吐蕃禹藏花麻都向宋朝请求派兵攻打梁太后。此时宋朝正值王安石变法而国力增强,并在1071年由于熙河之战**熙河路,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1081年宋神宗听从建议,趁西夏内乱之际,以李宪为总指挥发动五路伐夏,目标兴庆府。梁太后采取坚壁清野策略,袭击粮道以粉碎五路宋军,宋军最后只夺下。隔年年宋军采取碉堡战术,派兴建永乐城,步步压缩西夏在横山的军事空间。梁太后趁永乐城新建之初,率30万大军包围攻陷,宋军惨败,史称。西夏虽然多次击溃宋军,但与宋朝贸易中断使经济衰退,战事频繁又大耗国力,人民不满。梁太后与梁乙埋最后于1083年让夏惠宗复位,以平和矛盾,然而夏惠宗依旧没有掌握实权。梁乙埋去世后,政权转由其子掌握。1086年夏惠宗在忧愤之下去世,由3岁儿子李干顺即位,即。
此时西夏政权又落入及手中。时期,知渭州建议对西夏采取经济制裁与碉堡作战,其后为了实践这套战术,他在公元1096年于西边的渭川修建平夏城与灵平砦,并且多次击退夏军。隔年宋军攻入东边的洪州、盐州。1098年偕同猛攻平夏城而败,大将嵬名阿埋与妹勒都逋均被擒,史称。宋军随后兴建与天都寨,打通泾原路与熙河路,变成内地。宋朝控制横山地区后,西夏处境日益艰困。1099年在辽朝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谈,西夏向宋朝请罪而终。西夏在母党专权的十年里,梁乞逋依仗「梁氏一门二后」的威势,连连发动与北宋和辽朝的战争,使西夏蒙受严重损失。他经常在朝廷上向众大臣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西夏连年出征,主要就是让宋朝屈服,只有这样才能使西夏获得和平。环庆之战时,梁乙逋被小梁太后制止出征而怀恨在心。他意图叛变,但是事机败露。小梁太后命嵬名阿吴、仁多宗保与撒辰率兵逮捕处死。亲自专权后,为了加强对宋朝战事,多次向辽朝请求援军被拒。辽廷对小梁太后极度反感,认为辽夏战争是由她引起,而小梁太后因多次被拒也恶言相向。1099年亲政在即,但「梁氏专恣,不许主国事」。辽朝派使至西夏,用毒药毒死小梁太后。至此长期的太后**终止,西夏皇帝得以亲政。
1099年亲政后采取依附辽朝,与北宋修和的策略,逐年减少战争。对内推广汉文化,注重经济,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宋朝时期,宋廷运行「绍盛开边」政策。1114年经略西夏,率领六路宋军(包含永兴、秦凤两路)伐夏。虽然西夏多次击败刘法、刘仲武与等宋将,但宋军也攻陷不少堡垒。最后西夏紧急向辽朝请求周旋,到1119年宋军才率军而退,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时西夏国势不如以往,而北宋也濒临崩溃边缘。
1115年兴起,三国鼎立的局面被破坏,辽朝、北宋先后被灭,西夏经济被金朝掌控。1123年退往漠北的辽朝有意逃往西夏,金朝将领劝诱夏崇宗捕捉辽帝,许以下寨以北、阴山以南的辽地,并以进攻西夏为胁。夏崇宗答应条件,转而连金灭辽,从此西夏归服金朝。1125年辽朝亡后,金朝约西夏夹攻北宋,并且给予宋地为诱饵。西夏**天德军、云内等地后,1126年又被金朝强占,并且被强索河东八馆之地。金朝为了补偿西夏,同意**陕西后将横山地区归还,但又违约。这些都让金夏关系处于不信任的状态。然而西夏与南宋隔绝,又让西夏只能依赖金朝的经济。这些都使得西夏对金朝维持松弛的和平,最多只有小规模的战事。1141年金朝同意设置,一度开放铁禁。但是时不愿以纺织品换取西夏的奢侈品,采取贸易紧缩的方式,到十年后才恢复正常贸易。夏崇宗于1139年去世后由其子李仁孝继位,即夏仁宗。
时期是西夏的文化思想的发展到达高峰,对金朝大致上处于和平状态。但是他重文轻武、务虚废实的方式,使西夏军力逐步走向衰落。宋朝降将才智均佳,陆续平定1140年夏将萧合达叛变与隔年的山讹首领慕洧、慕濬投奔金朝之乱,备受夏仁宗重用。1143年发生大饥荒和地震,民不聊生,哆讹等人于威州、静州与定州发动民变,夏仁宗又派平定。任得敬因被重用而野心膨胀,受晋王推荐入京。1156年李察哥去世后掌握政权,扩大私有势力。1160年被封为楚王,出入等同皇帝。任得敬有意篡位,他以灵州为都城,1170年又迫夏仁宗给予灵州、西夏西南等领地。然而屡次不受金廷支持,任得敬与其弟任得聪等人阴谋叛乱。夏仁宗在金朝的支持下成功扑灭任党,这个掌握政权二十年的权臣终于被拔除。夏仁宗于1143年的民变后,为了促进经济稳定而推行改革。他改良地租和赋税制度;发展教育,实行科举;推崇儒术,以科举取仕,这些措施对抑制世家大族有一定的作用;改革礼乐和法律。到天盛年间出现了盛世。1193年夏仁宗去世,子李纯佑立,即夏桓宗。
基本上依循夏仁宗的国策,对内安国养民,推行汉法儒学,对外与金朝和好。但是,此时西夏过于安逸,军力大大衰减。不久,北方的兴起,打破金宋与西夏三国鼎立的地位。夏仁宗的弟弟越王在挫败任得敬之乱有功,去世后其子李安全上表请求表彰其父功勋与承袭王位。然而夏桓宗不但不同意,还降其为镇夷郡王。李安全不满,遂萌篡夺帝位之心。1206年与夏桓宗之母罗太后联合废夏桓宗,自立为帝,即。不久,夏桓宗去世。
蒙古入侵与亡国
zh-hans:蒙古灭西夏路线图。
