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个知识点应该怎样用比喻理解知识点?

从“鸡鸭同笼”这道经典题目看:什么是解题思维?什么是知识点?什么是考试技术?
&从“鸡鸭同笼”这道经典题目看:什么是解题思维?什么是知识点?什么是考试技术?
大家直接看视频版“现在
近来,阅读过我发表的《从学生转化成考生》这篇文章的同学都在问我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自己从一名学生转化为一名考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面对这个问题,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如果你的成绩还不足650分,请重新打开课本,将知识点深入理解一遍,形成知识体系。所有的技巧和思维都是贯穿在知识的始末,如果没有知识,方法和技巧无从谈起。”
对于我这个回答,很多学生还会问:“那该怎么学习知识点?为什么我每天学到夜里12点成绩还是一点起色都没有?在做题的时候,如果不看解析,研究题是怎么解出来的,那还能从做题中学到什么?”显然,同学们对于课本的学习还存在误区,对知识点的学习也缺乏基本的方法。其实,课本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同学们掌握相应的学科常识,目的为在实践中借助这些常识来解决问题。如果同学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时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么在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这就如同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反映:“只会做老师讲过的题,没讲过的题就不会做了”。如果我们不带着思考来理解这些知识,而只是从字面记住了他们,在做题的时候,是没思路的。同样,如果大家一味的题海战术,在做题的过程中记住每个题型的解法,来应对未来的考试,也不是一种科学的备考方式。我给一名提问的同学做过一个比喻:“通过记忆类型题的答法来应对考试就如同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从一砖一瓦来记住这个城市的每条街道一样,没有标准、规范。只是从量和形式上记住了他,但并没有从质的角度来认识他。”我常常对同学们讲,要学好数学和理综,就要学会将“量”转化为“性质”,这样你才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的理解题目。为了更让大家更清楚的明白知识点、解题思维以及考试技术之间的关系,我来举一道经典的趣味题,我们来一同理解一下。原题如下:
在一个笼子里,装着鸡和兔子。它们的头加在一起共15个,它们的脚加在一起共40只。问,兔子和鸡各多少只?
&&&&大多数的同学在解这道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列方程组,然后求解。这也是一种解题的方法,只是比较繁琐。我们看看高手是怎么解这道题的?
第一,高手见到这道题首先来明确“这道题问的是什么?——鸡和兔子各多少只?”
第二,读题,看题目给出了什么条件?——鸡头+兔头=15个;鸡脚+兔脚=40只。
第三,从以往学过的知识点理解该题:——鸡有一个头,兔有一个头;鸡有两只脚,兔有四只脚。从原题所给信息找到思维的起点:先从鸡和兔的脚开始算起这道题可直达目的。(这道题也是一道典型的客观性思维题目。若想知道鸡和兔有几只,首先知道他们的头和脚有几只。结合题目,结果出来。一步即可推出。运用客观性思维来解题,是同学们现在就应该锻炼的一种思考方式。)
第四,开始计算:假设有一个人指挥:
&&&&&&&&&&&&&&&&&&&
吹一声口哨:鸡和兔抬起一只脚。地上一数,还剩25只脚(一共15个头,意味着有15只动物,都抬一只脚,意味着有15只脚抬起来了,还有25只脚没抬起来。这个是一个考虑的细节,也是题目给我们的暗示。)
&&&&&&&&&&&&&&&&&&&
再吹一声口哨:鸡和兔子再抬起一只脚。剩下的25只脚里再减15只脚,剩10条腿,这时剩下的都是兔子的了。因为兔子有4只脚,已经抬起了2只,还剩两只。我们用10/2=5&,得出一共有5只兔子。
大家来看,这道题的整个思考过程恰好是:先找到思维起点(动物们的脚),再利用题目给我们暗示信息、利用客观必要性思维进行推导,找前提条件。最后,通过精算求出结果。这就是我们在解题的时候所运用到的“解题思维”,从上面解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得到的启发是:
&&&&1、任何题目都不要被题目所给的信息给吓到,更不要仓促之下利用经验和某种规则开始计算。不要给自己设定计算的框框。比如一见到某类题就一定要用什么法,这样去做题,就算做了10万道,也不会锻炼到你的解题思维。
2、在面对任何题目的时候,读题、客观理解题,在题目里找到暗示信息最关键。那么什么是关键信息?就是本质信息。什么是本质信息,就是恒成立,不会发生变化的信息。比如上面的例题,一共就给出两个数字。这两个数一定要和在一起用才能互相帮助,不变的是头,可以发生变化的是脚。
3、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形成一种规范的思考方式:先认真阅读题目、客观理解题目信息。找出所给已知条件,再找出题目隐含的暗示信息;暗示信息就是我们解题时候的思维起点。找对思维起点,才能让题目做的又快又对。为了精准找对思维起点,我们通常采用“用客观必要性思维找前提条件”的方式来确定思维起点。比如上面的题目,按照客观必要性原理分析:要想得出鸡和兔的数目,前提条件是它们有多少头,多少脚。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迅速得出结果。但是再推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找前提条件”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若想成立这个结果,那么前提条件是什么?基本上,这个前提条件都是我们的想象结合着已知条件来创造出来的。
在这里,我来强调一句我经常引用的爱因斯坦讲过的话“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想象远比知识更重要”。在这道题中,你的想象就是如何通过所给信息,把鸡和兔的脚分开。所以,那位高人想到了让鸡和兔抬脚的办法。大家在平时做数学题的时候,其实也是发挥大家想象力的时候。不要认为数学很枯燥,其实他充满了发现和兴趣,其乐无穷。
4、在做题的时候,除了善于发挥你的想象力之外,还要善于归纳和总结。每做完一道题,都总结一下:这道题给我的启发是什么?我能从中收获什么?这道题属于什么问题?知识点是如何在题目中体现的?又是利用知识点的哪些特点解出来的?
