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主题第4题的1,2,3小题怎么做?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第一单元_甜梦文库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 的经验,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 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 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 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北和 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 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辨认方向,描述方向,并且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 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 2 页至第 4 页例 1、例 2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 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 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来描绘物体所在方向;知 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具、学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 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 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 4 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 北方向。 2、生观察: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建筑物?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记录下来, 并标明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物体。 3、 到教室, 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 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 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 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 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5 人一组,1 人指挥,4 人做动作。 人指挥站中间,4 人听指挥站 4 (1 个方向。 )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 2 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你能 说说哪边是东、 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 什么? 5、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例3及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 的路线。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探究新知 观察例 3 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同桌互相说: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医院怎么 走? 简单的线路图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 (挂图)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完成问题。 四、拓展练习 1、 2、 练习一的3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练习一的4看地图。五、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六、随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 教学目标: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1、使学生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 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 ,能辨认其余的七个 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 观念。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具、学具准备: 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辨别方向的工具。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 谈话导入(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带了一个 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 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 三、 学习新课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 生汇报交流预习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 别方向:介绍指南针的有关知识。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问: 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归纳: 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 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练习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 五、全课总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3、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东西南北著名的旅游区。 六、随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1 教学目标:认识线路1、在辨认 8 个方向基础上,学会看简单的线路图。并能用恰当词描绘物 体所在的方向。 2、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方向,认识线路图。 教具、学具准备: 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在双休日都喜欢和家长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车。 师: 每路公交车都有一定的行车路线, 我们在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车是不是经过我们要去的地方。 生:看车开的方向是不是和我们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们要坐几站才下车?? 师:大家提的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园看 看,那么可以乘坐几路车呢?首先要学习如何认识路线。 (出示课题: 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引入:师出示1路车路线图。 师: 有了这张路线图, 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 谁来说一说?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火车站出发向 交流。行驶??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师: 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请几个学生说 一说自己的行车路线。 2、出示动物园的导游图。 3、师:我们乘坐1路车来到动物园,这里的动物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 有哪些动物? 4、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它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猴子在熊猫的什么方向?狮子在大门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接 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5、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大门出发去看完所有的 动物, 再从大门出来, 我应该先去哪儿, 再去哪, 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b)指名介绍路线图。c)集体评价。 三、巩固练习: 1、自己阅读课本第10页,对书上提的问题,在图上标出来,让小组内 同学评一评。 2、独立完成课本第 12 页的第 5 题。 3、完成第 6 题。 (1)先让学生看图辨方向,弄清图上方位。 (2)叙述行走路线。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新的知识,说一说今天最感兴趣的什么?为什么? 五、随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有着承上启下的 作用: (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 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遵循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2、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3、加强估算,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4、逻辑地呈现知识要点,精心构建认知结构。 单元教学要求: 1、学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 几百几十。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方法,会用乘法验 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思路,形成估算 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 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会表达估算的思路,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约十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 13-15 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探索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 口算方法。 2、能正确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学会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 引入新知 1、大屏幕出示情景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图中是什么地方?你从图中都 找到了什么? (2)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仔细观察后告诉老师,行 吗?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提出问题 引入新知 (1)反馈不同的问题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我们一个一个地解决,好吗? 我们先解决“赵伯伯平 均一次运多少箱黄瓜” ,怎样解决呢? A、学生反馈用除法做,60÷3=20(箱) B、那“60÷3=20” ,有谁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二、思考交流 探索新知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先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 的想法。 ) 2、小组反馈 学生汇报: 我们是这样想的:20×3=60,那么 60÷3=20。 60 里有 6 个十,6 个十平均分成 3 份,1 份就是 2 个十,就是 20。 60÷3=20, 能不能这样想: 先想口诀 “二三得六” 就是算 60÷3=20。 。 我们小组的算法与我们以前学习的口算乘法差不多。先不管 60 里 的那个“0” ,算完 6÷3=2,再在商 20 的末尾添上 0 就行了。 3、小结:你们能想到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真是太了不起了! 实际上这节课我们讲的就是除法的口算, 也给你们小组加一个动脑 标识。 (师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三、体验新知: 1、下面请你独自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好吗? 这两个问题, 我们也应该添上那两个字。 “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 少箱?” “王叔叔平均 一次运多少箱?” 