西夏与漠北邻国的关系十分友好,但是的崛起后开始威胁克烈部,成为西夏晚期的外患。1203年克烈部被铁木真攻灭,其领袖之子逃往西夏。两年后,铁木真率军攻打西夏,掠夺西夏边界城市而去。夏桓宗为击退外患,改兴庆府名为中兴府,取夏国中兴之意,实际上西夏反而垄罩在蒙古的威胁之下。1206年铁木真创建,即成吉思汗,后被尊称元太祖。成吉思汗为了要攻灭敌国金朝,势必要切断金夏联盟,所以西夏成为他的目标之一。隔年夏襄宗夺位不久,率大军攻破西夏要塞斡罗孩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境),因各路夏军奋力抵抗而击退之。1209年蒙古降服,河西地区也暴露在蒙古威胁之下。蒙古第三次征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围攻斡罗孩关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祯率军抵抗失败,夏将高逸被俘而死。蒙军又攻陷西壁讹答守备的斡罗孩城,直逼中兴府的最后防线克夷门。夏将嵬名令公率军伏击蒙军,最后仍被蒙军击溃。中兴府被蒙军围困,夏襄宗派使向金帝求救,但是金帝拒绝,还以邻国遭攻打为乐而坐视不救。最后夏襄宗纳女请和,贡献大量物资,并且附蒙伐金。
夏襄宗附蒙伐金后,对金朝进行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使双方损失很大。国内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贫困,经济生产受到破坏,军队衰弱,政治腐败。夏襄宗本身也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1211年齐王发动宫庭政变,废夏襄宗自立为帝,即,史书称为状元皇帝。夏神宗不顾国内大臣反对,仍然坚持附蒙抗金,也多次反击之。此时西夏国内社会经济凋蔽,民变不断。1216年因为西夏不肯帮助西征,次年率军第四次进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兴府,自己逃至西京灵州。最后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谈才终战。1223年由于夏神宗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即。此时夏廷已经认清蒙古将会灭亡西夏,决定采取联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时派使联合漠北诸部落抗蒙,以便巩固西夏北疆。当时总管汉地的蒙将孛鲁(木华黎之子)察觉西夏的意图,于1224年率军从东面攻入西夏,攻陷银州,夏将塔海被俘。隔年成吉思汗得胜返国,同时率军攻打沙洲。最后夏献宗同意蒙军条件投降,蒙古撤军。
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献宗没有履约为由,兵分东西向西夏夹攻,此即蒙古灭西夏之战。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队至兀剌孩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西进攻陷黑水城,又迂回进军(今宁夏银川西北),击溃夏将阿沙敢不,最后屯军浑垂山(今甘肃酒泉北)。西路军由阿答赤率领,与忽都铁穆儿、西夏降将昔里铃部、等人借道西州回鹘,陆续攻陷、肃州与。但在围攻时遭到守将和典也怯律顽强抵抗,最后成吉思汗亲自攻陷,并且降服守将斡扎篑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数沦陷。夏献宗忧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继位,即夏末帝。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军穿越,进军黄河九渡,攻占应理(今宁夏中卫)。而后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围灵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军救援,双方于冻结的黄河决战。而后嵬名令公与守将废太子会合,最后城陷被杀。蒙军包围中兴府,并且分兵南下攻陷积石州(今青海)、(今青海西宁)等西夏领地,并驻夏。西夏只剩中兴府,1227年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时已病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开城投降后,前去参见成吉思汗,诸将托言成吉思汗有疾,不让他参见。在成吉思汗去世三天后,二年七月十五日(日),诸将遵照成吉思汗遗命将西夏末帝杀死,西夏灭亡。蒙古军将领努力使西夏首都(今)避免了屠城的命运,入城安抚城内军民,城内的军民得以保全。蒙军攻陷中兴府后展开**,宫室、陵园付之一炬,后经劝谏而止,但城中人口已经不多。
疆域与行政区划
zh-hans:西夏疆域变迁与主要城镇分布图。
1038年西夏立国时,疆域范围在今,西北部、东北部、以及北部地区。东尽,西至,南接萧关(今南),北控,**两万余里。西夏东北与西京道相邻,东面与东南面与为邻。灭辽宋后,西夏的东北、东与南都与相邻。西夏南部和西部是诸部、黄头回鹘与西州回鹘相邻。国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水源以黄河与山上雪水形成的地下水为主。首都兴庆府所在的银川平原,西有作屏障,东有黄河灌溉,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