再举上面的例子:此题给我们的启发是:从考生的角度出发,我们考虑的首先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研究这道题考我们是兔子、鸡、笼子。如果你关注的是题目的这些信息,那你的专注力就会被这些信息给减弱,直接干扰到你的思考。一位考生他首先关注题目问我们的是什么问题?然后关注题目给我们的条件是什么?暗示点在哪里?利用客观必要性思维如何找前提条件,这就是我们平时做题的时候应该养成的“考生思维”。那上面的这道题知识点是什么?在这里只是兔子和鸡。但是在大家平时的课本中就是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在这道题中知识点是如何体现的?是通过它们的特征体现的:每个动物都有一个头。但是鸡有两只脚,兔子有四只脚,也就相当于知识点的定义定理。我们就利用知识点的特征解出结果。
&&&&5、做题切记背题。如果在课堂上听课的时候,只记忆老师讲解的解题步骤就会错过老师讲解的思路,更会让你只会做老师讲过的题,新题没思路。如果跟一些老师或辅导书学习一些题目的解题技巧而不是解题思维,就好像让你记住1万个人的性格爱好和秉性,只会让你的思维更加混乱。
&&&&最后,我们来回答一下各位同学关心的几个问题:
1、数学基础差,每天该怎么学习?是学习以前的知识,还是学习现在的知识?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如何能在短期内把数学成绩提高上去?
答:我们班曾经有一位同学,他在距离一模还有15天的时候,数学成绩只有47分。但是通过在做题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解题思维以及通过知识点的理解来解题之后,一模的成绩是97分。二模的成绩是115分。如果你的数学基础差,那就认真阅读上面的那道例题和解析的过程,明白什么是解题的思维以及思维的习惯。进而在接下来的做题过程中,不断的训练自己的思考力。
除了在做题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解题思维之外,还要会学课本知识。不要在学知识点的时候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还要善于对定义定理进行变形推导。数学要想学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式子变形。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改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毛病,学会举一反三。这样,你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接下来,在题目中,无论知识以什么形式出现,你都可以快速发现他,然后解出他。
2、无论怎样告诉自己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堂上还是不知不觉的就灵魂出窍,不知道思维跑哪去了。怎么改掉这个毛病?
&&&&去掉这个毛病的好办法有几个:
1)善于做当日计划:准备一个笔记本,每天打开新的一页,在上面写上时间、星期、计划、完成情况。有了这个本子,每天早晨做好当日计划,随时在补充进临时机动事情。到了晚上的时候,数数看看自己完成了多少,未完成多少。未完成的什么时候能完成。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管理习惯,建议大家采纳。这么做,你就不会焦虑,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总在惦记自己还有多少事情没做,心里不踏实。这是让你安定的一个途径。
2)课前做好预习,最好自己把老师要讲的定义定理重新推导一遍,在执行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第二天带着自己的理解和问题走进老师的授课。这样,你会事半功倍,你会带着思维听老师的课程,很容易融入老师的思维,听课效率大大提升。
3)每天课上极好笔记,切记,不是抄板书。例如,老师讲解一道数学例题或者物理例题的时候。你分成四个部分来记:
&&&&第一,该题所求结果是什么?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第二,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哪些?在题目中如何体现的?&&&
第三,该题的思维步骤是什么?