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是怎样计算的,然后 全班汇服。 (1)学生反馈 (2)小结:同学们在口算除法时,可以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 行口算。 四、拓展训练,巩固新知 1、第 15 页的“做一做”第 2 题,指名口算。 2、 “做一做”第 1 题,生独立解决,全班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 口算除法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算的? 六、随堂作业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 16 页 教学目标: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 估算的一般方法。 2、 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 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重点、难点: 利用表内除法的扩展灵活进行除法估算。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本例 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 李思家 4 个月用电 143 度,平均每个月用电多少度? 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列式:124÷3≈ 143÷4≈2、 请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 学习估算方法。 (1)124÷3≈ 如何估算?(124≈120 124÷3≈40, 124=120+4 120÷3=40 120÷3=40 4÷3≈1 40+1=41)分析比较: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细微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 不影响对问题合理解决。 (2)学生独立估算:143÷4≈ (143≈160 160÷4=40 143÷4≈30)143÷4≈40,143≈120 120÷4=30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 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 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联系实际进行估算。 1、每本笔记本 3 元,200 元最多能买多少本? 2、185 人的旅游团要在“阳光饭店”住宿,每 4 人一间,最少 需要多少间? 第 1 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3=70 200 ≈ 180 200=180+20 200÷3≈。200≈210 210200÷3≈70 最多能买 70 本。 180 ÷ 3=60 200 ÷ 3 ≈ 60 最 多 能 买 60 本 。180÷3=60 20÷3≈6 60+6=66 最多能买 66 本。(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200 元能估成 210 元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交流:只有 200 元,估算时不能将 200 估大,只 能估小。 第 2 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185 ÷4≈ 185≈200 200÷4=50 185≈160 160÷4=40 185÷4≈50 最少需要 50 间。 185÷4≈40 最少需要 40 间。(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185 能估成 160 元 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交流:已知有 185 人需要住宿,在考虑所需房间 数时,应将 185 看成 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房间。 四、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除法进行估算的例子。 五、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 1 题。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 260 可以看 作 240 或者 280? 2、做一做第 2 题:估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六、全课小结,学生谈体会。 七、随堂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 17、18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正确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 2、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 形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 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 30 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口算除法与估算练习课 1、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 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基本练习 1、做 P17 第 1、2 题 思考第 2 题上下三道题目之间的联系。 2、做 P17 第 3、4 题 让每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第 5 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 7、8 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3、教师分析引导学生了理解第 6 题的题意,结合画线段图帮助 学生解答。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1、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 、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 、每抓一把牙签先数出根数。接着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 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 、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 、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2、找规律 五、课堂总结 六、随堂作业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材 P19―P20 的例 1、例 2 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 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 2.笔算 600÷6 27÷3 240÷8 160÷4 9÷3 37÷9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 P19 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 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 52÷2 3. 42÷2 等于多少(生:42÷2=21)你是怎么想的?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 2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 26 的,应该用第二种方 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让学生讲 解, 若学生有困难师边演示边讲解,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说, 充分说。 )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 1 是怎么 来的?表示多少?指商个位上的 “6”,这个 6 是怎样得来的?同 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 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 程) 2、教学例 42÷2=21 (1)刚才我们口算,那么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 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 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 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 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 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 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 程.) 3、比较例 1 和例 2 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 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4、指导看书质疑 四、基本练习 1、练习反馈 P20 做一做 1 2、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 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五、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下面的除法算式。P20 做一做 2 2、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六、全课总结 七、随堂作业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P21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练习 2、 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 想。 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 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 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要充分重视,同时要培养学 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出示课本练习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笔算下面各题。 (略)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3、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 (1)同桌交流,说说错在哪里? (2)各自独立改正。 (3)全班交流。 三、解决问题 1、第 21 页第 3 题。 (1)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解答。 (4)全班交流。 2、第 21 页第 4 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解答再交流。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教科书第 22 页例 3,练习五第 1――4 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 算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算理,激发学生学习的 热情。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 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 法。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 1,怎么办?商的最高位定在哪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书 22 页例 3 的情境图。 师:寒假期间,小梦和小欣兄妹俩在家整理照片。他们数了数 共有 238 张照片,相册每页可插 6 张照片,问:要插多少页? 生:列式为“238÷6”。 师:先估算一下“238÷6≈”。 生:238≈240,240÷6=40。 生:想(四)六二十四,接近它的前两位数“23”,所以 238 ÷6≈40。 2、师;如何笔算? 请每个学生试算在本子上。 二、自主探究解决方法 1、试算完毕,开展“争当小老师”的活动。 在“争当小老师”的活动中,四人小组的成员自找同伴,互教 互听。可对你的同伴的想法予以评价,如:“我听懂了。”“听不 懂。”“你好象这个地方说错了。”“这样说会更好。”…… 2、师注意观察,巡视,发现交流好的同伴,予以表扬、鼓励。 3、全班交流。请一人当老师,教教班上的同学。可自由辩论, 遇到不清楚的可要求再解释,说错的予以反驳,有好的想法可再说 明…… (重点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先用 6 除几?2 个百除以 6 不 够商一个百,怎么办?23 个十除以 6,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 位数?) 小组内评评小老师的作用有多大?你教会了谁? 4、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 算程序。 5、以例 3 为例,师生共同小结: ①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②除。