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女儿学会管理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绪呢?

心理大师萨提亚女士在大量观察中发现,父母亲对于孩子力量的掌握、知识的学习一般都很有耐心,比如孩子学走路,可以在一次次的跌倒中反复练习,父母给了他很多时间和耐心,但对于情绪的学习,父母亲却没有那么多耐心让孩子跌倒、受伤、感觉,然后再学习。

这可能是基于我们的一个错误认识:孩子有情绪是不好的。

因此我们认为,让孩子没有情绪的妈妈,才是好妈妈。如果孩子表现出胆小、生气、嫉妒,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这个妈妈当得不够好,所以总是企图避免和掩盖这些情绪。

事实上情绪并没有对错,我们常常把情绪划分成“正面”或者“”,只是代表情绪带给我们的感受,是舒服或者不舒服。

不舒服的情绪,会提醒孩子什么事情需要改变,这样他才有机会去学习应对、处理的方式,学着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目前的状态。

孩子有情绪后,通常有两种表现:

1、随意发泄出来,伤害别人,后导致别人排斥他,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2、用生命力来压抑情绪,导致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受到干扰。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样,人是跟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去发展的,而原本所具备的生命力会提供足够的能量,供他展现自己生命的本质。

但如果情绪太多、内在干扰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会太多,这就意味着,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行动、跟人交往、调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特别的是,0~6岁是孩子自然而然社会化的阶段,是五官敏感的时候。单从别人的声音里,他就能够分辨出这个人的情绪,以及自己的一些话语是否恰当,他会思考如何表达怎样才恰当。

情绪好的孩子有能力调动五感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然后知道怎样的言行举止在和别人的互动中是有分寸的,是被接纳的。

相反,孩子的情绪太多,内在很乱,他就没办法在好的年龄里锻炼这些分辨能力。

这些能力当然还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头脑去学习,可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教,或者自己怎么学知识,那个尺度的把握依旧很困难,从长期来看会大大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化能力。

养育情绪稳定孩子的原则

想要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重要的原则是,父母尽可能给足孩子心理营养:无条件接纳,感,让孩子知道“此时我重要”,肯定、认同、赞美,以及做好榜样。

1、不要伤孩子自尊,讲“你很懒”“你很笨”这类贬低人格的话。

2、不要在公共场合让孩子觉得羞耻。

3、爸妈自己不要太焦虑。

3岁前孩子的情绪问题源自他和父母的关系。被父母亲责骂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孩子已经开始的与外人的互动也会对他的情绪有影响。任何人际互动都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脾气也会越来越大,动不动就爱发脾气,还爱唱反调,你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

还喜欢生闷气,刚刚还和小朋友玩得好好的呢,就因为没有拿到喜欢的玩具,就眼泪汪汪的躲在一个角落大哭起来。

还有的有的孩子总是要全家人围着他转,如果稍微一点让他不满意的地方就开始在家里大哭大闹,扔玩具,撕故事书,各种无理取闹等等。

面对孩子的各种情绪你都处理正确了吗?

15个孩子情绪管理案例

果果2岁8个月,刚上幼儿园。她非常喜欢幼儿园,老师也挺不错。但是近老师反应说:“果果什么都好,就是一句都说不得,刚说一句,还没批评呢,她立刻就哇哇大哭!”自尊心这么强,以后怎么办呢?

2岁多的孩子都是这样:不希望别人说她不好,听到不好,直接的反应就是把难受的感觉表达出来。

其实任何人被批评时,都会难受,只不过成人有更多表达方式,比较容易恢复而已。而2岁多的孩子拥有的表达方式很少,哭,通常就是直接的表达方式。

重要的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被批评当然会难过。”然后告诉孩子:“老师这样说你的时候,她说的是一件事,而不是针对你这个人。”常常这样对孩子讲,她就能明白。

另外,妈妈平常在对孩子说话时也要注意,不能说:“你这个人真笨、真懒惰、真差劲。”措辞要针对事情,而不是人,这样你才能真正告诉孩子:“我没说你这个人,而是事情,这个事情要改过。”

女儿一遇到任何挫折都会哭鼻子。比如和小朋友合奏曲子时,她没有跟上节奏就会有特别强烈的挫败感。我该怎么帮助她才好?