西夏是创建的王朝,党项族原本定居四川一带。唐高宗时期受吐蕃压迫,最后在唐廷协助下迁移到河套陕北一带,分为平夏部与东山部,至此创建西夏的龙兴之地。881年因平夏部拓跋思恭平有功,被封为夏州节度使,至此正式领有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今陕西横山县)、绥州(今陕西绥德县)、(今陕西静边县)与静州(今陕西米脂县西)等五州之地。宋朝时,并吞夏州节度使之地。然而李继迁不愿意投降,率部四处攻击,最后收复五州之地。攻下灵州后,将势力扩展到黄河地区与。继位后持续巩固河西走廊,并且开国称帝,疆域扩大到二十个州。而后夏景宗与宋朝征战于横山地区,并有意**。夏景宗之后,西夏与北宋展开拉锯战,双方互相**对方的堡垒城寨,并且扩大到河煌地区。后期丧失横山地区,一度造成危机。金朝灭辽朝与北宋后,西夏陆续收复失地,并且**黄河前套地区。然而其势力被金朝所局限,领土扩张不大。到夏仁宗时期大约有22个州,这是西夏版图最后稳固的状态。
西夏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府)县两级,一些重点州则设府。另分左右厢十二监军司,作为军管区。西夏在建国前只领有五州之地。**河套地区与河西走廊后,在、时期达到22州:河南9州、河西9州,熙秦河外4州。文献记载比较明确的有32州。州所辖县不多,有的就是堡垒和城镇,其规模比不上的州。其目的只是壮大声势,安置亲信以严密控制而已。升州为府的有河套的(兴庆府、中兴府)、灵州(西平府)与河西走廊的(西凉府)、(宣化府)等。、灵州与兴州相继是西夏立国前的都城,地位十分重要。凉州控管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的枢纽,地理位置重要。甘州所设的宣化府,负责处理、的事务。左右厢与十二监军司主要是为了方便对军队的管理与调遣、布防而设置的。每一监军司都仿宋制立有军名,规定驻地。
西夏皇室陵墓模型。
西夏政治是蕃汉联合政治,为主要统治民族,并且联合、、共同统治。皇族注意与党项贵族的关系,以通婚与权力分享拢络,而母党「贵宠用事」。这些都使皇族与母党、党项贵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西夏在前期即有像辽朝那样的蕃汉官制,但是到中后期全面采用制度后,蕃官逐渐式微。
西夏的国家体制和统治方式深受儒家政治文化影响。官制自1038年立国后确立,大体上学自制度。官分文武两班,、与三司(盐铁部、与)分别管理行政、军事与财政。御史台管监察、开封府管理首都地区的事务,其他还有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苑、磨勘司、文思院、番学与汉学等机构。隔年,夏景宗仿照宋朝制度设立总理庶务的,改宋朝二十四司为十六司,分理功、仓、户、兵、法、士六曹,使西夏官制和机构已颇具规模。到时又增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一来职官和机构愈分愈细,二来官制改革由扩充政治军事的官职转向扩充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官职。
王供养图。
蕃官是专由党项族担任的官职,有一说此为爵位制度。蕃官主要是为了保持党项贵族在政权中的主导地位,非党项族不能担任,有宁令(大王)、谟宁令(天大王)、丁卢、丁弩、素斋、祖儒、吕则、枢铭等等官称。增设番官后,还学习与的一些制度,如南北面官制。西夏的蕃官制度很杂乱,时又增设不少官职,至今仍不太清楚其官职功能,有一说蕃官只是表示的汉官官名而已。西夏文谚语也提到「衙门官员曾几何,要数弭药为最多」,表明党项族当官为数不少。随着西夏皇帝越来越崇尚汉法,改蕃礼、用汉仪,蕃官系统逐渐式微。夏崇宗以后,蕃官就在也没出现在相关文献中。
关于法律方面,因为西夏旧律有不明疑碍处,在“尚文重法”的主张下颁布《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又称《天盛律令》、《开盛律令》。主要由北王兼中书令嵬名地暴与中书、枢密院宰辅要员及中兴府、殿前司、合门司等重要官员参与编写。该法典参考了、的法典,并且结合本国的国情、民情和军情,使得更加切合实际。在某些方面(如畜牧业、军制、民俗,等等)更具有本民族的特点。
西夏地理处于四战之地,陆续要应付、、、、、与的威胁与战争,所以外交是夏廷十分重视的环节。外交策略主要是联合或依附强者,并且攻击弱者、以战求和。这些策略使自己得以不断延续、发展。然而依附国过于强大,最后难逃灭亡之命运。
西夏早在夏州政权时期(定难军)就奉唐朝、诸国与为宗主国,以维持自身势力。后来北宋并吞夏州政权,李继迁举兵再起。此时他采取事奉辽朝、连辽抗宋的策略,多次击退宋军,并且扩张势力。并且于990年被辽朝册封为夏国王。到时,为了巩固新领地,对北宋和谈,于1006年签署景德和议。然而李德明依旧维持与辽朝的关系。除了应付辽、宋的战事外,为了称霸河西、先后攻灭、沙洲归义军,对抗吐蕃、唃厮啰国等,与西州回鹘为邻。
时正式称帝建国,自称邦泥定国,称男不称臣,并且多次入侵宋朝边疆。不满西夏独立,派兵攻打之,至此爆发。夏景宗在三大战役(、与)战胜宋朝后,双方于1044年签订庆历和约。宋朝给予「夏国主」名号,西夏皇帝对宋朝称臣,但实际上西夏皇帝在国内仍以君王自称。宋朝给与金钱、茶叶等大量物资。西夏虽然击败北宋,但惹来不满,双方发生三次战争(贺兰山之战),最后以西夏称臣作收。而后北宋的为了击败西夏,趁西夏内乱之际发动五路伐夏与,最后都以西夏战胜作收。然而西夏国力渐衰,横山地区又被北宋**,此后有赖辽朝周旋方能稳定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关系。