用 23 除以 6,等于 3,3 写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诀“三六十八”算出商 3 个十乘除数 6 等于 18 个 十,写在 23 个十的下面。 ④减。用 23 个十减去 18 个十等于 5 个十,5 写在十位上。 ⑤查。检查余数 5 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把被除数个位上的 8 放下来,和余数 5 个十合起来是 58 个一。 ⑦除。用 6 除 58,等于 9。 ⑧乘。……(再重复上面的笔算步骤。) 让学生闭眼,回忆笔算的六步骤“①先判断。②除。③乘。④ 减。⑤查。⑥放……”。理清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三、问题延伸,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1、解决例 3 延伸问题:“如果一本相册有 24 页,1 本相册能 插下这些照片吗?2 本呢?”。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 1: 24×2=48&39&24。 ×2。 所以,一本相册不够,2 本可以。 2、交流方法,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生 2: 24×6=144, 144&236&144 四、基本练习,学会笔算除法的有序思考方法。 1、应用总结出来的笔算除法运算六步骤,独立完成课本第 22 页的“做一做”。注意先估算,再笔算。 2、请四个同学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P23 页第 1、4 题。 五、课堂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 六、随堂作业。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P23-24 教学目标:练习五1、通过多种形式地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2、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 学好数学的愿望。 重点、难点: 通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 加深对 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除数不够商 1 的除法算法, 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 20 题乘除法练习题。 2、 课本第 23 页第二题, 看好, 并用尺子连线。 通过除法运算, 锻炼计算能力。 3、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估算商是几位数的? 二、解决问题 1、P23 第 3 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 2、P23 第 6 题 在学生解答第一个问题后要让学生充分思考, 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两题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 然后认 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了单位等。 3、P23 第 7 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数、 除数是一位 数的乘除法知识、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 7 题的 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4、P23 第 8 题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推理能力来解答。 三、课堂总结 四、随堂作业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 25 页例 4 教学目标: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 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出示: 《寓言故事》每本 5 元 《科普知识》每本 7 元2、如果你用 100 元钱买同样的书,你准备买什么,最多可以 买多少本? 3、最多买多少本《科普知识》 ,不能口算没关系,现在请大家 列竖式计算一下。 4、有没有和这个结果不一样的?那怎样检验一下大家算的对 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二、探究新知 1、请大家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怎样验算 100÷5=20(本) 学生讨论、交流 20×5=100(元) 2、这里的 20、5、100 在除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得出:商× 除数=被乘数 3、那怎样用乘法验算 100÷7=14(本)……2(元)得出:商 ×除数+余数=被乘数 4、学生试做再上,展示学生做法。 5、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把商和除法相乘以后,还要再 加上余数。 三、综合练习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108÷6=18 18×6=108 325÷7=46……3 46×7+3=325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 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 结论? 2、根据第一个式子,直接写出第二个式子的得数。 375÷5=75 75×5=( ) 156÷8=19……4 19×8+4=(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 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四、基本练习 1、课本第 25 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 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 26 页第 3 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 0 或 5 能被 5 整除,没有余数,反之 带余数。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在进行除法验算时应注意什么? 六、随堂作业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 26-27 页第 1―7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创新的乐趣。 重点、难点: 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 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 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计算找联系 1、独立计算课本第 27 第 1 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学生演算后说说你的验算方法。 2、算一算,填一填课本第 27 页的第 6 题。 除法验算的练习 为学生提供除法估算的生活事例。 3、夺红旗。这是对学生加减乘除计算能力的检验,也是避免学 生相互之间的格式影响。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 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三、解决问题 1、P26-2 这题与 P21-4 类似,因此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再交流。 2、P26-4 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但是要加强格式方面的指 导。 389÷9=43(人)……2(人) 45×9=405(人)405 人&398 人 所以租 9 辆车够了。 3、P27-7 引导学生从份数上考虑:儿童是一份,成人是这样的 2 份,总 共是这样的 3 份。儿童 就是 3 份中的一份。 43 人&45 人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商中间有 0 和商末尾有 0 的除法教科书 28-29 页例 5、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 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 0”的 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商中间与末尾的不同意义。 3、理解商中间有 0 和商末尾有 0 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 计算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 4、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 0 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 0 时的意思。“以 从 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出发,让学生讨论得出商末尾有 0 的除法的 计算方法,并不断沟通乘除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得出规律 将书中四幅图逐一显示, 并配上解说, 在故事中嵌入数学问题: 1、4 个西瓜,师徒 4 人,平均每人吃几个? 2、你说孙悟空会怎么分? 3、这时猪八戒说我来分,却偷偷的把西瓜全吃光了, 4、沙僧急了,忙问:我们 3 人怎么分呀?每人能吃到几个西 瓜?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5、0÷3=0 说明其它 3 人分不到了, 6、做一做:0÷2= 7、讨论:0÷0= 0÷4= 0÷5=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 0 作为除数时,是没有 意义的。 8、小结: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是 0 9、做一做 0÷2= 0÷4= 0÷5= 0÷= 0÷0=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6。 (1)出示例 6,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数,你能用一个算式 来表示吗?得:309÷3= (2)你认为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尝试用竖式计算,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4)反馈,比较得出简便写法,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 要写 0? (5)独立解决“万青平均每月用电数” ,及时纠正。 三、练习巩固 (1)竖式计算:604÷2= 840÷7= 296÷4= 835÷5=比较今天学习的与以前所学的笔算除法的联系 揭题:商中间有 0 和商末尾有 0 的除法 (2)判断题:书第 30 页,让学生在改错中巩固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第 30 页第 4 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随堂作业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 0 的除法31 页例 7(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 位数时商中间有 0 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 0 的笔算除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 习惯。 重点、难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 1 怎么办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略)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 0 时怎么办?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7:星光小学 832 名学生分 4 批去参观天文馆,平 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 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 不够商 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 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2、打开书 31 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 么? 3、小结:这两种计算的写法都是正确的,熟练后用第二种方 法,可提高计算速度。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2、判断对错 33 页,第 2 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随堂作业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末尾有 0 的除法教科书 32 页例 7(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运用知识迁移,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 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末尾有 0 的笔算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商末尾有 0 的笔算除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 1 的笔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 分钟口算练习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2: 562 名学生分 4 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 剩几人? ⑴全班读题, 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 么列式? ⑵562÷4,请你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 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 除以 4 不够商 1 怎么办?