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居里的故事600字事

居里夫人的励志故事
居里夫人的励志故事
【www.ruiwen.com - 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的非常励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居里夫人的励志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居里夫人的励志故事篇一
  日,在美国纽约市罗里奇博物馆,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对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所出了这样的评价:&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这位令她尊敬的女性正是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我们大家熟知的,被誉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两大领域,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不仅自己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她的女儿女婿&&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其指导下,也于193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样的成就在世界科学史上都空前绝后,但是她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一切荣誉、金钱、灾难都在她科学之光的照耀下荡然无存。这位&镭&的发明者本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但是她终生拒绝财富,放弃了专利,将镭的发明专利无私奉献给了全人类,一生都过着简朴清贫的生活,并以她的无私感动了所有的人!&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这句她自己说的话是她一生最好的写照。到居里夫人的故居瞻仰,是我这次来华沙的一大心愿。
  这是一栋巴洛克式三层公寓楼,墙体是咖啡色和粉色相间,二楼的中间有一个小阳台,里面就是居里夫人的诞生地。日,居里夫人就诞生这座普通的住宅里,弗雷塔大街16号(Ul freta 16)。这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住宅,距离中国驻波兰大使馆仅500米,要不是门口挂着一个小牌子,我是绝对想不到这里就是居里夫人故居。里面的陈设非常简陋,陈列着居里夫人的简介及部分生活工作用品。与在其它地方参观不同,所有在里面的人都非常安静,每个人都是带着泪水参观完这位伟大、无私科学家的故居的。
  居里夫人以她归真返璞、贫贱不移的一片丹心,不仅感动了科学巨匠,而且也激励了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在科学探索的荆棘之途中,前仆后继,鞠躬尽瘁!1986年,当李远哲博士获得贝尔化学奖时,他吐露出了引导他走上科学之路的正是他小时候所读的《居里夫人传》。主人公勤劳不懈、热爱生命的高贵情操和理想,使他确立了一生追求的目标。日,在南京大学为庆祝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施士元先生百岁寿辰暨文集首发式上,这位作为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唯一物理学博士,老人家写下了如下感言:&我习惯于泰然处世,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地走过了百年&&&。老人的长者风范与淡泊豁达的人生态度令在场的所有人感动,我想这与老人年轻时所受到的居里夫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居里夫人出生的年代,她的祖国波兰还处于俄国沙皇侵略者的统治之下,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虽然离乡去远,但是她却心牵故园,一直思念着自己的祖国。1898年,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居里夫人将她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也就是波兰的意思。日,居里夫人下葬于巴黎梭镇居里墓穴,她的哥哥和姐姐向墓穴中洒下了从她的祖国波兰带来的泥土&&
  居里夫人自强不屈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在前往格但斯克的火车上,望着窗外美丽的风景,我的思绪还沉浸其中,从居里夫人艰难坎坷的一生到&兆瑞环球网&创办至今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一切一切我想了很久很久&&借用居里夫人的一句话送给我自己,也送给&兆瑞环球网&的所有同事们和朋友们吧&&&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这件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居里夫人的励志故事篇二