把这当成一个机会教导她:当她遇到挫败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我不赞成没完没了地安慰孩子,跟她说“没关系”。因为,有时候安慰会减轻孩子的挫折感,而当挫折感不是来自于道德上的对错时,就应该让孩子学会面对和接受生命里的不如意,比如别人不喜欢他,或者他做得不如别人好。

简单的安慰之后,直接告诉孩子失败后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因为她总要学习如何面对挫折。

比如当某个小朋友做得比她好时,让她观察这个小朋友好在哪里?她是怎样做到的?父母千万不要指望让孩子回避竞争,也不要教导孩子别去和别人竞争,重要的是,我们和孩子都要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竞争。

当然,如果爸爸妈妈在自己面对挫败和竞争时,示范好的处理方式,那么这对孩子会是好的教导。

悠悠平时难免会因为调皮受到我的批评。以前批评他,他会生气地扔东西以发泄他的不舒服,但是扔东西的结果就是导致我更多的批评,所以现在他改成在自己手背上狠狠咬一口,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孩子这种发泄情绪的方式让我觉得很心疼,也很苦恼。可是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受一点批评是不可能的。我应该如何帮助悠悠排解受批评以后难过的情绪?

如果孩子的表现已经到了这种程度,说明妈妈的批评过头了。

妈妈可能觉得自己没问题,或者为自己辩护说“我在教他”“我的批评很合理”,但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反应里找答案、做检讨。

孩子伤害自己已经是一种偏差行为,而这种行为表明孩子内部的情绪过满,超出了可以承受的范围,这十之八九不是因为孩子过度脆弱,而是妈妈的态度过了头,自己却毫无察觉。

所以,现在妈妈要做的不是想办法让孩子学习承受情绪,而是反省自己在批评孩子时,声音和语气里有没有过大的力量?声音能量过大,语气过于强硬都会引起孩子的过度反应。试试改变自己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看能不能好一点!

如果温和客气的教导对孩子不管用,我们也可以尝试其他办法,比如,孩子不肯收拾东西,我们就不同意他出门玩,直到他完成分内的事情。温和的说教没效果,不代表我们只能用激烈的批评。

即使当孩子犯了很大的错,我们需要用认真、严肃的态度讲尖锐的话时,我们也要用身体和孩子做连接,比如靠近他,用手握着他的手或肩膀,告诉他:“你刚才那样做,妈妈觉得错得太离谱。”

这样,孩子比较容易听进去教导,因为这种方式让孩子感觉自己只是被批评,而不是被拒绝。“妈妈的批评不代表妈妈不爱我、不要我”,恐惧也会因此减少。

另外,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当我们想让孩子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时,那就在孩子收拾好东西的时候表扬他:“你自己收拾了,真好。”或者“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放回了原位,我很高兴。”

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教导,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如果正面鼓励比批评更,为什么我们不用这个方法呢?

宝宝快4个月了,近情绪变得很不好,精神也不是很好,爱哭,白天爱睡觉,晚上又睡得晚,原先还喜欢和我们咿咿呀呀的,近都不愿意说了。他是怎么了?

可能是身体不舒服,这么小的孩子如果不是身体不舒服,一般不会有情绪问题。生病了,孩子的身体会做一些抗争,导致精神不好。这时候,我们多抱抱孩子就行了,孩子情绪不好时,拥抱能给他多安抚。

另外,这么小的孩子,情绪很容易受妈妈影响,妈妈情绪好他就好,妈妈不好他也可能会不好。

有我出门上班,走得比较着急,没太照顾到女儿的情绪。后来听家里的老人说,女儿在家哭了好久,一直喊“找妈妈”。等我下班回到家,她早已没事了,我还是不太放心,睡觉前问了问她:“不是哭了?妈妈走时没抱抱你,是不是委屈了?”我想知道,这样做过头吗?我对孩子的情绪的关注是不是有些过头?

妈妈的做法是可以的。至于有没有,那要看妈妈和孩子两个人的需求。比如这个过程当中,起码妈妈心里已经有了不踏实,想跟女儿聊聊,那么就可以聊。

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孩子学习,他们是自然地在做沟通。

面对情绪,当孩子觉得自己可以消化或者从中学点儿什么,那么就让它自然过去,不必讲出来。当他觉得自己处理不了,则自然会表达出来。

所以,在妈妈这里,是不是每件有关孩子情绪的事情,都需要过后地处理一下?需要妈妈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提出,但我们总觉得心里有个事,不踏实,那么就去主动找孩子。我们和孩子一样,是自由的。

至于对孩子情绪的关注有没有过头?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只能跟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断去摸索。只要跟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可以做到尽量温和,尽量不用过于激烈的情绪和言辞,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一旦有问题,其实是孩子给你信号。有时候孩子会说:“妈妈,别再说了!”或者当我们因为害怕、焦虑对孩子“过好”,做得“过多”时,孩子会觉得很辛苦,并用表情告诉我们,比如皱眉头、不耐烦、听不下去、避开话题……只是我们很多人根本没在观察孩子的反应,只是一味地跟着我们的头脑,即使孩子说“别说了”,我们还是停不下来,非说不可。

3岁的男孩。如果我发现他尿急的样子,提醒他,他根本不理会甚至会发脾气。更糟糕的是,如果我忍住不提醒他,他会真的尿在裤子上,并会因此发更大的脾气!这是为什么?我到底该怎么做?