为什么要 商 0,不写行吗?为什么? 2、小结:被除数末尾不够商 1 为什么要商 0?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631÷3 340÷2 704÷5 843÷6⑴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说算法。 ⑶集体订正 2、改错 P33-2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错误地方。 3、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了 816 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 米?⑴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⑵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随堂作业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 33 页 4 至 8 题 教学目标:练习八 进一步巩固被除数中间或末尾不够除时要商 0 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2、列竖式计算,并从中选一题说说自己的算法 218÷2 704÷53、游戏:比比谁跑得最快 二、综合练习 1、P33-4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 2、 盆花平均放进 5 个花坛, 643 每个花坛放多少盆, 还剩几盆? ⑴读题,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⑵集体订正 3、3 位老师带 50 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怎样买票合算? 票价 成人 10 元 学生 6 元 团体 6 元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买票合算。 ⑵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⑶全班汇报。 三、数学游戏 1、每人从 0-9 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 4 张,编成三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题目。 2、求出商和余数 3、记下余数,作为自己的得分 4、每人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继续玩,看谁先得 20 分 5、思考:从这个游戏中你发现什么?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第十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35页 教学目标:整理复习(一)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 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 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系统整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学生把书本从 13 页看到 34 页 ,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⑴这块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 3 个人 用,我们三年级有 120 人,要多少块这样的的草地? ⑵丁晓林家到学校有 450 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 8 分钟,他每 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⑶三年级的 225 名学生要乘 5 辆车去春游, 如果每辆车坐的人 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 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巩固。 完成下面各题:商的位数 、估算的结果、准确值 876÷3 ÷6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242÷4 896÷8 644÷7 753÷5 417第十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36-37页 教学目标:整理复习(二)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并且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估算 P36-2: ⑴练习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⑵全班指名说。 2、解决问题: ⑴有 62 棵树, 三年级 5 个班去植树, 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 还剩几棵树? ⑵P36-3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逐题分析讲解。 二、练习: 1、第 4 题采用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 围种提高计算能力。 783÷6 204×3 238+647 584÷5 824÷4 920÷8 720÷3412―2982、第 5 题:提醒学生看清题意,逐以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 序。 3、第 6 题:是计算在解决问题种的应用。而这题需要两步计 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 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待学生完成后,让自己对所 列出的列式作出口头表达解释,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3 元一根冰棍,30 根冰棍装一箱,杨叔叔 8 箱冰棍 4 天就全卖 完了,那么杨叔叔 4 天卖了多少钱?平均每天卖了多少根冰棍? 三、课堂总结: 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 你对这个单元的那些知识还不是很清楚? 你对这个单元还有什么问题? 四、随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统计”是《标准》内容中第一学段统计教学的最后 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认识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 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本单元在学生已 有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 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同时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在编排上有以下 特点: 1、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两种条形统计图 的绘制方法。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运用数据进行推断,进一步体 会统计功能。 3、提供丰富的素材,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单元教学要求: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 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 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 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约 4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8 页例 1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 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认识统计图的另外一种形式横向统计 图;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分析和预测,培养 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简单的数据分析 4、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传播信 息。 重点、难点: 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 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 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 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 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 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4、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5、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 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6、小组合作学习 7、小组汇报 8、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9、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 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 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 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 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 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展示数据、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习 课本 40 页第1、第4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随堂作业 第二课时 矩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3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 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 条件。 重点、难点: 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的特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画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2、 观察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 你对这个统计图的画法有什么建议? 二、探究新知 1、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 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学生可以发现: 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 画出的条形会很长, 如果每格表示 10 个单 位或 20 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 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 师提问: 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 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 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 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 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优点是 什么?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 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 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示“中国 10 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 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 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 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 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三、巩固练习。 P40―41 的练习。 