  日,玛丽在提交给法国科学院的报告中宣布他们又发现一个比铀的放射性要强百万倍的新元素&&镭。这是皮埃尔&居里和他的妻子玛丽&斯克洛道夫斯卡婚后3年的伟大爱情的结晶。这一发现把当时在物理学领域中信奉了几个世纪的整个理论翻了个底朝天。一些保守的科学家表示怀疑&镭在哪里?指给我们看看,我们才能相信!&皮埃尔和玛丽决心以事实来回答这一切怀疑。但是,要提炼出纯镭,必须要有大量的矿物和较大的实验室。沥青铀矿是一种最贵的矿物,他们买不起,后来在奥地利的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们花掉了全部的存款,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才买到十几麻袋沥青铀矿渣。为了实验室,居里夫妇同巴黎大学交涉,回答他们的是一番无情的嘲笑。最后是理化学校同意供给他们一个长期不用的木棚。木棚的地面是用沥青铺的,玻璃房顶破旧得不蔽风雨。室内只有两张破旧的桌子,一只炉子和一块皮埃尔用来进行计算的小黑板。居里夫妇就在这样的破屋里开始了伟大的科学试验。
  镭的发现
  在柏克勒尔对于铀的放射性质进行了开创先河的观察和研究以后,跟着便发现铀的射线也像X射线,能使空气和其他气体产生导电性,而钍的化合物也经人发现有着类似的性质。
  1896年起,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一起进行了系统的发现,在各种元素与其化合物以及天然物中寻找这种效应。
  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著名的居里夫人,日诞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大家的物理教授,母亲是钢琴家。玛丽亚具有父亲的智慧和母亲的灵巧,从小就对科学实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891年,她到巴黎求学。学业完成后,她原本打算回到正在遭受着沙皇铁蹄践踏的祖国,去为祖国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也为父母尽一个女儿的孝心。
  但是,同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先生的相识、相恋和成为终身伴侣,彻底改变了她原来的计划,她只好侨居法国,并于1897年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柏克勒尔现象,引起了居里夫妇的浓厚兴趣,射线放出来的力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种放射的性质又是什么呢?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铀盐的研究中去了,她广为搜罗并研究了各种铀盐矿石,她被铀盐矿石神奇的射线所吸引,她把特别的爱奉献给了这种特别的矿石。
  接受过严格而又系统的高等化学教育的居里夫人,在研究铀盐矿石时想到,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证明铀是唯一能发射射线的化学元素。她猜想,一定还会有别的元素也具有同样的力量,只不过人们目前还不知道罢了。
  她依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进行测定,结果很快发现另外一种钍元素的化合物,也自动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较接近。
  居里夫人认识到,这种现象决不只是铀的特性,必须给它一个新名称,居里夫人就把它命名为&放射性&,铀、钍等有这种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质,叫做&放射性元素&。
  后来,在她的丈夫皮埃尔先生的帮助下,她又测定了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矿物,她想知道还有哪些矿物具有放射性。
  在测量中,她获得了又一个戏剧性的发现,在一种来自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沥青铀矿中,她发现,其放射性强度比原先设想的要大不知多少倍。
  那么,这种不正常的而且过度的放射性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用这些沥青铀矿中的铀和针的含量,决不能解释她观察到的放射性的强度。
  因此,只能有一种解释,这些沥青矿物中含有一种比铀和针的放射性作用强得多的新元素,而且不是当时人类所已经知道的元素,它一定是一种未知的元素。
  居里夫人的发现吸引了皮埃尔先生的注意,居里夫妇携起手来,并驾齐驱,向科学的未知领域发起强有力的进攻。
  在条件极其简陋的实验室里,经过居里夫妇锲而不舍的长期努力,1898年7月,他们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高出400倍。
  居里夫人的励志故事篇三