第四,你从该题得到的收获是什么?
每天的笔记按照这个模式来记。记得,一定要对以上的四个部分非常清晰,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要找老师问明白,确保记下来的同时是理解的。然后在完成一天的学习之后,晚上找出10分钟的时间,可以在房间里,将一个枕头或者洋娃娃放在椅子上。家里最好准备一块小黑板,在这个黑板上,你来给虚拟的听众讲课堂上的这道提课题。这么做有什么好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在讲的过程中,思维比语言运行的要快,在讲出来的内容首先要经过思维的验证成立之后才能流利的讲出来。一旦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都无法正常表述。所以,你每天10分钟一道题,都是活化、再生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一方面,你可以对知识点在题目中是如何体现的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训练了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你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就是这道题你的收获。每天一道题,集腋成裘,一个学期下来,你的知识点不但得到了很好的梳理,形成了体系,而且思维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收获非常巨大。重要的一点是你的专注力大大提升了,课上的学习效率也非常高效。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办法,也很具体,建议那些爱走神的同学好好借鉴一下。对那些不知道如何训练自己的解题思维的同学也是一种训练方法。
&&&4)早睡早起,有严格的时间观念,避免无限期的拖长执行计划。这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有一切都自律起来,你的学习也才更清明,节奏更快。
5)学会用深呼吸克服心理焦虑。焦虑来自你杂乱无章的学习生活,当一切井然有序、良好的学习方法又带给你巨大的提高的时候,焦虑就了无踪迹了。但是深呼吸确实可以让你的身心更加沉静,我们在应对大的征战之前,最重要的就是一颗淡定的心。如何修炼这颗心?大家每天早晚10分钟练习深呼吸(瑜伽中的腹式呼吸),练习呼吸的过程中,什么都不要想,注意力只关注在自己的呼吸上。慢慢的,你就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心性,调整自己的情绪啦。课堂上的走神就再也不会出现啦。
3、如何克服自己的焦虑和不自信,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热情?
这些问题都从学习中来,还是上面的建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进入到学习中去,当你觉得学习完全在你的操控之后,你会非常自信,也会更有热情。不要让自己亢奋,也不要让自己抑郁。最佳的状态是淡定。应对高考也是一种修行,正如乔布斯对比尔盖茨讲过的一样: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好好的去修行一段时间,你的视野会更开阔。我们时刻记住,高考这件事,是一场修行,在此期间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真正做到泰山轰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话,那对我们的人生该是怎样的收获啊。况且,大学只是一个阶段,出了校门我们还要步入一个新的未来。在应对未来的挑战中,一切都如同我们做题一样,变换的是题目,不变的是你的解题思维。!真正的题型通解正是大道无形的这种境界。如果我们可以善巧方便的运用自己的思维,那么无论出什么题目,永远都难不倒你。现在的高考,考察的是同学们的能力,有时候一道选择题只需要你画一笔,结果就有了。上面的那道题就是一道选择题,如果你列方程组就是在浪费时间,虽然也可以做出答案。不过你占用了做大题的时间。
4、不喜欢自己的老师怎么办?就因为不喜欢他,导致现在严重偏科?
&&&&这不是老师的问题,是你的问题。喜欢和不喜欢是你的情绪,老师还是那个老师,课也是那个课。你想想,老师讲的再不好,是不是比念一遍书要深入?是不是比一本发声的书要深入?你自学不过是在学习课本,如果你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与老师同步的话,你得到的不是读书的收获,而是思考之后的启发。所以,还是客观的进入老师的授课吧。这也是锻炼你的客观性思维的最佳时候。
好,今天的文章就先写到这里,欢迎广大同学认真阅读、仔细反思。如果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让你们从困难中解脱出来,我会非常的开心。明天我会继续给大家带来方法。祝大家今天学习开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何复习39天通过注会考试?
如何复习39天通过注会考试?