四、全课总结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问题? 2、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五、随堂作业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求平均数教科书第43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 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 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 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平均数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2、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 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 3、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节课, 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 数 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4、 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 师: 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 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 吗? 这个平均数 4 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3、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师: 四人小组合作, 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数, 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 等一下我们来评选最佳创意 奖和最佳命名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 ①小组活动讨论。 ②汇报交流。(移多补少! 先假设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三、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而 且探索出了许多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 际问题吗? 四、课堂总结 1、你现在所认识的平均数是什么? 2、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五、随堂作业 第四课时 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学内容: 教材P4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 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 600 克,而后把这杯 水分别到入 4 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 出这 4 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 6 人 共分 36 块,给前进组 8 人共分了 40 块,给蓝天组 5 人共 35 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小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 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 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 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 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 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2、选择正确的算式: 前几天,学校举行了献爱心活动,我们班 52 名同学分成 4 组, 第 1 组捐款 192 元,第 2 组捐款 212 元,第 3 组捐款 205 元,第 4 组捐款 198 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 A: (195+212+205+198)÷52=16(元) B: (195+212+205+198)÷4=208(元) ①说说你选择 B 的理由。 ②小明从结果 16 元他就肯定 A 是错误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吗? ③如果选 A 该怎样提问? ④比较这 2 个问题的异同点? 3、小明所在小组的平均身高是 142 厘米,小红所在小组的平 均身高是 144 厘米。小明是否比小红矮?……。 4、公司的平均工资。 通过以上的素材,可以让学生了解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量?它提供了数据的什么信息?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 要帮助的吗? 五、随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年、月、日)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 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 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教学内容中, 有了形成较长时间 观念的基础。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 时间单位和 24 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方法。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 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 学习掌握。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 探究。 3、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单元教学要求: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 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知道 24 时计时法,会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 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会用 24 时计时法。能计算 简单的经过时间。 单元课时安排: 约 5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P46-48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年、月、日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 月、小月。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 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重点、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年历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介绍国家大事的年份 ①同学们都是新中国的小主人,谁知道,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 立的? ②(出示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的欢庆场面)看到这幅照片,你 们想到了什么?2001 年 7 月 13 日是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的日子。 因为北京获得 2008 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③(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照片)你们知道照片上的这个人是 谁吗?说明:2003 年 10 月 15 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 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将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 年 10 月 16 日 6 时 23 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 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小结:像刚才这样,我们在说明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要告诉 人们是哪一年 (板书: 年) 哪一月 (板书: 月) 哪一日 (板书: 日) 。 年、月、日同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 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①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谁愿意把你 知道的给大家讲一讲? 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这些年历卡片,看你们还 能发现什么?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年有 12 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 31 天)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 30 天) 二月 28 天或 29 天 一年有 365 天或 366 天 ④请学生拿出 2006 年的年历,在 2006 年的年历上找一找,今 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是几月几日?2006 年的 7 月 1 日是星期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几月几日,是星期 几?今年的教师节和国庆节各是星期几?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你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用彩笔把这些日子圈出来。 2、 教学大月、小月。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 31 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书:大月)。 把有 30 天的月份叫做小月(板书:小月) 师:二月份既不是 31 天,又不是 30 天,那我们应该给它起个 什么名字? 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师: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几个巧妙的记忆方法。 教师出示左拳,介绍用左拳记忆的方法。 师:为了更容易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你们还可以记住下面的 歌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记:7 个大月心中装,七、八两月挨着 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 三、巩固练习 1、P48 做一做 2、游戏:老师随便报一个月份,是大月男生起立,是小月女 生起立。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想法? 五、随堂作业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P49-51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平年、闰年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 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的运用年、月、日的知识。 重点、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年历卡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学生查找今年二月的天数并计算全年有多少天? 追问:明年二月有 28 天?全年有多少天? 二、平年和闰年 1、认识平年和闰年 教师指出: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根据这个特殊的月份,我 们把二月有 28 天的那一 年叫平年(板书:平年),把二月有 29 天的那一年叫闰年(板书: 闰年)。 师:这就是说,要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看哪个月的 天数? 板书:闰年 366 天,平年 365 天 2、 学会判断平年和闰年 ①学生寻找规律。 ②教师补充小知识: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这 段时间是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 365 日,叫做 平年。这样,每 4 年就少算了 23 时 15 分 4 秒,即将近一天。 人们就把这 1 天加在二月里,以补上少算的时间,这样一年就 有 366 天了,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 ③师:按照这样的规律推断一下,2008 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往 前推算, 哪一年是闰年? 师小结:每 4 年里有 3 个平年,1 个闰年。