  居里夫人是在波兰出生、长大的。那时的波兰正处在俄罗斯的统治之下,玛丽从小就尝够了做亡国奴的滋味,她私下里接受了许多抵抗侵略的思想,从心底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她发誓要为了祖国的解放而学习。在玛丽很小的时候她妈妈就去世了,父亲因为亡国失去了工作,仅靠以前的一点积蓄和在家给别的孩子上课挣点钱养活她们,家里的生活非常艰苦。艰苦的环境磨炼了玛丽姐妹的意志,在学校里,他们都是最优秀的学生,深受老师喜爱。
  玛丽中学毕业了,由于才学出众,她获得了金质奖章。可是她却不能继续上学了,因为沙俄统治下的波兰,大学里面是不收女学生的,到巴黎上学,家里又拿不出那么多钱。要知道,同样获金质奖章毕业的姐姐已在家呆3年了,去巴黎上学的愿望还没有实现。
  玛丽回到了家里,父亲因供不起女儿上学伤心地落下了泪,玛丽一边劝父亲,一边想着办法。她和姐姐商量先由她做家教,供姐姐读书,姐姐毕业后有了工作就可以供她读书了。就这样,姐姐拿着全家人凑起的钱迈向了巴黎,玛丽一边学习一边挣钱,终于在1891年也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
  玛丽到巴黎后,先是住在姐姐家,因为姐姐家离校较远,为了节省时间且有一个更为安静的学习环境,玛丽搬到了学校附近的一间小阁楼上。阁楼条件相当艰苦,冬天又无法取暖,玛丽常常被冻醒,她不得不起来,把所有的衣物都盖在身上,有时甚至把凳子压在身上增加重量。玛丽生活极其简单,每天仅以几片面包充饥,有几次连这也忘了,正在读书,突然昏倒,多亏同学发现通知了姐姐。玛丽的姐姐为此操透了心,玛丽自己却为这事发笑了。
  所有的艰苦条件,丝毫没有影响玛丽的学习。她每天总是早早地第一个来到教室里在前排座位上坐下来,认真听老师讲课,晚上10点钟图书馆的灯熄灭了,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回到自己的小屋,煤油灯又常常是亮到了夜里两三点钟。短短的两年,她连续获得物理学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这个穿着破旧毛衣、脸色苍白的女孩于189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巴黎大学毕业了。
  玛丽没有因成绩优异而满足,她要再接再励,继续攻读,摘取人类历史上第一顶属于女性的博士桂冠。就在这时,玛丽遇见了法国优秀的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共同的理想,两人走到了一块,他们相爱并且结合,成为人类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们从朋友那儿借来一间破旧的贮藏室,居里夫人把它打扫了一翻,又用平时积攒的钱购置了一些必需的仪器设备,两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居里夫妇把凡是能够找到的化学试剂、矿物一一进行了精心的检测,发现沥青铀矿具有明显的放射性,他们判定该矿中含有某种放射性新元素。居里夫人在简陋的条件下对几十千克的沥青铀矿进行了一系列的处理,终于找到了这种具有放射性的新元素,玛丽用她的祖国的名字命名了这种新元素,这就是&钋&。
  &钋&找到了,居里夫妇却没止步,因为在提炼&钋&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分离出的钡化合物具有更为强烈的放射性,据分析这是又一种未知的放射性元素。他们把这种元素称为镭。居里夫妇向世界公开了这一发现,因为没有人亲眼看见过镭,许多人对这一发现持怀疑态度。为了证实镭的存在,居里夫妇投入了更加艰苦的奋斗,他们要提炼出镭来。
  没有实验工厂,他们向朋友借了一间破木棚作工厂;没有资金购买贵重的沥青铀矿,他们买来了廉价的废矿渣。居里夫人穿着一身油污的工作服,不停地出入院子和屋子之间,她时而在院子里加煤烧火、熔炼矿渣,时而在屋里结晶浓缩物,20多公斤重的容器居里夫人不断的要搬进搬出。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居里夫妇没日没夜地干着,几万次的提炼,整整4年的奋斗,1902年,他们梦寐以求的镭盐终于被分离出来了。
  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了历史上第一个女博士学位。同年,他们夫妻又荣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女性,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成长,她的名字被亿万人传颂着。
本文来源:
瑞文网 ruiwen.com 版权所有您的位置:&&&&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的故事
日 14:19出处:亲亲宝贝网作者:ly阅读次数:2024
居里夫人的故事讲的是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居里夫人的故事吧!
居里夫人的故事之坚韧不拔的毅力
为了从一吨工业废渣中提炼出镭,居里夫人要将废渣一锅一锅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搅拌;一瓶瓶地倒进倒出、一丁点一丁点地结晶。她每天穿着沾满灰尘和酸液染渍的工作服,站在大锅旁,烟熏火燎,眼睛流泪,喉咙刺痒……
就这样,她整整奋斗了35年,这是多么繁重的劳动,需要何等坚韧不拔的毅力啊!她既是世界闻名的学者,又是名副其实的工人,还是家庭主妇、孩子的母亲!