不提醒。他可以发脾气,但是他冷静下来之后,妈妈还是要告诉他:“下次有感觉,要记得去厕所。”

两三岁的孩子正是执拗的时候,他很想自主,讨厌别人主动来帮忙,除非他自己提出要别人帮忙。而且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控制大小便是他很重要的一个工作、一项成就,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搞定,所以一旦搞砸了,比如尿在裤子上,他会很挫败、很不高兴。

妈妈要允许他有这种失败,并认同和接纳随失败而来的各种情绪。

近,3岁半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后,总是拼命吃东西。但她吃东西明显不是因为饥饿,有时候吃太多都成积食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好。周末就不这样。这是因为她在幼儿园不开心吗?问她她又说不出来。我需要怎样帮助她?

情绪带来这个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否则,正常情况下,孩子吃东西是跟着自己感觉来的,饿了才吃。这样不顾身体的不舒服一直往嘴巴里塞东西,应该是情绪有问题。而暴食通常和“失落”“悲伤”的情绪有关。

我猜并不是因为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比如她被人打了),而是因为她没办法适应幼儿园。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她感觉害怕,但又要去,不得不和亲人分离,于是感到失落和悲伤。

我们可以陪伴孩子慢慢度过这个适应期。

孩子暴食、失落,这个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需要拿出更多时间和她在一起,听她说话,跟她聊天。不要骗自己说,孩子自己慢慢会好。她不会自然而然就好起来,除非她是个乐天型的小朋友,很容易被其他孩子吸引,和他们非常融洽地在一起,和他们联结。

我女儿看见电视里有人哭,就会假装出一个表情,说:“哈哈哈,我看到她们哭,好开心啊!”但我一看到她的样子就明显知道那不是她的真实感受。她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一种防御。至于为什么她要否认自己的真实感觉,那就要看家里人是否说话时常常带着“双重信息”。

所谓“双重信息”就是:我这样认为,但我不直接告诉你。

比如孩子问妈妈:“妈妈,我要出去,可以吗?”妈妈说:“你喜欢啊?你喜欢就出去!”而这时孩子其实从妈妈的声音里可以感觉到,妈妈不想让她出去。然后这个孩子就会愣在那里:出去,怕妈妈不高兴;不出去,妈妈又会说:“我已经让你出去了,是你自己不要去的,那你不要说我不让你出去哦。”

当一个人在长期不的情况下,不敢把自己的真心话告诉别人,但又希望别人明白,就会常常这样讲相反的话。

这样,不管对方怎样做,他都不用负责任。比如有的老人接到子女的电话会说:“你不用打电话回来啊!”可是,如果真的不打,他会生气,如果打,他又继续这样说。

当家里人常常这样表达“双重信息”时,孩子就会学会这样的表达方式。比如看到别人哭她也想哭,但她却会伪装说:“我很开心啊。”但实际上是她看到别人哭是伤心的。可以看出,她的表情或声音跟内容表达的,是两样东西。

也有可能是孩子感觉自己哭了,会被大人说,于是这样来掩饰。总之,之所以防御就是因为觉得不,如果,想哭就哭了。

妈妈也许觉得,自己没有不许孩子哭啊!不是不让孩子哭这一件事情本身,而可能是在其他场合常常表达“双重信息”,让孩子感觉到表达真实感受是不的。

宝宝6个半月的时候我开始上班,刚开始感觉宝宝跟着奶奶挺好,也没有什么不适应,只是每次我回去他都急着想吃奶。

这两天突然感觉宝宝看我看得很紧,我一起床她就醒来,醒来就大哭,也不让把尿,怎么也哄不下。不知道是不是宝宝这两天很清楚地知道妈妈不在,因而不适应闹情绪?看着很着急,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我们做妈妈的要学习一件事情:任何改变发生时,孩子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不可能改变发生,孩子却一点反应都没有。他会有点情绪,哭闹会发生。宝宝现在这么小,情绪的表达更是直接,只要妈妈给予宝宝恰当的支持,慢慢地他就能承受和适应,而且这对他将来很有用。

孩子在不久的将来会碰到跟他原来的习惯或者预期不一致的地方,但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孩子会感觉到:我可以过去。生活中的都可以自然地帮助孩子学习。

这个过程中,妈妈要做的事情包括:

1、像平常一样,当宝宝难过、紧张的时候,我们拍拍他,安抚他,让他觉得自己背后是有支持的。将来长大后,他也同样会知道:我能过去,我不是一个人。

2、妈妈自己要放松,给孩子传递“我知道你现在很辛苦,但会过去”的信息。妈妈不能希望宝宝对妈妈的离开无动于衷,也不能希望自己看到宝宝难过却没有一点感觉。

大家都可以有难过,但妈妈同时也告诉自己:这个过程是必然的,也是的。它会过去。这样,宝宝才不会因为妈妈的焦虑而延长适应期。

3.平时多花时间陪孩子玩。

我的女儿常常会突然生起气来,并说:“我生气了!”但又说不出为什么生气。我怎么才能找出她情绪的根源,并帮助她学会处理情绪?