“公历年份是 4 的倍数 的一般是闰年。”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所 以科学家又作一项补充规定: 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 400 的倍数才 是闰年。 ④、学生利用手中的年历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自我验证。 3、 认识世纪和季度 ① 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呢?世纪 季度 旬等 ②指名说自己对上述时间单位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P52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认识 24 时计时法1、使学生知道 24 时记时法,初步了解 24 时记时法在邮电、 交通、广播等部门的应用。 2、 使学生会用 24 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3、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重点、难点: 会用 24 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 计时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康夫一家和小婧一家寒假到中国北京旅游。前一晚通了电 话:康夫一家买了第二天 8 时的飞机票,约小婧一家在飞机场等。 可是第二天一早小婧一家在机场等了很久康夫一家没到, 你们猜猜 是怎么回事?(康夫买的是晚上 8 时的飞机票) 2、一天中还有不同的8时吗?生活中怎么来区分两个不同8 时而不造成误会呢? 3、我们平时用的 12 时计时法,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二、激活经验,形成方法 1、介绍钟面,知道一天有 24 时 ①质疑:钟面上明明只有 12 个数,这 18 是从哪来的呢?和同 桌说说看。 ②你们想一想在一天的时间里, 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一 共是几小时? ③小结:对呀,一天等于 24 小时,所以,人们也会采用从 0 时到 24 时的计时方法来表示时间,称为 24 时计时法。 2、学习 24 时记时法 ①介绍普通计时知识:为了区分某一时刻,一般用“凌晨”、 “早晨”、“上午”等来描述一天从 0 时起到中午 12 时止这段时 间里的时刻;用“下午”、“晚上”、“夜里”等来描述一天从中 午 12 时起到晚上 12 时止这一段时间里的时刻。 ②教师拨钟, 指名用普通计时法说, 再指名用24时计时法说。 其余当评委纠错。 ③你转换得真快,有什么好办法吗?举例说说看。 ④拨钟验证。拨一拨。说一说。(一人说普通计时法,一人说 24时计时法) ⑤小结:中午 12 时以前的时刻,比如:凌晨 4 时,时刻不变; 中午 12 时以后的时刻,我们可以加上 12,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 三、加深理解,运用方法。 练 1:观察生活素材,发现时间信息,在四人小组里对两种计 时方法进行转换。 练 2:模拟训练――约朋友。 反馈练习 (1)P53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题。 (2)用 24 时记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 3 时 上午 10 时 晚上 9 时 下午 6 时 晚上 10 时 下午 2 时 (3)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6 时 12 时 5 时 30 分 24 时 16 时 18 时 45 分 四、课堂总结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五、随堂作业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P53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计算经过时间1、 使学生会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初步掌握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区别, 掌握有关时间的计算 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普通计时法与 24 时计时法之间换算。 2、动画片是在 18:30 分开始,小民应该什么时候去看? 二、计算经过时间 1.下面是电视节目时间表(部分)。 7:30 金色年华 9:00 动画城 10:00 电视剧 …… 请你回答: ①从《儿童英语》节目开始到《阳光剧院》节目开始经过了多 长时间? 17:20 儿童英语 19:00 新闻联播 19:45 阳光剧院 21:00 晚间新闻 ②小明下午 3:40 放学,路上要花费 1 小时 15 分,到家是什 么时候? ③星期六,小明 7:10 起床,他准备收看《金色年华》节目, 最多还有多少时间?起床后,小明必须完成三件事:刷牙洗脸(5 分)、烧早饭(10 分)、听早间新闻(10 分),小明能准时收看《金色 年华》节目吗?你能不能替小明想个办法? 三、巩固练习 1、小华每天早上 7 时半到校, 11 时 50 分放学回家,他上午 在校多少时间? 2、北京开往某地的火车,早上 5 时 54 分开车, 19 时 55 分 到达。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3、练习十三――2、3、4、5、6、7 四、拓展练习 一个地方电视台的播出时间如下: 第一次:6:00~10:00 第二次:11:00~15:00 第三次:19:00~0:00 全天播放时间共( )小时。 五、课堂总结 经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和大 家一起讨论的?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P56-67 教学目标:制作年历1、使学生巩固年、月、日的知识; 2、应用年、月、日的知识,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讨论交流意见和互相学习的精 神。 重点、难点: 推算具体日期及制作步骤。 教具、学具准备: 白纸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今年是 2006 年,明年是( 年的年历,好吗? ) ,我们一起来制作 2007 2、回忆:关于“年、月、日” ,你都知道了什么? 4、 介绍不同的年历。 活动二: 1、制作 1 月月历 下面请同学们用书上第 51 页表格试做一张 2007 年 1 月的月 历。 2、反馈、交流 ①同学们都制作好了,谁来说说你们的制作过程。 ②刚才我们制作了一个月的月历,如果制作一年的年历,你会 吗? ③那谁能说说制作 2007 年一年的年历时应注意什么?你有什 么问题? ④你知道哪些节日呢? 3、计算每月 1 日是星期几 ①这是明年每月 1 日的星期数,可是少了几个,你们有办法补 完整吗?计算后,在小组中交流、开始。 ②小组汇报 4、动手制作年历 ①指导学生用尺在 16 开纸上分割出 12 个月。 ②展示教师制作的年历。 ③学生动手写清每个月和每个月第一行写好星期几。 排列:日 ―――― 六 一 ―――― 日 5、 交流、并展示。 活动三: 1、大家制作的年历如此精美,那么,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什么 呢? 2、通过这节课的制作、交流、欣赏,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 请你说一说。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口算乘法包括整十、整 百数乘整十数和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口算是笔算的基 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 同时, 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 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 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在教学层次上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便于学生掌握。 2、加强解决问题的教学,把计算内容都Z于实际生活的背景 之下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探讨计算方 法。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 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单元课时安排: 约 5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58 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口算乘法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 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 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 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板书:口算乘法 二、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 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 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分小组讨论交流。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学例 1 1、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根据学生 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问题 A 邮递员叔叔工作 10 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 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 怎么解决?根据学生回答, 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 300×10 60×10 (3) 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 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 (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 指名汇报口算方法: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 2 个问题 问题 B:邮递员叔叔工作 30 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 学生独立解答。300×30, 60×30 分别表示什么? (2) 汇报口算方法:你怎么口算? (3) 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3、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课题写完整两个因数末尾都有 0。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 0 的乘法, 口算时只要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 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 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 几个 0。 四、巩固新知。 第 58 页做一做。 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第 60 第 3 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 2、开火车口算比赛。第 60 页 第 1、2 两题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七、随堂作业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59 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口算乘法1、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 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 估算能力。 重点、难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 22×8 51×7 37×3 89×5 71×6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 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 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 出示 P59 例 2 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 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教学例 2. “350 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 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要判断 350 名学生能否坐得下, 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 名学生 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 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一:22≈20 18×20=360(个) 所以,350 名学生能坐下。