崛起后灭辽朝与北宋,西夏为了自保,放弃辽夏同盟,臣服于金朝。金朝包围西夏的东方与南方,掌握西夏的经济力,所以夏廷对金朝不敢轻举妄动,最多只有小规模的战事。崛起后,多次,破坏金夏同盟。与改采取联蒙攻金的策略,多次与金朝发生战争,然而此为错误的方针。到时才改连金抗蒙,但不久就在中于1227年亡国。称西夏「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偭乡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
西夏对于、等少数民族采取怀柔与招抚的方式,似乎比宋朝还要好。例如西使城(今甘肃西南)吐蕃首领禹藏花麻不愿降宋朝,又受到宋军的攻掠。立即派兵支持,将宗女嫁给他。禹藏花麻遂把西使城及献给西夏。
1111年辽、北宋、西夏三国对峙图。1141年金、南宋、西夏三国对峙图。西夏与四周国家关系图。
出土于的西夏武士像。
军事制度是以党项部落兵制为基础,加入制度而改良。西夏是以战立国的国家,军队是赖以维生的基础。所以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平时生产,战时作战,军事与社会经济合为一。除了给予军官和正军很少的军事装备之外,其余作战一律自带粮食。最小单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组成,主力一人,辅主一人,负担一人。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指挥系统分别是统军、行主、佐将、首领、佐首领、小首领。全**队分成中央军与地方军等两个系统。军事布防以、兴庆府与灵州为三角防线,成为西夏作战的核心。当大敌逼近时,边防军迅速回京助守;边将吃紧时,主力军立即机动支持,军队调动十分灵活。作战时有利则进,不利则退。由于地形以沙漠、山岳为主,所以夏军擅长诱敌设伏、断敌粮道、集中兵力作运动战,所以时常能以少击多。
中央军分为擒生军、卫戍军、侍卫军、泼喜、、撞令郎与步跋子等。擒生军人数约十万,主要任务是在作战中掳掠生口作奴隶,相当辽军的「打草谷骑」,不担负决战任务。卫戍军人数约两万五千,部属在兴庆府周围地区,装备精良,所配置的副兵多达七万,是夏军的主力部队。侍卫军又号「御园内六班直」,人数约五千,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分三番宿卫。泼喜约两百人,是西夏的砲兵,掌握火蔟黎的技术,又能抛射石弹。由于由骑兵施放,十分灵活。铁鹞子约三百人,后扩充至万人,是西夏的重甲骑兵,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在平地作战具有威力,时常随皇帝出入作战。撞令郎,由俘获的健壮汉族士兵担任,作为战事的砲灰,减少西夏军人的损失。步跋子,西夏的步兵,擅长山区作战,由横山等山间部落的丁壮组成。时常与铁鹞子联合突击敌军。
地方军部分,将全**区分为左厢、右厢与十二监军司,共有左厢神勇军司驻弥陀洞(今陕西榆林市东)、祥祐军司驻、嘉宁军司驻、静塞军司驻韦州、西寿保泰军司驻柔狼山北(今甘肃)、卓啰和南军司驻兰州黄河北岸喀罗川(今甘肃)、右厢朝顺军司驻贺兰山克夷门(今宁夏石嘴山区)、甘州甘肃军司驻甘州删丹县故地、瓜州西平军司驻、黑水镇燕军司驻居延海(内蒙古额济纳旗)、白马强镇军司驻娄博贝(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黑山威福军司驻(内蒙古五原县)。全盛时期「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每一监军司都仿宋制立有军名,设有都统军、副统军和监军司各一员,由皇帝任命贵族担任。下设指挥使、教练使及左右侍禁官等数十员,由党项人和汉人分任。
西夏男供养人像西夏女供养人像
由于没有专为记录西夏人口的史书,使得西夏人口的统计十分模糊,现今史学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然而西夏采取全民皆兵的制度,可以由兵力数量去类推人口量。目前认为人口数的下限不低于三十万户,上限不超过两百万。据《》记载,西夏具有五十万大军,中间相差十几万。今日一种论点为西夏军具有三十七万,并在《?西夏传》找到「曩宵有兵十五万八千五百人」的记载,认为此差距是指党项族的西夏军。另一种论点是将西夏地方军五十余万人加上中央军约十九万人,总共约七十万左右。由于西夏采取全民皆兵的制度,人口数推算是二百万至三百万左右。然而还有一派论点认为此数据过于夸张,他们根据《》与《隆平集》的记载,西夏兵力约在十五万至十八万,总户数约三十万左右。关于西夏人口的深入研究,可详阅西夏开国人口考论等。
关于西夏人口的变化,各家说法不同。根据《》赵文林与谢淑君的版本推算,西夏人口峰值在1038年,243万人,后因西夏和、北宋陆续发生战争而不断减少,战争停止后又缓慢回升。1069年,西夏建国后的人口峰值,230万人,后又因为战争不断减少。最后在1131年至1210年年间,人口一直维持在120万左右。而《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的版本推算,西夏人口的峰值在超过300万。1127年后,西夏人口一直未超过300万。根据《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吴松弟的版本推算,西夏人口的峰值在1100年时期,大约300万人。西夏人口密度低于北宋各路与各道的人口密度,然而比的陇右道高。这是因为西夏领土大多是由沙漠组成,适居范围不大,在加上西夏采取全民皆兵的制度,因连年战事不断,人口消耗不少。