这篇文章有点长——我原计划写成一本书的——但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顺利通过任何考试,那么这篇文章绝对值得你慢慢读完。这是一篇从宏观上分享学习方法的文章,我本人及其他人的经历证明了这些方法是可行的。但愿你,从这里开始,走向无所不能。说明:这是一篇关于司考的备考文,作者通过39天的时间,通过了考试。文中大篇幅谈到对于一门高难度考试,所应该运用的方法论。由于司考与注会市场地位类似,所以本文涉及到的方法对于注会考生来说,同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为了对大家负责,我必须对标题进行说明从标题看,我用了“39天”这个给人感觉“司考成功有捷径”的数字,但这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客观事实,这个事实基于以下两个前提:1.我大学本科专业是法学,对于司法考试我有专业优势。我随便“裸考”,成绩都在240分以上。2.我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挺好,在我研习了快速阅读、超级记忆和思维导图后,我的学习能力更强了。成功没有捷径我一直坚信成功没有捷径,虽然在社会急速发展的年代里,我也和大家一样,为了赶上社会发展的潮流而焦虑与浮躁,总是下意识的希望速成、渴望捷径。成功总有方法虽然成功没有捷径,但我却坚信成功总有方法。好的方法,可以让你事半功倍,而不懂这些方法,你往往会事倍功半。我在这里分享的,就是关于如何高效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如何事半功倍的通过各种考试的方法。只要掌握并运用好这些方法,无论是什么人,都能通过任何考试。法本专业的优势在于复习过程中,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先天优势,可以更快掌握知识。而非法本的优势在于,只要理解和掌握了同样的知识,可以更果断的作出正确选择。我当年同时通过的同事中,有三分之一是非法本的,其中3个超过400分的同事中,有两个是非法本的。他们或多或少应用了我以下所提到的方法。有两个考了两次都没有通过的朋友,参考了我的方法后,第三次成功通过了。我在通过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中,继续运用这些方法,学习时间仅为10天。以下,就是关于这些方法的全部经验:为了掌握一个知识点,你浪费了多少时间?(一)你知道掌握一个知识点需要多少时间吗?由于知识储备、大脑反应速度不同等原因,每个人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同一个人对于不同难度的知识点,其理解和掌握的时间也不同。但无论如何,每个人要彻底理解并掌握一个知识点,总是需要一定时间,而这个长度的时间,就是我们所应当花费的最合理的时间。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实际情况让人很失望。假设我们彻底掌握一个知识点需要1小时30分钟,但普遍情况是,我们要么在这个知识点上花了3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虽然最终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但却浪费了1小时30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多出来的时间去多学一个知识点。更要命的是,我们还可能在这个知识点上花不够1小时30分钟,导致我们没有完全记住它,在考试时只是有点印象,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很显然,花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时间被浪费了。其实我们只要多重复几遍,就可以完全记住的。(二)那么,要怎样确定每个知识点所需要的时间呢?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就提出了“记忆保持曲线”(后人习惯称之为遗忘曲线),他通过实验发现了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遗忘的规律:实验对象的即时记忆量可以达到100%,但20分钟后就只剩下70%,24小时后剩下20%,然后从第48小时到第6天、第31天,记忆量基本维持在20%左右。遗忘曲线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要在记忆快要遗忘的时候进行复习,这样就可以长期保持记忆了。所以,根据遗忘曲线,最佳的复习时间点为即时复习、一天后第二次复习,一周后第三次复习,一个月后第四次复习,半年后第五次复习。理论上,经过这五次复习,我们可以对任何记忆材料形成长期记忆。图为复习时间点。拍自东尼博赞的书《启动大脑》掌握每个知识点,我们只需要花费时间的构成第一部分时间:每接触到一个知识点,就立刻尽力去理解并掌握它,这个时间没有固定标准,以完全理解和掌握为前提,该消耗多少就多少。第二部分时间:根据遗忘曲线,在自己即将遗忘的那个时间点去复习,所消耗的时长以你能够保持记住它为标准。一般这个时间会很短,几分钟足够。(三)“过度学习理论”,为你牢固掌握知识打上双保险除了遗忘曲线,心理学上,还有过度学习理论很有用。