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势后面应该用&quot 转译回来;的&quot 转译回来;还是用&quot 转译回来;地&quot 转译回来;?

这个时代不论是&吃肉&还是&喝汤&,都得趁早 - 黄生看金融 - 微信公众号文章
&这个时代不论是&吃肉&还是&喝汤&,都得趁早
这个时代不论是&吃肉&还是&喝汤&,都得趁早
日12时00分来源:
此文为特约发布广告,非黄生观点,不参与任何投资建议,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
导语:99.9%的中国人在创业或者找项目上都不知道捷径在哪里······
马云说:很多人在面对机遇时往往会经历“看不懂、看不清、看不起、来不及”的四个阶段。好的项目别人不做你不敢去做,别人做了你说市场上有人在做了不好做了,一直在寻找,但一直不去行动,依旧是一场空!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趋势型项目——支付宝口碑!
它可能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只要你付出,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收获!
O2O概念火热。线下的餐馆、水果店、理发店,都在探索与互联网结合的新模式。但成功者寥寥。大多数线下商家,目前只能依靠优惠打折、在线上卖团购券来做O2O,吸引用户。不停的打折,也让商家不堪重负
“传统团购模式靠打折为商家拉用户,这不是给商家输血,而是向商家吸血,养大的只是团购平台本身。”口碑公司CEO范驰表示,口碑开放平台,期望引入更多的生态角色与合作伙伴,共同更好地服务线下商家,让线下商业能够从容回归到初心,比如餐饮商家可以专注于美食,做出好味道,而不用再分心于所谓的互联网运营。
口碑给商家提供真正的价值平台对于市场高度分散、规模大小不一的线下商户而言,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升级自己的商业模式,更高效的做生意,仍面临很大的挑战。而且,运营难、营销难、管理难仍然困扰着广大的线下商家。运营互联网,也更非线下实体商家所长。
“补贴与打折,只是团购平台的意愿,不是商家真正的核心诉求。”范驰说,如果规模依靠补贴才有用户,绝不是健康的O2O模式。真正的O2O平台,要给商家提供价值,用平台与生态的方式,帮助到线下商家。
以团购为代表的B2C模式,通过补贴、折扣的方法,只能给商家带来以优惠为基础的流量,而不能产生持续的价值。口碑要做平台模式,为线下商家提供基于生态的、全链路的闭环服务,以开放的心态,引入各类服务商、开发者,共同为商家和用户提供最全面的解决方案。
支付宝官方商业应用视频:
口碑开放九大类接口支付即会员,口碑要做商家与消费者的直连平台。
据口碑开放平台负责人黄丹枫介绍,口碑平台()将对外开放支付、营销、信用及社交关系链等九大类技术接口(API),以及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两大集团的平台和技术资源,涵盖流量、会员营销、支付和大数据四大能力。
平台流量方面,口碑坐拥手机淘宝、支付宝两大超级App的一级入口,其中,支付宝的活跃用户数超过4亿。此外,高德、微博、UC等平台也为口碑提供多场景的分销支持。如用户在高德地图或UC浏览器中,可以预定口碑外卖等上门O2O服务,因此入驻口碑平台的商家则可以从各大分销平台中获得相应的流量支持。
支付产品方面,根据线下商户的不同形态,口碑推出了定制化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根据餐厅类型和规模的差异,商户可以选用扫码枪收银、商户App收银或门店码收银等不同方案。相比现金及刷卡,支付宝手机付款因为便捷时尚备受欢迎。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团购平台,商家的账期一般在7天以上,而在口碑平台,商家的结算账期为T+1模式,即隔天到账,堪称最快收单账期。
会员营销方面,口碑提出“支付即会员”,帮助线下商家从支付宝与口碑的庞大用户体系中沉淀自己的会员,进行精准的二次营销。简单来说,消费者在商家领券、支付后,商家可以引导消费者关注自己的服务窗,将消费者沉淀为属于商家自己的会员,再通过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智能化营销服务。“这将彻底打破传统的以团购打折为主的单维度营销方式,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创造更强的商业模式。”黄丹枫表示,这将为整个线下商业带来新的模式。