西夏是一个多民族的朝代,其主要民族有、、与等。西夏**都身材修长高大,充分表现出党项羌人粗犷、剽悍、豪爽的民族性格。社会等级分明,以日常服饰礼仪区分。皇帝、文官与武官的服装均有规定标准,平民百姓只准穿青绿色衣服,贵贱等级分明。冠饰也是区分等级的依据之一,皇帝毡冠、皇后龙凤冠、命妇花杈冠,文官幞头、武官还有各种头冠样式。
西夏的经济是以畜牧业为基础,主要以牛、羊、马和骆驼为大宗。农产品主要有大麦、稻、荜豆和青稞等物。药材和一部分手工制品也特别有名。西夏在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后,宋廷设置,恢复双方贸易往来,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迅速发展。与时期,西夏经济大大的发展,四方的物品会集到首都兴庆,进入西夏经济最鼎盛的时期。
农业与畜牧业
安西榆林窟第3窟《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内的《踏碓图》。
是游牧民族,其农业较畜牧业晚发展,农牧并重是西夏社会经济的特色。李继迁时期陆续领有河套与河西走廊地区如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兴庆(今宁夏银川)、(今甘肃武威)和(今甘肃安西)等地后,由于这些地区丰饶五谷,「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其中兴灵地区与横山地区为西夏粮食的主要产地,其产量还可以用来救济灾民,而横山地区的粮食时常提供给伐宋夏军使用。西夏主要的农产品有大麦、稻、荜豆和等物,当发生战乱或天灾时只能以大麦、荜豆、青麻子等物充饥,并且等待自灵夏所运来的粮食。药材中比较有名的有大黄、与,皆是商人极力采购的重点商品之一。其他还有麝脐、羱羚角、、苁蓉、红花和蜜蜡等。向学习比较先进的耕种技术,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西夏领地以沙漠居多,水源得来不易,所以十分重视水利设施。西夏古渠主要分布在兴州和,其中以兴州的汉源渠和最有名。时兴修从今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或「李王渠」。在、一带,则利用雪水,疏浚河渠,引水灌田。在这些水源中,又以境内的最为著名。横山地区则以无定河、白马川等等为水源。时期修订的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鼓励人民开垦荒地,并规定水利灌溉事宜。
出产的成熟。
西夏的畜牧业十分发达,夏廷还设立群牧司以专属管理。牧区分布在以北和地区,重要的牧区有(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绥州(今绥德)、银州(今米脂西北)、盐州(今宁夏盐池北)与(今陕西定边东)诸州,还有高原、和额济纳草原及草原,都是兴盛的牧区。畜类主要以牛、羊、马和为大宗,其他还有驴、骡、猪等。马匹可做军事与生产用途,并且是对外的重点商品与贡品,以「党项马」最有名。骆驼主要产于和额济纳地区,是高原和沙漠地区的重要运输工具。在西夏辞书《》中对牲畜的研究十分细致,有关喂养、疾病、生产与品种的区分都有详细的说明,表现出西夏人对畜牧的经验十分丰富。除畜牧业外,狩猎业也十分兴盛,主要有兔鹘、沙狐皮、犬、马等。其规模不小,例如对的贡品中,即有沙狐皮一千张。狩猎业在西夏中后期时仍然兴盛,受西夏大臣所重视,西夏军队也时常以狩猎为军事训练或演习。
西夏皇陵的釉陶形建筑装饰。
西夏手工业分官营民营两种,主要以官营为主。其生产目的主要是供西夏贵族使用,其次则是生产外销。手工业门比较齐全,修订的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门》中即分类详细。手工业以纺织、冶炼、金银、木器制作、采盐、酿造、陶瓷、建筑、砖瓦等为主,兵器制造也较为发达。
西夏的青盐是宋夏边界人民最喜欢的商品,也是西夏重要的财源之一。主要产地有盐州(今宁夏盐池北)的乌池、白池、瓦池与细项池,和(今宁夏海原西)的盐州与盐山,灵州(今宁夏吴忠市)的温泉池等等老井。所出产的青盐味甘价贱,比宋朝的河东解盐更具欢迎,另外西安州的碱隈川还产白盐、红盐,只是质量不如青盐。西夏青白盐除了供西夏人民食用外,主要用于同宋朝、辽朝、金朝进行官方贸易,其中运往宋关中地区最多,并以此换回大批粮食。宋廷为此禁止西夏进口青盐,宋人只能透过走私进口,谋取暴利。
安西榆林窟第3窟《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内的《锻铁图》。图中西夏人采用比较先进的竖式风箱。
西夏的毡毯是外销的名贵商品,其中以白骆驼毛制成的白毡于《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有「为世界最良之毡」的美称。西夏矿产比较丰富,所以其兵器制造业,如神臂弓、旋风炮以及劲弩不能射入的冷锻铠甲均为世人称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夏国剑」,锋利无比,贵重一时,当时就为宋人所珍视。
西夏印刷业颇为发达,西夏人为了吸收汉族文化,并且维护自己的文化,用夏汉两种文本雕印书籍。为了发展印刷业,夏廷还设置刻字司以专司出版,另外私人和学校也可能刻印书籍。刻书种类繁多,有佛经、汉学经典、文学诗书、音韵、卜筮咒文、医学技术等等书籍,其中以佛经数量最多。如1189年就在大度民寺作**会,散发蕃汉《观弥勒上升兜率天经》十万卷,汉《金刚普贤行诵经》、《观音经》等五万卷。