即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材料并且能够准确无误的回忆之后仍然继续学习。“过度”,在这里属于中性词。过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但不是无限量的追加复习时间,而是适当的重复。否则就真的“过度”了,会造成前面所讲的第一种情形的浪费。(四)我是这样安排复习时间的根据遗忘曲线和过度学习理论,为了确保在考试那两天里所有学习过的知识点都能轻松记忆并灵活运用,我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复习时间安排,原则是“复习时间点提前,多安排两次复习时间”。首先,专注的学习某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然后立即复习,这是第一次复习。其次,以天为单位,安排复习时间。我在晚上11点30分左右,结束一天的学习,在纸质讲义或者思维导图上,注明当天的日期,并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过度学习理论编好复习时间点。然后贴上标签,以便下次复习时可以轻松找到。一般来讲,到考试前,每一个知识点我至少安排了5次复习时间。例如8月10日我结束一天的学习后,会在讲义的空白处注明:8.10、8.11、8.14、8.21、9.6、9.15(9月17、18日为考试日)。第二天早上开始学习新知识点前,把昨日的内容复习一遍,并用荧光笔将该日期涂红,表明已经复习,这是第二次复习。然后翻看讲义的其他标签,看看是否属于当日的复习内容,如果属于,就继续复习、涂红。这属于第三(四、五)次复习。考试前两天,把所有知识点,再完整的复习一遍,这是考试前的第五(六)次复习,也是最后一次。通过这样的复习安排,在我考试时,只要是我所学习过的知识点,我全部都能清晰的回忆起来,并能运用到答题中去。这样安排,一方面保证了学习的质量,不存在没理解没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因为在还没有遗忘之前就复习,所以轻车熟路,只需要一点点时间即可,这就在保证记住知识的前提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也因如此,所有的学习、复习时间都被有效利用,没有浪费一丝一毫。这是我复习民诉法的思维导图,左下角为复习时间你拼命学习的时间,正是你浪费的时间(一)拼命学习还能不对?我们有些人或者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或者无缘由的担心复习时间不够,所以总是想拼命的抓住每一分一秒,恨不得24小时都拿来学习,这可以理解。但拼命学习,从态度上讲当然没有错,我们也鼓励努力奋斗,可惜没有方法的拼命,其实是对时间的极大浪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属于精力管理问题!与我同时复习应考的一个同事,平时从走进课室开始就拼命学习,一直到吃饭期间几个小时,除了上洗手间,中途从不休息。困了时,就趴桌子上睡一会。有一次,我善意的走过去提醒她,说:“嘿,出去走走吧,课间还是要多走走,休息休息,让大脑冷静冷静的。”她说:“感觉好多东西没有学,心里不踏实啊”。我说:“学习效率才是王道,只有掌握并记住了知识,我们才达到了目的。你这样太累了,反而记不住!”当时她是出去走走了,但后来还是一样,我也不敢再叫她了,只能在心里替她叹口气,“因为你自己时不时出去晃晃就算了,还老是叫别人也和你一样?难道你有什么不良居心?”我可不想给人这样的感觉。结果你知道的。我377分通过了,在当年我们地市公司通过的12个人里,排名第六。而当年全国的通过率大约为11%(A证,民间数据),也就是说,在每一百个考生里,我排名第六。而她,没有考过。事后她感叹:“我都很努力了,但为什么就是过不了呢?”(二)“序列位置效应”,我们应掌握的第三个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如果给被实验的人读一遍15个互相没有联系且难度一样大的单词,让被实验者记忆的时候,系列开头和结尾的单词比系列中间的单词记忆效果好。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开头和结尾的单词都能记住,而中间的单词就记不住。序列位置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那就是“分散学习”。也就是说,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要将每一次学习的时间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进行。以一个小时为例,如果我们连续学习一个小时,那么根据序列位置效应,我们就只记住了开头和结尾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把这一个小时分成20分钟一段,共分成3段,每学习完20分钟就休息几分钟,然后继续,那我们就可以记住了共6个部分的内容。那为什么要20分钟作为一段呢?根据前面所讲的遗忘曲线,20分钟恰好是第一个记忆遗忘点,此时我们还能保持70%的记忆量。此外,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45或者50分钟为一节课的,这应当就是为了课堂的连续性而将两个小段为合为一节课。而现在流行的番茄钟,基本上也是20或者25分钟为一个番茄钟的。由上,你知道我同事为什么看起来比我努力,在拼命学习,却“就是记不住”了吧。