居里夫人的故事之感恩老师
居里夫人是波兰人,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女科学家,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被人们尊称为“镭的母亲”。她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受到世人的无限敬仰的同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少年时代教法语的欧班老师,因为居里夫人深深懂得,如果当初没有老师细心严格的教诲,自己是不可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的。
这一天,欧班老师收到一封信,寄信人是“玛丽·居里”。欧班老师简直不敢收下,还以为是邮局弄错了呢!因为,这时的居里夫人早已经是一位在全世界都被赞颂的伟大科学家,怎么会给一个又老又穷,默默无闻的农村教师写信呢?欧班老师连连摆手对邮递员说:“先生,您一定是弄错了,一定是弄错了,我不可能收到这位名人的来信!”直到送信的人十分肯定收信人没错,她才用不断颤抖的手拆开了信封。
欧班老师觉得这件事情真是难以置信啊!她颤颤巍巍地戴上老花镜,拆开信仔仔细细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激动地泪水不禁涌出了眼眶,原来写信人竟是她二十年前门门功课都考全班第一的小姑娘玛丽亚!居里夫人在信中向欧班老师深表敬意,告诉老师,她一直在法国从事科学研究,并且诚恳地邀请老师能到巴黎作客,细心的居里夫人还把往返的路费一起寄了过来。欧班老师读完了信,呆呆地坐在椅子上,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那个多年前可爱勤奋的小玛利亚浮现在她的眼前,欧班老师喃喃地说:“我竟然教出来了一个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过了不久,久别的师生就见面了,居里夫人在家里热情接待了少年时代的老师欧班女士。她亲自下做菜,向老师祝酒。饭后又和老师紧紧挨在一起,亲切地谈心。她使欧班老师忘掉了一切拘束,忘掉了面前是一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
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了。作为赞助人的居里夫人愉快的接受了祖国的邀请,到华沙去参加开幕式典礼。这天,全世界许多着名人物都簇拥在居里夫人周围,他们中间有国王王后,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有各个领域最着名的科学家,还有居里夫人的亲朋好友。
开幕式马上快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不顾众人,忽然从主席台上快步走下来,捧着鲜花穿过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居里夫人深情地亲吻了她,轻轻推着她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回到台上,居里夫人向大家介绍,这位老人就是自己少年时代的欧班老师。会场里的人见到这情景,都向这师生俩投来羡慕敬佩的眼光,全体起立热烈地鼓起掌来。这位八十岁的老人的脸上挂满了激动幸福的泪水,她的学生成为世界名人之后,对她还是那样热爱,那样尊敬。
居里夫人的故事点评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小朋友们,我们要向居里夫人学习,学习她不怕苦的精神,学习她对于一件事的专心致志和不放弃……从现在开始,朝着这些目标努力,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伟大的人,为祖国和社会奉献自己!正文法律资讯
[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童年小故事_我们为居里夫人编造了哪些名人轶事 居里夫人和镭的故事
 14人浏览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 16:52:29
导读:成功励志小故事居里夫人的育儿之道没有围墙商学院QQ群:精彩内容:&居里夫人的棚屋近年来科学史上流行着“反英雄”的趋势,但至少就笔者而言,读完本书之后,居里夫人的形象不但没有受到任何的“破坏”,反而变得比原来更加丰满和生动。不管后人如何评价,可以肯定的是,她在简陋的棚屋之中,奋力搅动沥...