西夏本来没有瓷器,主要靠掠夺宋人来获得。后,西夏自汉族学得制瓷技术。时期开始发展制瓷业,主要以兴庆为生产中心。从考古出土的陶瓷看,西夏烧制的瓷器大多以白瓷碗、白瓷盘等等为主。其瓷器技术上比不上宋瓷,但朴实凝重,形成独具一格的西夏瓷器。
商业与货币
由于西夏领有商业要道,再加上国内只盛产畜牧,对于粮食、茶叶与部分手工品的需求量大,所以对外贸易是西夏经济的命脉之一,主要分为朝贡贸易、贸易与窃市(私市)。西夏国内的城市商业十分繁荣,兴庆、、、都十分兴盛。商品以粮食、布、绢帛、牲畜、肉类为大宗。西夏可以借由掌控河西走廊以管理与的贸易往来,与、、、西州回鹘及诸部有频繁的商业贸易。由于西夏过度垄断,使得部分西域商人改走柴达木盆地,经(今青海西宁)沿湟水而到达的(今陕西天水),史称吐谷浑路。
西夏对或的宗主国采取朝贡贸易,时常以骆驼或牛羊等价换取粮食、茶叶或重要物资。西夏在宋夏战争获胜,于中,每年自获得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每年还在可以各种节日中获得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西夏自李继迁叛宋附辽开始向辽朝贡,至辽亡国,总计向辽朝贡24次。西夏也会以的茶叶与岁币换取、的羊只,再转卖给宋、辽、金等国,从中牟取暴利。由于朝贡贸易时常因为战事而中断,并不是很稳定。
比较大宗且稳定的贸易为贸易,西夏与、和的边境地带设有共同使用的进行和市,例如与宋朝制定的保安军(今陕西)、镇戎军(今宁夏)、、等地的榷场;与辽朝在辽西京西北的天德府、云内和云中西北的银瓮口、过腰带与上石楞坡等地的等。在榷市中,有固定的贸易场地和牙人评定货色等级,由双方官府派遣的监督、稽查人员共同管理市场,征收税务。贸易内容以牲畜、毛织品、药材为大宗。而“官市”以外的商品种类不受此限。金灭后,由于与西夏隔绝,西夏对外贸易掌握在手中,经济上不能不依赖于。1141年同意开放保安军、、绥德、与的榷场。1172年金朝以保安军、兰州、绥德不产布为由关闭这些榷场,认为以纺织品换取西夏的奢侈品不划算。这使得双方关系紧张,在末期战事不断,十年后才恢复正常贸易。最后比较大量且分散的是「窃市」(私市),也就是非正式市场与走私贸易,例如青盐贸易即采取走私方式换取的粮食。
由于西夏商业的兴盛,作为流通的货币也十分重要:一类是本国铸造的西夏货币;另一类是从宋、金进口的货币。早在时期即铸造货币,各代皇帝除了、之外都有铸钱实例,还于1158年设立通济监铸钱。西夏钱币的铸造大都比较精美,而且书法俊逸、流畅。目前面文为西夏文的钱币已经发现有五种,分别是「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干祐宝钱」以及「天庆宝钱」。
西夏文化深受河陇文化及、文化的影响。并且积极吸收汉族文化与典章制度。发展儒学,宏扬佛学,形成具儒家典章制度的佛教王国。西夏起初是游牧部落,在1世纪东传以后,于该区逐渐兴盛起来,在西夏建国后开始创造自己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在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发现。另外西夏也大力发展敦煌。1036年西夏攻灭后,**、,领有莫高窟。从到,西夏皇帝多次下令修改莫高窟,使其更加增添了几分光辉。当时莫高窟涂绿油漆,接受中原文化与、风格。此外,表现西夏文化的还有,又称蕃书。西夏设立蕃学和汉学,使西夏民族意识增强,百姓“通蕃汉字”,文化也增加了许多。值得一提,李元昊曾经颁布秃发令,命令全国男人三天内必须秃发,违者格杀勿论。西夏还设立蕃学和。史家戴锡章《西夏记》曾言:“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置博士弟子员。尊孔子为文宣帝,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
思想与教育
的草书《孙子兵法》局部,藏于宁夏文件馆
西夏儒学的发展是一种处在儒家影响下的官僚体制与政治文化,制度深受文化影响,从李继迁伊始至西夏末年,历代帝王莫不学习与模仿汉制。例如李继迁时「潜设中官,尽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时 「大辇方舆,卤薄仪卫,一如中国制。」。西夏党项世代皇亲宗室,崇拜孔子,钦慕汉族文化。除了崇儒尚文,还编写了一些融合和宣扬儒家学说的书籍,如《圣立义海》、《三才杂字》、《德行记》、《新集慈孝传》、《新集锦合道理》、《德事要文》等。其儒学经过夏景宗、夏毅宗、夏惠宗与夏崇宗的提倡,到夏仁宗之时出现盛况。
夏景宗在创建官制的同时设立了蕃学和汉学,作为文化培养的摇篮。以博学多才的主持蕃学以重视蕃学,并于各州蕃学里设置教授,进行教学。西夏大致设立了五种学校:蕃学、国学、小学、宫学、太学。西夏创建学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才的需要,尊孔子为文宣帝。西夏在中后期还发展科举制度,后期开始设童子科实行科举考试,1147年策举人,立唱名法,复设童子科。西夏后期基本以科举取士选拔官吏,不论蕃汉及宗室贵族由科举而进入仕途成为必然的途径。
文学、史学与文本
西夏书面青铜法令,用于发送书信时验证身分。