大数据运营方面,口碑将引入第三方服务商与开发者江苏中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为平台商户量身定制运营与分析工具,帮助线下商家彻底解决数据沉淀、会员管理、绩效考核等核心难题。
同时,为了推进口碑生态的发展,口碑平台还会成立生态孵化基金,主要用于对线下商户的研发支持、运营激励与融资孵化,首期的投入为10亿元。这也意味着,口碑除了为商户提供交易平台外,还将从资金层面为优秀商户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在产品研发、运营管理上更好地进行突破。
市场才刚刚启幕目前,包括肯德基、麦当劳、外婆家、全聚德等在内一大批餐饮品牌都已入驻口碑平台,平台餐饮门店数量超过40万家,覆盖全国范围。餐饮类目的单日成交量已经超过300万单。口碑外卖也计划在未来一年内新开拓全国200个城市。
除了餐饮行业之外,口碑平台还会以开放类目的方式增加美业、休闲娱乐、按摩等不同业态,引入大量的服务商、开发者一起,共同服务不同业态的长尾商家。
“线下消费与互联网的融合才刚刚开始。以餐饮行业为例,线下市场的规模超过3万亿,现在所有O2O平台的餐饮交易额才1500亿,大概只有5%。”
线下消费的市场空间足够大,而口碑的理念就是要与广大线下商家一起创造消费需求,做大O2O市场蛋糕。
支付宝口碑开放给创业者带来的机遇移动互联网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2015年京东6.18全天移动端下单量占比四分之一,而这一数据对比2014年京东6.18当天翻了一倍!
2015年“双十一”当天交易总额达到912.17亿,其中无线交易总额达626.42亿,占比68.67亿!
也就是说,淘宝每卖出十件商品,就有6件是通过移动手机端购买!
试想如此庞大的支付市场,万亿级成交额,如果你能从中提成0.3%,会是什么结果?
【支付宝口碑开放项目说明会】
——中软e生活系列产品高峰论坛
地址:中国-杭州站
时间:日(周日)
会议地址报名审核通过后另行告之
我们将面向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50个地区(州、盟)和655个市级区域展开战略布局
项目盈利点有哪些?
①支付宝支付平台收益
享受所签约商户支付流水0.3%分润
(即:代理商签约商户200家,每家商户年流水按500万计算。则该代理收益:200家*500万*0.3%=300万元/年)
②支付宝O2O平台收益以及口碑入驻收益
商户入驻口碑消费分佣比例(1—100%)提成
(即:按200家商户,一个月3000元计算,万/月)
其它盈利点现场揭秘...
【特别提醒】:参会名额转瞬即满,抓紧时间立即行动!
口碑第三方开发者介绍 江苏中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软)是中国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优秀领跑者,支付宝首批授权服务商,于2013年被江苏武进经济开发区西太湖电商产业园作为优秀的电商运营企业招商入驻,并在北京、上海、杭州、山东、南京、苏州、无锡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我们的目标是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专业的互联网营销解决方案。
到目前为止,中软凭着多年的市场积累,已经建立起上百人的移动电商营销团队。我们的团队充分运用全国资源,和自身领先的技术实力帮助客户应对不断快速变化的商业挑战,挖掘各行业营销数据信息,并在移动电商平台上进行分析和改进,积极倡导以“为客户提供先进、稳定、高效、安全的移动互联网电商营销解决方案”为理念,带动互联网电商产业的发展。
同时,公司拥有的雄厚的研发力量,已研发出微商圈平台、微招呼、微打印、微路由、微验证、软银POS机、手游等集管理、营销、娱乐一体化的优秀软硬产品,并且已经成功应用到了政府、企业、零售商等众多客户,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行业营销技术解决方案。
一个人干不过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干不过一个趋势!把握好一个趋势,就犹如站在一个风口,趋势会推动着你获得成功!
备注:因各地名额有限,参会前请联系渠道经理确认!
发送短信“姓名+手机+意向合作区域”到 180
郑经理 申请参会名额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等等到底是&etc& 还是&ect& ?