成功励志小故事居里夫人的育儿之道没有围墙商学院QQ群:精彩内容:&居里夫人的棚屋近年来科学史上流行着“反英雄”的趋势,但至少就笔者而言,读完本书之后,居里夫人的形象不但没有受到任何的“破坏”,反而变得比原来更加丰满和生动。不管后人如何评价,可以肯定的是,她在简陋的棚屋之中,奋力搅动沥青溶液的瘦弱身影,永远是科学史上最值得纪念的片段之一。谁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这个问题可能还会引起一定的争议。但如果我们问:谁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科学家?那根本就不用作第二人想。毫无疑问,该头衔将归属于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或者换成我们更熟悉的称呼:居里夫人。近百年来,她的名字不仅光耀着整个放射物理学界,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的女学生投入科学事业中去。从某种意义上讲,居里夫人的影响早已超越了科学领域,成了一种精神象征。或许正因为如此,关于居里夫人的各种传记书籍也就格外的多,在所有的科学家之中,仅次于牛顿和爱因斯坦,远超其他人。据2007年的统计,在中国的各图书馆中共收藏了多达一百三十六种不同的居里夫人传记,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居里夫人在中国的声名几乎可与牛顿、爱因斯坦相提并论,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此。在这些传记泛滥的同时,背后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其一,它们都过于以居里夫人为中心,而把她身边的人都降到了“配角”的地位。当然,一本关于居里夫人的传记自然要以传主为中心,这也无可厚非。我的意思是,相对于居里夫人传记的铺天盖地,着重于居里家族中其他人的传记数量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居里一家是极富传奇性的家族,历史上共有五人六人次获得了诺贝尔奖,小女儿艾芙?居里虽未获奖,却也是蜚声世界的记者和作家。但除了居里夫人之外,对家族其他成员的研究就似乎显得有些不够。关于居里先生,也就是皮埃尔?居里的传记,除了居里夫人本人撰写的那一本之外,几乎难得一见。而关于居里女婿,也就是约里奥?居里,或许是出于他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国内倒是引进过三本译著,不过两本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情,一本是八十年代的事,年代久远,且内容也显得有些不足。至于居里家的大女儿,伊琳娜?居里,除了一本小册子,也再没有别的著作可查。他们的故事,往往都只是在居里夫人的传记中作为附庸而存在。幸好最近出版了一本著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这就是美国作家丹尼斯?布莱恩所著的《居里一家:一部科学史上最具争议家族的传记》(The Curies: A Biography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Family in Science)。在这本新的传记中,居里家族里的各个成员终于都得到了相对合适的“戏份”,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这个家族的历史,并更多地了解居里夫人之外的其他家族成员。事实上,虽然有玛丽的巨大光环笼罩着,但约里奥?居里和艾芙?居里的经历其实也颇有传奇性,是一段极为可读的故事。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终于可以跳出居里夫人的视角,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皮埃尔?居里与玛丽的合作关系,以及两人各自的成就。从科学史的角度来说,一味把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混为一谈,显然并不是合适的做法。这同时引出了之前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过去关于居里夫人的著作,大多属于“励志类”,或者说“人物塑造类”。也就是说,大多着眼于赞颂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或者侧重于介绍其生活事迹,但对她工作的科学意义论述不多。即使有,也只是一味地渲染和突出其发现的伟大之处,但缺乏客观的描述和比较。据统计,在国内的一百三十六种著作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皆属此类。这些励志型传记的大量存在,固然使得居里夫人的名声大盛,但也同时产生了一个副作用,就是她的形象渐渐地脱离了历史本身,而成为一种符号化的象征。尤其在中国,“科学家”几乎就和古时的“圣人”一样,担负着某种教化世人的作用,因此,人们不惜通过各种文学手段,极力突出她如何不怕艰苦,忘我工作,勇于奋斗,自强不息,为科学献身等等,总之,力图把她从纯粹的科学史上拔高出来,塑造成一个道德模范、励志榜样。