西夏崇尚汉文化,但汉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传世不多,大多以诗歌和谚语为主。有宫廷诗、宗教劝善诗、启蒙诗、纪事诗与史诗等几类。西夏诗歌有韵律,一般为对称结构,通常是五言或七言体,也有多言体,每一诗句的音节数目不同。比较有名的有颂扬西夏文创制者的《大颂诗》。史诗性的作品《夏圣根赞歌》,内容多为民间传说,遣词造句带有浓重的民谣色彩。其中开首三句:「黑头石城漠水边,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被西夏学学者用来研究党项历史源起。另外还有赞美重建太学的《新修太学歌》,具有宫廷诗的风格。重视文学,本人曾作《灵芝歌》与大臣王仁忠酬唱,传为佳话。
西夏谚语对偶工整,结构严谨,字数多少不一,内容广泛地反映了西夏社会的各种面向、并涉及百姓生产、风俗与宗教等内容。著名的西夏谚语集《新集锦合辞》,是由西夏人梁德养于1176年初编、1187年由王仁持补编,共有3**条谚语。其内容有「谚语不熟不要说话」的记载,「千千诸人」、「万万民庶」都离不开谚语,凸显出谚语对西夏人民的重要性。
西夏皇帝十分重视本国国史的编撰工作。斡道冲于时期就掌管撰修西夏国史之职,其后代亦同。时设置翰林学士院,命王佥、焦景颜参照宋朝编修实录的办法纂修国史,负责修《李氏实录》。1225年南院宣徽使罗世昌罢官后,撰写《夏国世次》,可惜已失。
西夏立国前夕,为了建议属于本国的语言,派仿照汉字结构创建,于1036年颁行,又称「国书」或「蕃书」,与周围王朝往来表奏、文书,都使用西夏文。文本构成多采用类似汉字构造,但笔画比汉字繁多。西夏文学家骨勒茂才认为西夏文和汉文的关系是「论末则殊,考本则同」。西夏文创制后,广泛运用在历史、法律、文学、医学著作,镌刻碑文,铸造钱币、符牌等也都使用西夏文。夏廷又设立蕃学,由野利仁荣主持,选派贵族官僚子弟翻译汉文典籍与佛教经典等。为了翻译汉夏文本,又有骨勒茂才于1190年所撰写的《》,序言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内容相同。谓「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表明本书目的在于便于西夏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是现今研究西夏历史的重要钥匙。
时期,在没藏太后极力支持下所创建的。
西夏人民大致上以为主要信仰,在建国之前则是以自然崇拜为主。
党项族在四川时,就以「天」为崇拜对象。当党项族迁移到陕北之后,由自然崇拜发展到对鬼神的信仰。在建国之后,仍然崇尚多神信仰,有山神、水神、龙神、树神、土地诸神等自然神。例如曾「自诣西凉府祠神」。曾在边立黑水桥碑,祭告诸神,祈求保护桥梁,平息水患。除了崇拜鬼神,还崇尚巫术,并且备受重视。党项族称巫为「厮」,巫师被称为「厮乩」,是沟通人和鬼神间的桥梁,主要负责驱鬼与占卜。在战争前实行占卜以问吉凶,于战争中经常施行「杀鬼招魂」的巫术。
以刻印的《》
是西夏的国教,建国前后六次向宋求赎佛经,赐以《大藏经》。在立国后,便开始用西夏文翻译佛经。五十多年内译出大小乘佛经820部,3579卷,满足人民对佛教的需求。除此之外,夏景宗等历代夏帝与太后也兴建许多佛教寺庙高台寺,概括地分为兴庆府—中心、—中心、—中心以及中心。例如有名的承天寺是应母后没藏太后要求而兴建,1093年更重修凉州感通塔及寺庙,隔年立「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时期更在甘州建筑卧佛寺。西夏朝廷大力提倡佛教,提高僧人地位,使僧人不用纳税与负担杂役;犯罪也可减免罪刑;寺院环境也受朝廷保护。西夏后期受****影响的趋势日益增大,1159年吐蕃迦玛迦举系教派初祖都松钦巴创建粗布寺,夏仁宗派使入藏迎奉。都松钦巴派大弟子格**琐布带**到西夏兴庆府,被夏仁宗尊为上师,并参与翻译**。西夏比元朝还要早设立帝师,提高****的地位。除帝师外,还有国师以及其它有高级职称的僧人,在推动西夏佛教发展方面起着核心和中坚的作用。
除了佛教以外,西夏也包容其他宗教。西夏有流传,例如夏景宗之子宁明就是学习道家的术而死。《》解释「仙」字为「山中求道者」,「山中求长寿者」。在西夏晚期,在在沙州和甘州一带还有流传和。例如《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敦煌(唐古忒省)与甘州有部分景教和伊斯兰教徒。
第29窟《水月观音图》,图中将山水和人物有机地结合,达到很高的意境。
西夏的艺术文化十分多元且丰富,在绘画、书法、雕刻、舞蹈与音乐都有成就。绘画方面,以佛教绘画流传至今,主要呈现在石窟与寺庙壁画等,现今以、等最为丰富。早期学习风格,后来受回鹘佛教与吐蕃****的壁画艺术的影响,最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线条采用铁线与兰叶描为主,辅以折芦、莼菜条;敷彩大量使用石绿打底,使画面呈独具风格的冷色调的「绿壁画」。绘画内容分别有佛教故事与说法、供养菩萨与人像以及洞窟装饰图案等,以《文殊变图》、《普贤变图》、《水月观音图》与《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最为有名。此外,也可在《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内的《农耕图》、《踏碓图》、《酿酒图》与《锻铁图》中观察到西夏社会生产和生活内容。木刻版画方面,大多来自和汉文佛经中。在出土的大量佛画中,有《文殊图》、《普贤图》、《胜三世明王曼荼罗图》等等。内容浓抹重彩,色调深沉。而版画《卖肉图》和《魔鬼现世图》,描绘生动,反映出西夏绘画的深度。
第3窟《普贤变图》,图中安详沈静,雍容华贵,白象四足蹬莲花,背景林木葱郁,气势雄浑。第3窟《文殊变图》,本图虽以人物为主,但背景山水占相当地位,具有西夏与北宋艺术的风格。