必要的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不讲记忆规律的拼命学习,其结果反而是记不住,这本质上是对时间的浪费。图为分散学习的时间安排。拍自东尼博赞的书《启动大脑》(三)你确定你睡够了吗?除了课间不休息,还有一种拼命学习的情形,那就是熬夜学习,通过减少睡眠时间来增加学习时间。这也属于浪费时间。《你充满电了吗》一书中提到:“一项研究认为,缺少90分钟睡眠会让你白天的警觉度降低近三分之一。对于你这天要完成的事情来说,警觉度降低如此之多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于司法考试这种高难度的考试,没有充沛的精力,是很难有效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当年一起备考的同事中,总有几个同事晚上熬夜看书,白天迷迷糊糊打瞌睡。这种状态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体会过。在这种状态下,看了什么内容,我们根本记不住。正如在马拉松训练中有“跑休”的概念一样,学习也应当树立类似的理念。跑休,是指训练期间专门安排时间休息,完全不跑的意思,例如每周安排周一、三、五、六跑步,周二、四、日三天就完全不跑。在马拉松训练中,跑休是训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高强度的训练过后,休息是为了肌肉的重组,休息后的肌肉将更加结实和强劲,同时也是为了减少运动损伤。同样的,要将睡眠看成是复习司考的组成部分,让身体得到足够的休息,以便精力充沛的进行新的学习,这和学习本身同等重要。所以,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是必须的,它和学习本身一样重要!至于要睡多长时间才是合适的,这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而定,有的人晚上睡6个小时,中午再睡1个小时就够了,有的人可能睡得更少。一般来讲,每天睡7至8个小时是比较合适的。像我,晚上睡够7个小时,中午再睡1个小时,共8个小时。(四)适量运动,真的有必要吗?适量运动,既是精神上很好的减压方式,也是保持体能和精力的保证。《你充满电了吗》书中还这样写道:“据2014年的一项研究估计,每坐两小时就会抵消20分钟运动带来的好处是……每小时都动一动,让自己变得更活跃,这样就能让你保持精力充沛……小小的活动不仅对你的体能有益,对你的大脑也一样……你在早上越活跃,这12小时的好情绪越不会被浪费。早上运动也能帮助你在这一天燃烧更多的热量。”我基本上是每20分钟左右就站起来动一动,看看别人,望望窗外(我坐在第一组最后面一桌靠近门口,这样就不至于影响其他同事),休息5分钟,然后用1至2分钟复习刚才20分钟的内容,接着继续学习。每到45分钟左右,就出去走走,偶尔也边走听歌,反正不再考虑与学习有关的事,休息10分钟。每天傍晚7点钟,准时到操场跑步5公里。但一定要慢慢跑。我平时一般用23分钟左右就跑完5公里,但司考期间,为了减少身体疲劳,同时为了减压和放松,我有意的减慢速度,用30分钟跑完5公里。每次跑完后都很舒服,有一种刚刚热身完浑身是力、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的感觉。公布成绩后,同事们在讨论我时说:“你看某某,整天都在画画和在走廊里晃悠,这样也能过,真厉害!”他们不知道,他们看到的画画,是我在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他们所谓的晃悠,只不过是我严格根据序列位置效应和适当运动原则,在做必要的休息与运动。也因此,我以一种比较轻松却精力充沛又高效的方法,完全掌握了所学习的那些知识要点。你真的需要那么多复习资料吗?我的经验是:不需要。不但不需要,你真正需要用心复习的资料,一套就够了。为什么这说呢?引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中的核心问题来提问,是这样的:“对于通过司法考试”“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为何做了这件事就会让其他事都变得更简单或是不必要了呢?”(一)我的教训、他们的经验复习前,我就资料选择问题咨询了两位通过了的师兄师姐。师兄回答,对于法学科班生而言,司法考试弄一套法条及解释就可以了,啥都不用。他就是凭着不停的翻阅法条通过的。师姐回答,就去买一套“××一本通”吧,把这套资料吃透就可以了,她就是凭着那一套资料通过的。我觉得自己没有师兄聪明,单看法条就能过,所以我采纳了师姐的建议。但当我把资料买回来之后,还是压力山大,因为那一套资料叠放在一起,厚度也接近12厘米。而距离考试只有47天——7个星期的封闭复习,最后一周的周六周日考试,我原计划每周彻底休息1天,后来去外地参加同学婚礼多休息1天,有个外地同学过来聚会又多休息1天,故休息了8天,实际复习时间39天。于是我就从出题分数最多的刑法、刑诉、民法、民诉等科目开始入手复习。以“书本+思维导图”的方式学习,并严格按照前面所提到的方法安排复习时间。3天后,根据学习完的内容,原计划的学习任务根本就无法完成,于是调整计划,将学习内容仅限于出题分数最多的章节。又3天后,实际的学习进度还是无法完成计划,于是再次调整……距离考试还有二周时,我只学习了计划的五分之二内容。不是复习资料的五分之二,而是计划中重点内容的五分之二!于是果断放弃原计划,不再学习该套资料,而是采用当时其他同事普遍使用的“讲义+音频”的学习法,但我对部分内容还增加了思维导图。惊人的投入产出比!