孩子已经可以表达“我生气了!”

这么大的孩子,她的情绪来源主要有两个:

1、夫妻关系有问题,容易导致孩子的情绪爆发。

2、在他的社交生活中,比如自己的小社区里面或是幼儿园,有人欺负他。

所以,妈妈可以去检查一下,看看潜在的可能在哪里。

个可能性不用说,妈妈需要想办法来夫妻关系,否则孩子很容易处在强烈的不感中。

如果是个原因,妈妈就要教导孩子如何应对。

其实,每一个孩子在刚进入小社会时都会碰到类似问题,但心理营养足够的孩子自然而然知道如何处理。他知道在小群体里该怎么讲话,怎么吓退爱欺负人的小朋友,怎么保护自己。

但心理营养不够的孩子,比如在家被过度控制,内在有很多情绪的孩子,在幼儿园就会特别容易招惹其他的孩子,但争执起来又不知道如何处理。

不要教孩子打回去,但底线是要教孩子懂得保护自己。比如,告诉孩子:“如果你总是被某个小朋友欺负,你可以回来告诉妈妈,妈妈会出面帮你解决。”

如果孩子还没有能力主动表达,可以试着问问:“近跟小朋友之间有什么事情发生吗?”“你有没有不愿意跟别人玩?”“别人有没有不跟你玩?”

但是,妈妈问问题时如果表现得太焦虑、紧张,孩子就会感觉到,她就不愿意说出来。如果孩子不讲,我们可以试着先说说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你知道吗,妈妈以前在幼儿园……”一般三四岁的孩子听到这些就很容易把话说出来了。

那么在孩子情绪爆发的当口,我们如何引导他?

简单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生气了!”“妈妈看到了你的情绪!”“来,妈妈抱抱!”“到妈妈怀里哭一下。”说话时,妈妈越淡定、越不焦虑,效果越好。

孩子也可以发脾气,扔一些不会弄坏的东西,或者用枕头、沙包打打沙发、墙壁,发泄一下。底线是,不可以打人,也不可以摔掉容易坏的东西。或者也可以教孩子:“你可以大声喊出来“我很生气!”

我儿子现在3岁1个月,喜欢玩一些情景游戏,或是跟爸爸妈妈比赛做一些事情,但他总是想赢,想当,如果输了,会很委屈。请问这种情况正常吗?该如何引导?

孩子输了会有情绪。不过,爸爸妈妈还是得让他有时输、有时赢,因为在自然的状态下,孩子和同龄人玩会有输有赢。我们既不能因为想锻炼孩子总是让他输,也不能因为害怕他有情绪总是让他赢。

输了孩子当然不开心,成人都不太能正确对待输赢,何况是孩子呢!孩子不开心时,我们不需要刻意做太多,接受他的情绪就可以。

如果我们总是想方设法教育孩子,企图让他输时也很开心,或者表现得落落大方,要么我们花再大力气也说服不了孩子,要么孩子心里会很纠结,明明是不舒服的、失落的、委屈的,表面上却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很辛苦。

其实能够坦坦荡荡接受自己失败后的不良情绪,并且接受“这件事情上人家就是比我强”,已经是很好的心态了。

不过,的确有些孩子天生对输赢就没有那么在乎,这种天性是强求不来的。

而且,不在乎输赢有不在乎的好处,在乎有在乎的好处。我们都见过一些什么都不介意的人,他当然很随和,但竞争力和战斗力肯定不强。

好的是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分辨,哪些是我不用介意的,哪些是我需要介意的,这次做得不好,我下次要更努力一些。

女儿25个月,遇到困难会发脾气,比如东西放不进钱包,试了几次后就会发脾气,哭哭啼啼,然后扔掉,甚至躺地打滚。

我通常的做法是,先是把她抱起来,然后猜原因,告诉她放不进去没关系,妈妈可以帮你,并对她说有困难要说出来,不要哭。可一段时间之后女儿并未改变,我的处理方法正确吗?