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 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 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 同时出示课题《两 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估算时,先 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1、 第 59 页做一做。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3、 第 61 页第 7 题:投影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说 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 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 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 61 页第 8 题: (1) 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 93 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3)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4、第 62 页第 9 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 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 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六、随堂作业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教材 63 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 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 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学会乘法笔算。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星期天妈妈带着小丽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 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3、请你帮小丽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钱? 4、怎样才能知道谁估得最精确,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计算出 24 ×12 的得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探索尝试 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 你能想办法算出 24×12 的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 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 4×10+24×2=288 (1) 20×12+4×12=288 (2) 24×20-24×8=288 (3) 24×2×6=288 …… 4、发现最佳方法 (1)第一位同学先算 10 本书的价钱,再算 2 本书的价钱,在 生活中较常见,计算速度也较快。 (2)如果用竖式来表示这一计算过程,你行吗?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可以先从个位开始算,二四得八……再 算十位,一四得四,想一想得的 4 应该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三、巩固方法,推广应用 1、练习 1:第 63 页做一做(选做 2 题) 2、练习 2:练习十五 2、3、4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65 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 乘两位数的乘法; 2、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羊;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 勇气。 重点、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了解围棋,认识棋盘。 2、你能根据这个棋盘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请你用 一个算式来表示。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 19×19? 2、组织交流。 ①估算; ②口算; ③笔算。 3、师生评议 ①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②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补充。 ③重点评口算: 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是怎么算的? 6、 说说今天学习的与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 三、练习巩固,主体发展 1、用竖式计算第 65 页的“做一做” ,并组织交流。 2、完成练习十六第 3、4 题。 3、完成练习十六第 7、8 题。 四、全课总结 大胆延伸 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68―69 页 教学目标:整理和复习1、通过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整理,让学生系统地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结合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一篇文稿。 教学过程: 一、练习整理 1、口算练习(P69―1) 2、笔算练习 23×33 56×47 3、说说计算的方法。 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 1、P69―2 连线:要求学生先笔算再连线。 2、P67―5 学生选择两题计算后同桌批改纠错。 三、解决问题 1、P69―3 ①学生说说图上提供的信息。 ②学生独立解答。 ③交流小结。 2、P69―4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六单元(面积)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 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些内 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 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 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 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 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在编排上有 以下特点: (1)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3)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4)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 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 1 平方米、 1 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 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单元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面积单位。 会进行简单的单 位换算。 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正确计算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 单元课时安排: 约 7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71-74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面积和面积单位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 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 积的大小。 重点、难点: 建立单位面积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面积单位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念 1.让学生猜教师身高,师生交流,由此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米以及分米。 2.激活关于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观念:谁来比划一下这些长度 单位有多长。 3.指出:用它们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4.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和长度单位,今天在这基础上学 习新的本领。 二、建立概念 1.得出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①我们的课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 的桌面。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 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②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③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 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④数学书与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大?(重叠比较) ⑤比较不规则物体表面面积的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出示几组封闭的规则和不规则 图形问: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 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 比较,数方格比较) (3)概括面积的意义。问: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 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 积) (4)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 2.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 71 页下 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分别是 7×2 平方厘米和 5×3 平 方厘米) 让学生体会用观察、 , 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②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 1 厘米的正方形、正三 角形和直径 1 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 ③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 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①进一步激疑,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比前 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 9 格, 激起疑问。 ②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3)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4) 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 用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 ① 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 1 平方厘米? ② 同桌两人互相比划 1 平方分米的大小。 (用纸剪一剪,建立表 象) ③在黑板上贴出一张 1 平方米的纸, 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翻出反面 (已画好练习本大小的格子) 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 , 三、巩固概念 1.完成课本第 74 页“做一做” 。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 1、2 题。 3.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即课本第 75 页的数学游戏) 。启发: 你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展示学生的作品, 启迪思路。学生动手操作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P74-76 教学目标: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1、进一步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实际大小 的观念。 2、通过比较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 系。 