当然,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居里夫人的身上,事实上,如果翻阅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国内撰写的各种传记,很容易发现,几乎所有的大科学家都是差不多的类似形象,似乎是某种标准模板。甚至为此目的,许多人不惜编造各种小故事,或者所谓的“名人轶事”,来强化这一印象。比如什么爱迪生为了发明灯丝,废寝忘食,失败了几千次,还说自己并没有失败,只是成功地发现了几千种不适合灯丝的材料;什么牛顿为了科学忘我思考,竟然把怀表当作鸡蛋放进锅里煮云云。然而这样一来,就不免使科学家在大众心目中成了一种千人一面的典型,这无助于我们理解真正的科学史。实际上,科学家和普通人并无二致,不见得拥有更高的平均道德水平,而他们的性格也是多种多样、极其不同的。当然,并不是说居里夫人的道德水平不高,事实上,她当然拥有以上种种宝贵的品质,这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光强调这些,并不能让我们全面了解历史上那个真正的玛丽?居里,更掩盖了她一大部分的内心世界。从九十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引进了一批新的关于居里夫人的传记,渐渐地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居里夫人。这其中比较突出的,包括法国作家纪荷的《居里夫人寂寞而骄傲的一生》,还有美国作家芭芭拉?戈德史密斯的《执著的天才:玛丽?居里的魅力世界》。不过后一本书的中译名比较值得推敲,英文原文是Obsessive genius: the inner world of Marie Curie。Obsessive一词,翻得好听就是执著,难听点也可以称之偏执,但不管是褒是贬,这确实是居里夫人性格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而inner world,似乎应当翻成“内心世界”比较恰当。这些较新的著作不再把居里夫人仅仅当作一个大无畏和不怕牺牲的科学形象,而是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她的各种情感经历,尤其是对居里夫人和朗之万之间的那一段“绯闻”,这两本书也都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与分析。或许是因为以上两本著作的作者本身都是女性,这种内心分析也就显得更加细腻一些。从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居里夫人其实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形象,她有骄傲、执著(或者偏执)的一面,也有自闭、不欲为人所知的一面。这些都更有助于我们去了解这位科学史上最杰出的女性,当年在一个男权社会中,作为一个闯入科学界的“异类”所要面对的一切。至于本次推荐的布莱恩的《居里一家》,虽然没有太多的新意,但也可以看作是对最近居里夫人研究的一个集大成式的总结。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采用平白的手法,以事实叙述为主,并没有插入太多的个人评价和赞颂,把判断的权利留给了读者,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比如从科学成就的角度来讲,这本书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居里夫人与皮埃尔?居里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分工,而并没有一味地使用“伟大”、“不朽”这样笼统的词语。至于“绯闻”一案,也只是罗列了各种证据和事实,并没有下什么道德判断。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其实更有利于读者对“客观真相”的了解,至于如何评判的问题,各人标准自有不同,也不必强求。当然,这又引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科学家的传记究竟应该怎么写?《居里一家》的译者之一钱思进先生,是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之子。他在此书的译者序中,力主“传记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又暗指前些年的另一桩公案。我们记得,当时国内的某位传记作者为钱三强作传,为了拔高传主的形象,便不惜在书中凭空生编了许多故事情节,为此险些闹得对簿公堂,最后已出版的传记也被全部收回。一本传记需要真实,这当然是应该的。不过,是否能苛求每一本传记都做到处处真实、字字考证,或者是否在传记文学中,绝不容许“文学手法”、“虚构情节”的出现?这至今还是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面向青少年的书,本身就属于“励志”、“教育”类著作,为了突出传主的形象或性格,采取各种文学手法加以渲染突出,这不仅是国内向来的传统,哪怕在国外也并不罕见。事实上,就像钱思进先生在序中特意提到的,居里夫人之女艾芙?居里的那本《居里夫人传》,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这个问题。当然,艾芙可能确实没有“歪曲任何一句重要的话,杜撰任何一件衣服的颜色”,但她却把居里夫人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典型。