妈妈已经处理得比较好了。

你的孩子正处在“可怕的两岁”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都很容易发脾气,碰到挫折、碰到做不了的事情就会发脾气,这是挺自然的一件事情。

妈妈要做的是,孩子这样闹,就让他自己闹一闹,我们不受影响,只是把这看成一个的过渡期。

当然也可以表达关怀:“有什么事需要妈妈帮忙?”或者教她怎么做,总之让她明白妈妈知道你做不到会不高兴,你不高兴妈妈也会陪着你。但如果她还是发脾气就说:“等你脾气比较好了,妈妈再来抱你。”

要注意的是,不用对孩子说:“不要哭。”孩子要哭就哭,我们无意识中说的“不要哭”,实际上是对她的情绪的不接纳和堵截。看到孩子伤心、生气,只要问一句“怎么了?需不需要帮忙?”就好。

儿子刚上幼儿园没多久。每次从幼儿园回来情绪都特别激烈,整个人发疯似的宣泄,别的小朋友看他一眼,他都接受不了。我也知道不应该打他,但在他发疯的时候,打一顿才能让他立刻冷静下来。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另外,我的儿子是严重敏感体质,不知道他的性格和这有没有关系?

孩子有太多愤怒,这是典型的、内在充满一大堆情绪的表现。孩子这样,我怀疑家里出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十之八九,父母对他的养育方法有问题,对孩子比较凶,比如说话的声音大、喜欢对孩子喊叫、拧孩子的耳朵之类……

简单说,父母要想想看: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多愤怒?建议父母多看一些养育类的书籍,以便对孩子的需求和心理发展有个基本了解。总之,多从自己的养育方式入手解决问题。

仅仅一个外部环境——幼儿园,是不可能单方面导致孩子有这么多情绪的,特别是在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都很好,唯独他例外的情况下。

当然,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还不习惯离开亲人,开始集体生活,这也的确会给孩子额外的压力,但这不是根本的,只不过是起到了激化原本已经存在的内心冲突的作用。

身体太过敏感,导致孩子容易积累情绪,是有这个可能性的。

也就是说,如果同样的养育方式不当,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没事,你家的孩子却爆发出各种问题。但如果养育方式没问题的话,即便天生敏感的孩子,也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另外,体质敏感会影响情绪,情绪反过来也一样会引发身体的敏感,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我的儿子遇到挫折时特别容易发脾气。比如练琴的时候,有一个地方总是出错,我会提醒他,然后他就特别生气。可是,以后怎么可能不遇上挫折呢?总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啊!

当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当他认同这个错误的时候,是不会发脾气的。所以,要么孩子觉得自己没错,要么就是厌烦父母一直唠唠叨叨。

人的天性就是如此:错了我可以一声不吭,但没错我要说出来。孩子更是这样。

正因为这个原因,当孩子挨打时意识到自己错了,是不会把这感觉放在心里的,但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没错却被打,那种愤怒会一直记在心里。

还有一个可能性是,父母让他感觉很不,他知道,自己一旦承认了错误,父母会把错误作为武器攻击他。这也是为什么面对孩子的同一个错误,有的人说他他不承认,而另外一些人说他他却愿意承认,因为他知道在后者面前,即使承认错误也没什么。

当孩子因为被冤枉而委屈时,重要的是告诉他该怎么办。

你要告诉他,有时候,我们需要去接受,因为没有人能做到全知,是人就会有看错的时候。如果孩子觉得自己被冤枉了,过后可以跟对方讲明白。如果孩子太小还不会讲,那就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教孩子。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所以只能教孩子面对这种挫折感。

越来越多的专家强调父母要尊重并认同孩子的情绪,我也尝试着这样做。在他们伤心、生气的时候,我替他们描述不好的感觉并认可这些感受:“嗯,妈妈知道你难受了。你现在希望……”

可是,通常我越描述,孩子越委屈,有时简直委屈得不得了。对自己做错的地方,因为我的安慰反倒忘了,光顾着觉得自己受委屈了。我开始怀疑,他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安慰吗?

处理孩子的情绪并不等于一味地认可它,更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明白怎么应对。

如果只是妈妈很擅长安慰孩子,孩子自己并没有学会如何处理情绪,那么终高EQ的那个人是妈妈,而不是孩子。

所以,孩子的情绪到来之后,妈妈要做两件事情:

1、用简单的几句话认可他的情绪,“我看到你很委屈。”或者“你真是很伤心啊!”,但是不要告诉孩子或者让他感觉到他的行为都是对的。

2、等孩子安静下来之后教他处理:你要怎么办?怎样解决那些让你产生情绪的事情?