你真的只需要一套复习资料成绩公布后,我第一卷114分,这全部是最后10天冲刺的结果啊,惊人的投入产出比!而第二卷才92分,第三卷90分,第四卷81分。由上可知,我后期用了约25%的复习时间,获得了40%的分数(第四卷有近一半分数也出自最后10天的复习)!而前期用了75%的复习时间,才获得了60%的分数。(二)那需要一套什么资料就能保证我们通过司考?结合我第一卷成功的经验和其他通过的同事的经验,我建议选用一个培训中心的一个系统班的讲义和音频就足够了。选定资料后,我建议采取的学习方式是:用1.5倍的语速听,边听边在讲义上做笔记,补充个别信息。听不懂时就重听,一直到听懂为止。若还是不懂,可以参考其他复习资料,例如“三大本”等。这个过程要严格遵守前面提到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当学完一个学科内容转向另外一个学科时,就按照遗忘曲线规律写上复习的时间。复习时不再听音频,只看讲义或者思维导图,也就是说音频一旦听完就没用了。(三)你真的保证我只需要重点复习一套资料就能通过司考?我不能保证你一定能过司考,但我上述建议,除了是我和我所知道那些已经通过的人的经验之外,至少还有两个理论可以支持我的上述建议。你将二八法则运用到复习中了吗?二八法则,估计大家都知道,也叫二八定律、帕累托法则,在这里就不赘述了。问题是,要怎样运用到司法考试的复习中来呢?在复习资料的选择上,就选择能够产出80%分数的那最重要的20%的知识要点,也就是我在前面强调的只需要的一套资料,其他资料作为辅助,或者是对这20%的资料作补充,或者是对这20%的资料进行解释,帮助理解和掌握。在复习精力的分配上,就将80%的精力投入到那20%的一套资料上去,力求完全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保证能够在考试时清晰的回忆起来。然后将剩下的20%的精力,有选择的关注一下其他的80%的资料。刻意练习,提示你只需要培训中心的一套资料畅销书《刻意练习》里面,指出刻意练习有四个原则,其中第二个原则是:尽可能找到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者高手,或者经典书籍。根据这个原则,就司法考试而言,那些培训老师,专注在这个领域十几年,他们足以指导我们通过司考,他们就是这个领域最优秀的专家,他们的讲义,就是最经典的复习资料。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与条件,去参加培训班,那最好了,参加这些培训班确实能够让你增加通过的几率。你完全可以参考我的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和复习方法前面三部分内容,我已经将最重要的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和资料选择的经验都告诉了你,为了让大家对我的时间、精力管理有一个更详细、直观的了解,以下,我就把我的情况,毫不保留的全部告诉你:(一)我复习的每一天,是这样安排的8:00-9:00,起床、洗漱、早饭、开车到课室9:00-10:30,复习前一天的学习内容以及轮到当日复习的内容10:30-12:00,学习新内容12:00-12:30,午餐12:30-13:30,休息:散步、看其他无关书籍、听音乐等13:30-14:30,午休,即便睡不着也闭目养神14:30-17:30,学习新内容17:30-18:00,晚饭18:00-19:00,学习新内容19:00-20:00,跑步5公里,洗澡20:00-23:30,学习新内容23:30-凌晨1:00,整理,安排第二天学习内容,回家,睡前仪式1:00-8:00,睡觉这样下来,每天大块用于学习和复习的时间大约为10小时30分,午休、跑步、睡觉完全服务于这10个多小时的复习。(二)复习39天,我是这样走过来的8月1日至9月2日,复习27天,按照原计划,集中精力,选取重点章节,复习教材“××一本通”,按照“教材+思维导图”的模式。事后证明这种模式在材料选择上是错误的,如果时间足够,倒没有问题,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还是属于抓不到重点。9月4日至14日,放弃原计划,按照“音频+讲义+部分思维导图”的形式,加快补充第一卷、第四卷的内容学习。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是最合理的,因为那些培训老师已经为你总结出了最重要的知识点,而且用最简单的方式教你怎样掌握和运用。这期间,9月5日,我按照正式考试的模式,培养考试的状态,认真做上一年的真题,上午一科,下午一科,晚上一科,第四卷没有做。考试结果很差。成绩如下:第一卷82分,第二卷79分,第三卷61分,共222分,要通过考试,意味着第四卷要考138分,此时距离司考仅剩11天,就这个成绩,要通过司考,几乎不可能。但我依然觉得信心满满,因为刚开始冲刺第一卷和第四卷的学习,相对于总共才39天的复习时间而言,还有11天,时间也不少了。9月12日,同样按照正式考试的模式,认真做上两年的真题,上午一科,下午一科,晚上一科,第四卷没有做。成绩如下:第一卷85分,比七天前进步4分,第二卷96分,比七天前进步17分,第三卷75分,比七天前进步14分,共256分,比七天前共进步34分,要过司考,意味着第四卷要达到104分,此时距离正式考试仅剩4天。此时已经看到了通过司考的希望,对于主观题,当时我挺有信心,虽然最终的结果大跌眼镜。真题是一定要做的。做了真题,才能对司考有个直观的感受,对自己的水平有个客观的把握。