书法在楷书多见于写经与碑文,篆书见于碑额与官印。夏仁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刘志直,工于书法,他用黄羊尾毫制作之笔,为时人所效法。雕塑方面十分发达,有铸铜、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泥塑与陶瓷等。其特点比例均衡,刀法细腻,十分写实。泥塑以佛寺塑像为代表,多运用写实与艺术夸张手法,刻划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例如时期修建的大佛寺释迦牟尼涅槃像、第491窟西夏供养天女彩塑等等。其他陶瓷艺术品也是刻工精细而生动。
西夏在时期的乐器以琵琶、横吹,击缶为主,其中横吹即竹笛。后来接受中原音乐的文化,时采用宋制制乐而逐渐繁多。建国后,革除唐宋缛节之音,「革乐之五音为一音」。1148年,令乐官李元儒更定音律,赐名《鼎新律》。西夏音乐十分丰富,且设有蕃汉乐人院,时曾招诱汉界娼妇、乐人加入乐院,戏曲如《刘知远诸宫调》等也已经传入西夏。西夏时期的舞蹈在碑刻和石窟壁画中留有生动的形象,富含唐宋舞蹈与蒙古舞蹈的风格。如《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碑额两侧的线刻舞伎,舞姿对称,裸身赤足,执巾佩璎,于豪放中又显出妩媚。榆林窟第3窟西夏壁画中的《乐舞图》,左右相对吸腿舞状,姿态雄健。
西夏本身的科技比较薄弱,主要以吸收宋朝或金朝的技术为主,然而在武器锻炼方面有独到之处。在天文气象方面,主要是学习宋朝的天文与历法。西夏人设置司天监以观察天文,并列有分析、解释天文的「太史」「司天」和「占者」以分析天文。在骨勒茂才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天相》中有对天文星象的详细记载。例如将天空分为(东)、(西)、(南)、(北)等方位,每个方位设有7个。在气象方面也有详细的分析,例如风有和风、清风、金风、朔风、黑风、旋风;雨有膏雨、谷雨、时雨、丝雨;云有烟云、鹤云、拳云、罗云、同云,等等。历法方面,西夏至1004年材自北宋获得《》,这是西夏第一本历书。立国后,设“大恒历院”的机构掌管历法的编制和颁行。西夏历书采用番汉合璧历书与宋朝颁赐历书两类,其详细情形仍需研究。
在医学方面,在党项时期,医学知识十分匮乏,百姓迷信鬼神,大多向神明求医。在立国后,积极吸收宋朝的医学与药学,并且出版《治疗恶疮要论》等医学著作。并且设有“医人院”,在政府机构中属“中等司”。西夏人对病理的认知大多分成血脉不通、传染、「四大不和」(地、水、火、风)等观点,其中四大不和是缘自****的说法。由于西夏本身医学不如中原的朝代,所以一些疑难病症无法医治,只好求助于或。例如时,权臣患病,久治不愈。所以夏仁宗派使者向金朝请求医疗支持。时,其母患病,也派使至金朝求医。这些都表示西夏医学不如中原的朝代。
西夏武器制作十分精实,其中以夏国剑最有名,在宋朝被誉为「天下第一」。北宋文学家曾请为其作歌,内有「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而西夏铠甲被誉称为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专给铁鹞子使用。其他有名的攻城武器有名叫「对垒」的战车、可以越壕沟而进;装在骆驼鞍上的「旋风炮」,可以发射大石弹;以及最厉害的「神臂弓」,可以射240步至300步,「能洞重扎」。
西夏 1038年-1227年
神武皇帝(追尊)
991年-1004年
光圣皇帝(追尊)
1004年-1031年
武烈皇帝(城号)风角城皇帝
1032年-1048年
显道 1032年-1033年 1034年-1034年 1034年-1035年 1036年-1037年 1038年-1048年
昭英皇帝(城号)平城皇帝
1048年-1067年
1049年-1049年 1050年-1052年 1053年-1056年 1057年-1062年 1063年-1068年
康靖皇帝(城号)白城皇帝
1067年-1086年
1069年-1070年 1071年-1075年 1076年-1085年 1086年-1086年
圣文皇帝(城号)明城皇帝
1086年-1139年
1087年-1089年 1090年-1098年 1099年-1101年 1102年-1114年 1115年-1119年 1120年-1126年 1127年-1134年 1135年-1138年
圣德皇帝(城号)珠城皇帝
1139年-1193年
1139年-1143年 1144年-1148年 1149年-1170年 1171年-1193年
昭简皇帝(城号)护城皇帝
1193年-1206年
1194年-1205年
1206年-1211年
1206年-1209年 1210年-1211年
1211年-1223年
1211年-1223年
1223年-1226年
1223年-1226年
1226年-1227年
1226年-1227年
关注我们的微信
下载手机客户端
赞助商链接
在法语课堂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法语学习课程/course
欧洲最具活力的中文社区.最大的关于法国的中文网络平台
法语爱好者的家园 留学与考试的助手 提供各种法语相关的信息与服务
提供大量法语阅读听力资源的免费法语学习站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语助手在线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