处理孩子的情绪,是现在父母需要特别学习的一门功课。以前我们小时候被爸爸妈妈打了骂了,可以去劳动,漫山遍野去跑,环境帮我们发泄了很多情绪。但现在的孩子整天关在屋子里,没有情绪发泄的通道,父母更用心地教会孩子情绪管理。

情绪是生来就有的一种能力,也是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一种能力。一个正常人都会有情绪,在生活中也会伴随着各种情绪。

面对孩子的情绪,作为家长无需过分的焦虑,只需要放下惯有,平和的去接受,有策略的去引导,不断的去体会与行动。

而且,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也会让我们觉察到自己的一些情结所在,比如,在一些不可控的事情发生后,我们是否能好好地面对自己的无力与挫败?

愿我们与孩子彼此都能互相理解,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收获和谐的亲子关系与更成熟的自我。

在焦虑时代自己的10个心理学方案

26位心理咨询师的26句话

是内心的表达,皮肤是内心的边界...

3位00后拍的短片火了:青少年抑郁,真的不是“戏多”

心理咨询中,有不该说的话吗?

梦见一个人,说明他正在想你?真相你可能猜不出来

父母如何陪伴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三年?

为何焦虑、抑郁、自杀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原因就在于大人们太忙碌!

心理营养: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各有所需

同样被批评,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改变,有的孩子会轻生?

心理医生给女儿的一封信,值得所有父母深深品读(精华)

6岁女孩肚子痛,父母带她检查,医生:你俩离婚吧!

孩子的一生有4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作为父母,为孩子抓住一次也好

暴躁父母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变成了什么样?

从《我的姐姐》中看透人性的本能

父母让孩子恐惧伤心的8种行为

为什么孩子很痛苦却不告诉你?原因值得千万父母深思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三(1)班李雅莉同学的家长。首先感谢学校给予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能让我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
现如今,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家庭氛围的不和谐,亲子间的沟通不畅,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孩子的压力过大等等,都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情绪。而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身应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冷静的处事态度,并且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引导孩子少犯错误,保持乐观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同时我们要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生活、学习,感受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
在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孩子具有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相信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的,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进取,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当孩子保持有这样的乐观态度,往往会产生积极情绪。同时要引导孩子适当地发泄积存在心中的不良情绪。比如,可以向他人倾诉自己的苦恼和忧伤等等。或者通过散步,运动,唱歌等方式。这样做,有助于消除心中的烦恼、压抑,从而达到心平气和的目的。这种发泄对心理健康是很有益的。
二、父母与孩子沟通应该注意方法。
尽量用委婉的态度和语气与孩子交流,做孩子的朋友,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与他们共同分享学习和生活中的苦乐。记得有一次,雅莉考试成绩不理想,放学回家后,把我叫到她的房间,慢吞吞地打开书包,脸上露出很为难的表情对我说:“爸,这次没考好。”只见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尽量用温和的口气对她说道:“这次考试题目很难吗?”她说:“不难,是我太粗心了。”我说:“爸爸相信你的能力,可粗心大意是学习的大敌啊!读题一定要认真,做完一定要复查。这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你没学好,期待你下次好的考试成绩。”女儿紧张的情绪终于放松了下来。我也感觉到了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一定会一点点的进步。知道她经常会粗心大意,有时候我会很生气,明明可以做对的题却因为不够认真读题犯错,会大声凶她,凶完以后又有点后悔,觉得她还是个孩子,我不应该给她太大压力。其实这样的情况相信各位家长们也深有体会吧!
在这里我想说:我们可以试着去换个方式沟通交流。可以先认可她的学习能力,然后再告诉她如何去改正。当孩子知道了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该怎样去做的时候,往往比生气发火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好。
三、 帮助孩子寻找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的途径,把不良情绪转移。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的心情是自己决定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把不良情绪化解掉,甚至是不会产生。比如可以听听音乐,参加运动,和朋友一起聊聊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多多鼓励孩子去运动,培养他们有自己的一个爱好,有一个发泄的途径。我就觉得,孩子第一是要学会一种运动项目,第二是要学习一种艺术项目。这样,她的精神就会有一种寄托,精力就会得到释放。这些年来,我家孩子一直在坚持学跳舞,就是这个目的。当然,她小的时候可能不理解,不明白,但是后面应该会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还有,我们希望她多去和小朋友玩,也经常鼓励她去楼下和小朋友玩,平日里经常是有小朋友来家里敲门找她下去,满小区里疯跑。通过这些方式,她都释放了自己的精力和情绪。
四、给孩子发泄不良情绪的空间和自由。
他们这个年龄阶段肯定慢慢有自己的小心思,自己的小秘密了。从去年起,孩子妈妈就问她要不要买一本日记本来写日记,她说好呀,于是经常晚上睡觉之前把一天的故事写下来,我们也听之任之。
然后我们也允许她有自己的小情绪,有时候她也会抱怨,碰到很委屈很伤心的事情也会哭闹,我们就先让她闹一会,然后再和她讲讲道理,分析问题。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也会问她一个问题“还有没什么问题没解决的,你有想法和意见可以提出来,如果是我们错了我们也要改。”因为我们觉得这些作为一家人,如果是任何问题建立在爱与信任的基础上,一家人的不良情绪就不会多!
看着孩子一天天的变化,作为家长,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知道,她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各位老师的细心教诲,离不开同学们的无私帮助,也离不开家长们的辛苦付出。我有理由相信,有我们的陪伴,有老师的科学指导,孩子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她将会是我们的骄傲!
在此,我再次向为了我们的孩子而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所有的老师和家长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美满!