但什么时候做真题,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9月15、16日,不再复习新内容,而是将37天所学习的内容,从头系统的过一遍,遇到还不牢固的知识,就赶紧补补,保证这37天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掌握,凡是从这其中出的题目,都能找到知识点进行运用作答。9月17、18日,轻松走上战场……结果,你已经知道了。你懂得完全控制考试进程的“精神影院”法吗?这部分内容和复习没有任何关系,但却是你一定要知道的每次大型的考试,都会发生考生迟到、忘记带准考证、忘记填写姓名、来不及填答题卡或者临时生病、发挥失常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保证考试能够完全发挥你的水平,以下提到的“精神影院”法是你一定要掌握的。让两天的考试过程,完全听你指挥在考试前应用“精神影院”法,具体内容如下:一是提前熟悉考场。确定你住的地方以及到考场的距离,从住的地方出发,选择考试日你要选择的交通方式,实地到考场,测试一下时间。到了考场后,看看环境,了解自己所在的考室及座位(有的可能要考试当天才能看到,这意味着你要预留找考室的时间),并由此确定自己第二天起床、吃饭、出发的时间。二是将自己从起床到到达考室的过程完整的想象一遍。考试前一天晚上,将这个过程想象一遍,想象的过程越详细越好。以我为例,我在考试前一个晚上是这样在脑袋里放电影的:根据前面到达的时间(留存塞车等弹性时间)设定起床闹钟,想象闹钟响了,醒来,躺着恢复思想几分钟,然后起床,穿上昨晚准备好的衣服,洗漱,带上昨晚准备好的铅笔、橡皮擦、中性笔、准考证、手表等物,出门早餐,走路到考场,根据指示牌迅速找到自己的座位,放下物品,出考室走走,放松,在考试铃响之前上洗手间,回到座位。三是将自己坐定座位到考试结束的过程完整想象一遍。以我为例,我是这样想象的:答题铃响前,老师宣读纪律,发试卷,检查试卷,填好准考证号及姓名等,先看试题,默记自己的选择但不动笔,铃响,开始答题。从第一道题开始往下做,有把握的题目,答题后就在序号上面打一个“√”,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答题,然后在序号上面打一个“”,对于完全不会的题目,先跳过不答,并在序号上打一个“×”。每在试卷上选完一类题目(单选、多选、不定项),就开始先填涂答题卡。第一轮做完后,再做前面不会做的题目,这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答题技巧直接选出答案就行。然后检查是否全部都在答题卡上填涂完成。到了此时,基本上就剩下30-45分钟了,此时稍作休息约3-5分钟,然后开始检查有把握的题目,因为会做的,就要争取拿到分,避免马虎大意而做错。如果还有时间,就要检查没有把握的,对于完全不会做的,就不做检查了。现实将会与你脑中播放的电影一模一样一旦在考试前按照这种方法播放了电影,那么,两天考试的过程和结果将会和你的想象一模一样,连你挺直的腰身自信的姿态,都会在考试中一一表现出来。从这里开始,你将走向无所不能司法考试作为我们国家的“第一考试”,或许我们没有必要赋予它太多的意义,但如果一个人能够通过司法考试,我恰恰认为赋予它再大的意义也不为过。毕竟,这是一个通过率只有10%左右的国家级考试(年超过20%畸高通过率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一个领导,考了六次,最终通过。我知道的一个老同志,考了十年,才最后通过。从他们身上,司考,你说有什么意义?我一个师兄,第一次考了356分,第二次考了359分,第三次放弃了,他说,他能给司法考试的时间,就是两次。从我师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意义。那么,司考于你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它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那么,我认为你征服它了,你所拥有的意义就是:“司法考试我都能够通过,还有什么考试我不能通过呢?那还有什么我想要实现的目标实现不了呢?”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相对重要的考试。但在考试前,我就赋予了它同样的意义,我要用行动来证明,只要我想要实现的目标,就没有我实现不了的。所以,我对自己的复习过程进行了客观的记录和保存,而这,也是大家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感谢前人的研究,感谢前人的总结,我才能利用这些方法,高效的完成了复习,并顺利实现了通过司考的目标。随后又用10天时间通过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几年过去,我一如既往的走在自己选定的路上,奋斗的同时也间杂着迷茫。但还好,感谢上苍的眷恋,我想要的目标都一一实现了。但愿你也一样,用正确的方法,付诸行动与努力,那么实现目标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今天,距离今年的司法考试还有8个星期,比我当年开始复习还多了一个星期。亲爱的,你是否也准备试一试呢?说不定,奇迹,就在此刻开始,由你创造。相信我,你能行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人生是一场没有彩排的戏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