对一些敏感事件,比如“绯闻”案,更是略过不提。正如居里夫人的另一位传记作者保罗?斯特拉瑟恩所说的:“艾芙出版了极尽孝心的传记,把她描绘成一个凡间的圣人……不过这本传记描绘的也是一个非常乏味的女性。幸运的是,真正的玛丽?居里根本不是这样的人,她是个感情热烈真挚的女人,不论对工作对生活都充满了激情。她的爱情生活极为不幸,不过她很坚强,不仅抵制住了金钱与名誉的诱惑,而且还抵挡住了舆论的攻击。把玛丽?居里描写成圣人简直就是对她的侮辱。”因此,如果要较真的话,恐怕国内一多半关于居里夫人的著作都达不到合格的要求。但对此类“文学性”的作品,如果都硬要收回,也未免过分。更不要说还有无数为人耳熟能详的段落,如果从科学史的角度来考证,真实性全都很成疑问,比如什么阿基米德洗澡量金冠、苹果砸到牛顿头上之类,推敲起来,都可以写成大段的考证文章,但这并不能阻止这些故事年复一年不断地出现在学生的教材和课外读物上。当然,并不是鼓励传记作者肆无忌惮地虚构和臆造历史情节,笔者对这种做法也非常反对。至于一些纯属子虚乌有的段子,什么华盛顿砍樱桃树、爱因斯坦做小板凳之类,也还是尽量从语文课本中取消为好。这里只是想说,并不能苛求每一本传记都属于严肃的学术考证类型,对那些意在“励志”、“塑造典型”的作品来说,可以指出批评,但是强迫收回似乎有些不妥。事实上,国外也有大量荒诞不经的“名人传记”,但通常总有一两本最严肃的,即属于所谓的“标准传记”。这些著作一般属于学术考证类型,附有大量参考资料,全书宗旨以还原历史事实、描述传主经历为主,而绝不在于“塑造人物性格”或者“宣传某种精神”。很容易发现,国内编写的各种传记数量虽多,但往往缺乏这样的“主流作品”,因此不免多而不精,泥沙俱下。《居里一家》便属于很传统的“标准传记”写法,大体特点正如上面所说,是旨在还原历史事实,而不在于“赞颂”或者“宣扬”人物,因此,字里行间也较少出现作者的个人评价和主观意见。这是一个很值得国内作家参考的做法。咱们这儿写一件事,往往先要“定性”,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寻找材料,形成观点,最后还要总结评价。因此,在一些争议很大的问题上,往往就无从下手,要不就是过于偏颇,等于自己帮读者先做好了判断。其实完全可以简单地把所有事实罗列出来,而无需加上作者本人的意见,至于个中是非,由读者去评断就好。关于这一点,除了上面已提到过的“绯闻”一案,皮埃尔?居里对特异功能的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身为诺贝尔奖得主,皮埃尔对特异功能却是深信不疑,他深信一个叫帕拉第诺的女人真能“降神”,用意念移动桌子,他为此兴致勃勃地记下了许多笔记,还发表了一些测试报告,认为这种现象是货真价实的。当然,他死之后,这个女人在一次行骗中当场被人戳穿,从此再也没有翻身。对这件事情,作者也只是简单地将事实尽量描述出来,而并没有给皮埃尔戴个什么帽子或者定个性之类,也就没有什么争议性的内容。有人或许会认为皮埃尔给科学家丢了脸,在笔者看来,这不过再次证明,想要戳穿一些江湖术士的把戏,靠科学家其实是不行的,最好还是靠魔术师。这本来就是各人不同的看法,不一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皮埃尔是中国人,这件事恐怕就得吵翻了天,必要有个“官方定论”才行。想想钱学森的标准传记至今难以写出,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对“气功”问题的看法,如果学学以上的方式,不要去急于“定性”,或许对于传记作者是个值得学习的办法。总体来说,《居里一家》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作品。它并没有刻意去塑造某个人物的性格或者形象,而只是详细地从事实角度,叙述了这个家庭两代人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对一些有争议的事件,也没有回避或者略过。因此,读者大致可以从历史上的各种光环笼罩之中,窥视到一个较为真实的居里夫人。其实,把这些光环抹去之后,也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我们对玛丽?居里的尊敬之情。近年来科学史上流行着“反英雄”的趋势,大科学家的阴暗面被发掘得七七八八,什么爱因斯坦的私生女、巴斯德的笔记本、海森堡的谎言等等,牛顿更是几乎成了一个标准的反面人物。但至少就笔者而言,读完这本书之后,居里夫人的形象不但没有受到任何的“破坏”,反而变得比原来更加丰满和生动起来。不管后人如何评价,可以肯定的是,她在简陋的棚屋之中,奋力搅动沥青溶液的瘦弱身影,永远是科学史上最值得纪念的片段之一。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这篇文章很赞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用  户:匿名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播放数:162播放数:172播放数:709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TEL:400-048-814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居里夫人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