这是本学期我校在召开“如何引导孩子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主题家长会中,三(1)班李雅莉家长作为家长代表所做的发言。雅莉家长的发言,思维逻辑清晰,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如何引导孩子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由主到次,层层展开;同时通过自己生活中的实例来具体说明,深入浅出,给了我们广大家长和师生较好的启发和借鉴。

现如今,心理健康是我们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这一问题,需要我们真正从生活中的细处去抓牢落实,它的落实不是靠喊空话大话。而本学期这次“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专题家长会的召开,是我校在日常德育工作过程中抓牢落实的一个具体体现。希望我们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引导他们真正成为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好少年。

前些日子,我在刷微博刷到一个短视频。

一位外国的老爸在安慰女儿。女儿红着脸、低着头、一言不发,看上去刚刚发了一顿火的样子。

面对这样的女儿,老爸都说了什么呢?有没有我们司空见惯的“这点事就生气,怎么那么小心眼啊?”“他也不是故意的。”吗?

“你不一定非得要开心,也不必强迫自己,但重要的是,你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里。”

告诉孩子,你不需要强迫自己装开心。

“对于生气这件事,你要接受它并且尊重它,你要学会放下;但如果你做不到,那就顺其自然,我们依然爱你。”

告诉孩子,即使你闹脾气,也不会影响父母家人爱你。

“生气没什么大不了,你可以生任何人的气包括你自己,只是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因为时间太久就会出问题。”

告诉孩子,你可以生气,但不要气太久。

这时候,女儿终于愿意开口说话,她说:

“我不是真的想骂你,你有时候也会这样说我,我有时不介意,有时也会生气,最重要的是把话说开,让我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我会尊重你的的底线,绝不越线。

告诉孩子,请把你的介意的事情告诉我,我绝不会在你不喜欢的事情上开玩笑。

最后,这个老爸对女儿说:

“你可以大声发泄或者拿枕头出气,你可以跺脚,只要能摆脱坏心情,你想做这些都可以。

告诉孩子,为了摆脱坏情绪去适度发泄是被允许的,只要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

这个视频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短短1分半钟,堪称一部情绪教育的教科书。

这位老爸的一番话,让我这个做妈的有些惭愧。

作为父母,我们会经常面对“发脾气”的孩子,但不是每个父母、每一次都能这样耐心地去教育孩子。

被父母轻易忽略掉了的,恰恰是孩子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课:情绪教育。

后台的一位朋友莉留言,跟我分享了她最近遇到的难题。

上周末,莉带5岁的女儿去商场买东西,事先告诉女儿买完东西就要回家,不能去游乐场玩,女儿答应得好好的,谁知买完东西路过游乐场时非吵着要去玩,好说歹说不听。

莉上去拽女儿,女儿甩开她的手站在游乐场门口就开始抹眼泪,惹得很多人侧目。莉尴尬得不行,冲女儿发火,女儿干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莉说,自己和老公都是急脾气,每次女儿闹别扭,爸妈批评几句就立刻噤声,这阵子不知道怎么了,总是一点小事就哭闹、生气、发脾气。

前几天,幼儿园老师还打电话跟她说,女儿在做游戏的时候动手推了别的小朋友。莉觉得很郁闷:一向好脾气的女儿怎么突然变成了不懂事的孩子?

和莉一样,好多爸妈有一天也许会突然发现:

“孩子的脾气好像一下就变坏了。”

其实,孩子的脾气不是“一下子”变坏的,坏情绪的小爆发,要么是长期压抑,要么是引导不当,等你看到的时候,不过是从量变到了质变。

下面的这个场景,当爸妈的就算没做过,也都见过。

“XX不能吃,吃了牙疼,还会咳嗽生病。”

“我说不能吃就不能吃!”(开始的是权力之争)

孩子开始哭,闹,站在原地不走。

“你想哭就在这哭吧,我不管你了!”(赤裸裸威胁)

当爸妈的甩袖而去,孩子一边嚎哭一边追上来。更严厉的爸妈,会直接怼上一句:“哭什么哭,马上给我憋回去,听见没有!”