重点、难点: 正确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线和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1、说说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比划一下。 2、说说你知道的面积单位?比划一下。 3、1 厘米与 1 平方厘米比一比。 二、学习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之间的不同。 1、比较 1 厘米和 1 平方厘米 ①比划出 1 厘米和 1 平方厘米。 ②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③哪里要用到厘米?哪里要用到平方厘米? 2、比较 1 分米和 1 平方分米。 ①学生同桌研究讨论。 ②汇报交流 3、比较 1 分米和 1 平方分米。 ①你能比划出 1 米吗? ②你能比划出 1 平方米吗? 4、小结 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疑惑? 三、巩固练习 1、P75 做一做 2、3 2、P76―3 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3、P76―4 明确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77-78 教学目标:面积计算1、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 获得新知的学习过程; 2、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正)方形面积,能较正确地估出给 定的长(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和并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正)方形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吗? 2、能说一说并比画一下多大是 1 平方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 厘米吗? 3、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处?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 (出示一张报纸)想办法测量长方形报纸的面积。 ①这张报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能估计一下吗? ②选哪个面积单位最合适?你有办法吗/ ③同桌合作,动手测量。 ④展示交流 2.测量课桌面的面积 3、长方形的面积 ①出示长 5 厘米,宽 3 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算出面积吗? 学生操作,提出猜想。 ②学生独立操作。边拼边填表。 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③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三、巩固知新 1、P78 做一做 学生练习后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解决实际问题 教室内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 请大家任选一个, 先估计 它的面积是多少,再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 3、帮老师解决问题 老师的办公桌长是 14 分米,宽是 8 分米,我想给办公桌配一 块玻璃,需多大的玻璃呢? 四、课堂小结 五、随堂作业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面积计算练习1、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正)方形面积,能较正确地估出给定 的长(正)方形的面积;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 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 P79―2 ①学生独立解决。 ②说说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公式。 ③说说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要知道什么? 2、P 80―5 ①学生估计,说理由。 ②学生计算面积。 ③小结。 3、P80―8 学生先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动手画线后解答,交流。 二、解决问题 1、P79―3 学生独立练习后全班交流,解释“半场” 。 2、P80―7 3、P80―6 体会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三、拓展练习 1、P80―9 说说要算面积,应该知道什么?怎么来算边长? 2、发现规律: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3、剪一剪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82―83 教学目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 率。 2、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 习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面 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单位面积学具。 教学过程: 一、 猜测引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 单位有哪些?(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正方形)。 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 下。(分四人小组,猜测,然后反馈) 师: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 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具袋拿出 来。 二、探究新知 (一)推导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1 分米,谁来说 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 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 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 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 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 1 分米的正方 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 100 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 1 平方分米,用 平方厘米作单位是 100 平方厘米,那么 1 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 方厘米呢。 板书: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 米,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 1 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 师出示边长 1 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 1 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 1 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 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 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 1 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板书)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 1 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 三、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 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 10。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 100。 四、反馈练习: (1)练习填空: 1 米=( )分米 1 分米=( )厘米 1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1 平方米=( )平方分米 (2)83 页做一做题目。 8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00 平方厘米=(5 平方米=( )平方分米)平方分米,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 平方分米=70 平方厘米 1800 平方米=18 平方分 米 五、全课总结 六、随堂作业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84-85 教学目标:公顷和平方千米1、使学生熟悉地积单位的大小。 2、掌握公顷、平方千米和平方米间的进率。 3、能准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改写。 重点、难点: 培养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皮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常用的面积单位,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并举例说 明它们的实际大小, 2、出示插图,想象要测量体育场或更大的场地面积用平方米 做单位太小了,要引进更大的面积单位。 二、联系生活,体会感知 1、认识公顷 ①在生活中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 顷和平方千米。 ②你知道 1 公顷有多大吗?1 公顷=10000 平方米, 你能算出是 一个多大的正方形吗? ③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 1 公顷吗? ④1 公顷到底有多大?我们的操场就是一个边长约 100 米的正 方形,这么大就是 1 公顷。 2、认识平方千米 ①你能从字面上猜想 1 平方千米是多大的一个正方形吗? ②1 平方千米=100 公顷=1000000 平方米 ③举例说说用平方千米作单位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改写练习:书第 85 页第 1 题, 2、简单介绍北京和上海,再填空, (书第 85 页第 2 题) 3、混合练习:书第 86 页第 4 题。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作业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86-87 教学目标:练习二十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基础复习 1、什么是面积?我们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 2、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判断 1、学生独立判断 86―8 2、交流汇报。 3、小结。 三、解决问题 1、86―5 ①学生独立计算面积? ②说说四周围上花边的长度指什么? ③学生独立计算。 ④小结: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2、86-6 粉刷的面积指哪部分?学生理解后独立解决。 3、86-7 说说要算 6 分能给多大的地面洒上水,应该先算什么? 四、动手操作 1、学生动手操作 87-9,可以同桌合作。 2、汇报交流。 3、小结 五、随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 小数的大小比较和简单的小 数加减法三部分。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 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 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 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 下初步基础。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 象支撑。 (3)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单元教学要求: 1、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认、读、写小数部 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单元教学重、难点: 认识小数,会简单的小数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 约 5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88-89 教学目标:认识小数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 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 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学会读写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商品标价。 教学过程: 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拓展训练小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