眼泪要憋回去,生气要忍着……这是很多爸妈“解决”孩子情绪的一贯做法。

这样做,没有顾及孩子的情绪、没有理会孩子的感受,更没有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是无效的,也是可怕的。

同学宁,就是个从小懂得“把眼泪给我憋回去”的孩子。

爸爸妈妈工作很忙,跟孩子在一起总是没什么耐心而且很严厉,有一次,宁的哥哥因为想买一个电动汽车闹脾气,爸爸当街打了哥哥,告诉他“再哭就不要你了”。

跟在一边的宁看在眼里,吓得攥紧了小手。宁的性格其实挺活泼的,可从那以后,她跟爸妈在一起总是小心翼翼的,受了委屈不敢哭,有了脾气不敢发,人变得越来越孤僻。

“这些小事对家长来说不算什么,却一直影响到她的青春期。”

跟男朋友谈恋爱她都小心翼翼地很“懂事”,心情不好、闹别扭的时候只是偷偷掉眼泪,仿佛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是一件很不堪的事。

不被允许不被接纳的是行为,明明孩子的任何情绪都是可以被允许、被接纳的啊!长大以后的过度自我牺牲与自我麻醉,都是从小时候不敢表达自我开始的。

而情绪教育缺位的极端,就是情绪失控。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经历了一次次反转,真相竟然是错过下车站点的女乘客与司机发生争执斗殴导致车辆失控。

失控的车辆背后,是失控的情绪。一个幼年在家里没有接受过家庭情绪教育的孩子,将来就可能在社会情绪管理上出现问题。

情绪教育的缺位,不止是孩童时代的憋屈和压抑,影响的可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我们该怎样做好对孩子的情绪教育?

想起蔡康永说的一段话:

这段话适合给大人,同样适合给孩子。

做好孩子的情绪教育,其实那个外国老爸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就是:接受、认清、疏导、放下。

第一,尊重孩子的坏脾气

发脾气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同理心”,就像那个爸爸说的“有时候我也会生气,不开心”。

要教会孩子识别情绪,让孩子知道,伤心、生气、发怒都是正常的情绪表达,每个人都有想发脾气的时候,永远不要灌输给孩子“你哭了我就不喜欢了”、“你发脾气我就不要你”等等观点。

第二,比疏导情绪更重要的,是找到原因

孩子发脾气或是哭闹的时候,大人往往很烦。这个时候不妨双方都稍微“冷处理”一下,待平复情绪后,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请记住,没有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孩子的坏脾气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你,有责任用耐心去找到那个原因。

第三,教会孩子控制情绪的办法

要允许孩子用孩子的方式去表达情绪,更要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控制情绪。

哪怕是小小的破坏、发泄、不讲理,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排解方式,而父母,要做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引导者、用心的参与者。

第四,请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有人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

情绪如果有问题,再好的内容都是无意义的。当我们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好,又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呢。

情绪教育或许没有文化课那么“务实”,更没有特长班那么“有用”。但一个孩子学业不够优秀,可以努力读书来改善,文化课不达标,可以去上补习班,可他如果错失了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课,可能终其一生难以弥补。

在情绪教育这堂课上,或许我们都做得不够完美,但认识到这个问题,从下一分钟开始就可以做出改变。

带孩子去打球,一个看起来上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迟到了。带他来训练的爸爸,从开始就用语言暴力:

“你看看,连比你小这么多的小朋友都不迟到,你这么大人了还迟到真好意思。”

“还不赶紧的,愣着干吗?还不赶紧脱衣服!”

“瞧你这脱衣服也能脱出来花吗?再慢点,再慢点。最好等你脱完了人家都打完了。”

全程孩子没说一句话,我扫过他的脸时,看到的是一脸麻木。

或许他已经习惯爸爸的喝斥了吧?想到这就是他的日常,特别心疼。这些家长,真的应该好好读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双11过后,最常听到的就是快递们的敲门声:快递太多太多,快递柜放不下了。

周六接孩子放学,路过一个快递点,看到了壮观的的快递分检场面。

已经九点多了,快递小哥还在辛苦分拣。喆走过去看他们,一个小伙子说:

“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啊,不然只能像我们这样送快递。”

小伙子也就20岁左右,他的妈妈听到这话,会比我心疼好多倍吧?

正当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说了句:

“叔叔您辛苦了,这么晚还干活。”

他这一句话,比得一冷饮100分还令我高兴。希望他永远这样,对任何人、任何职业都心存尊重。

作者:闫涵,专注儿童心理,做最懂孩子、最尊重孩子的妈妈;蒙台梭利育儿践行者,用亲历经验让您的育儿少走弯道。公众号:闫涵妈妈,ID:yanhanmama2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