你是不是有时候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et cetera”(意为“等等”)?一般简写为“etc. ”。 很多同学在拼写、加标点、甚至发音上都会搞错。 “et cetera”作为一个缩略词,学校老师一般不会讲仔细讲它的正确用法。尽管如此,了解 “et cetera”的正确使用还是很必要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1、 "et cetera"一般是指“等等”,或“同一类别的所有事物”
"et cetera",同"and so forth","and so on",or "and otherthings" 差不多意思,同时也可以表示未列全的一类事物。这里强调, "etcetera"表示的是同类事物。例如:
你可以讲:"We could use cupcakes, cookies, etc." 或者 "We could use cupcakes, cookies, and so on." 表示他们可以使用任何甜点;
但不可以讲:"Bring hamburger buns, paper plates, cupcakes, etc." 因为句中列出来的并不是同一种类的东西,读者不会知道你所指的到底是哪一类。
2、不要将“etc”用于 "such as" 或 "forexample" 引导的介绍性短语中
"Bring items such as cake, chocolates,ice cream, etc. to the party." 这样的句子是不对的。因为 "such as"本身就意味着讲话者没有列举全。
可表达成:"Bring items such as cake, chocolates, and ice cream to theparty" 或 "Bring cake, chocolates, ice cream,etc. to the party."
3、一个句子中不能多次使用 "etc."
尽管"etc."很管用,但一个句子中是不能同时用多个 "etc."。像这种:"I have to do the dishes, wash the car, clean my room, etc.,etc., etc., before the party" 是不对的。
4、"and" 后面不能接 "etc."
"etcetera"中的"et"就是“和”的意思,如果前面再加“and”就显得重复累赘了。正如 "and etc." 就表示 "and and the rest."。
5、当你想要明确表示某些事物时,不能用"etc."
如果你只需要cookies, cake, and donuts for the party, 那就不要说 "cookies, cake, donuts, etc." ,这会让听者以为还可以带其它甜点。
6、"etc." 不能代指人
"etc." 只能代指物体,"et al."可代指人。
7、正确拼写
你可以将"etc."写成 "Et Cetera", "etcaetera, et coetera or et coetera",但是更常用"etc."。会有同学将这个词拼写成 "ect" 或 "cet",千万不要拼错啦!
8、在"etc." 后正确添加标点符号
"etc"后面是有一个句点的,大家不能丢掉喔!如果在"etc."后面,还要接内容,可以在后面直接添加逗号;如果"etc."就是句子的最后一个单词,就不要再多加一个句点啦~例:
"They ate cookies, cakes, peanuts, fairyfloss, etc., and it's little wonder they ended up with stomach aches."
但有时候还会遇到加其它标点在 "etc." 后面,比如:分号、问号、惊叹号等。以下是相应的规则:
在"etc." 后面直接加问号;
在"etc." 后面字节直接加感叹号;
在"etc." 后面字节直接加分号,并在用空格隔开下一个句子;
在用作插入语时,使用括号。例:
"Studentsshould not pack liquids in their carry-on bags (water, shampoo, makeup remover,etc.)
等等到底是"etc" 还是"ect" ?【春喜外语】供稿!春喜外语,学英语告别复读模式,与真人外教一对一面对面交谈,不管帅哥还是美女都任你选择。在线英语培训,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轻松进入学习状态,老师、上课时间、地点你说了算。5年时间12000名学员的共同选择,欲了解更多详情,欢迎咨询在线客服!
此文章首发于春喜外语官网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春喜外语专业外教一对一,在线英语培训机构
春喜外语专业外教一对一,在线英语培训机构
今日搜狐热点&>&&>& > 正文
中国应对全球经济超限战之当&破&与当&立&!
作者:tjmike
发布时间:
来源:乌有之乡
字体:&&&|&&&&|&&
中国应对全球经济超限战之当"破"与当"立"!  
前言: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些关于国家命运的东西,将我所看到而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写出来。也正因为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才更觉得这样做,作为一名国家公民,我责无旁贷。   这篇文章很长,没半天时间是啃不完的。没几天、几月、甚至几年时间也难以消化……验证这篇文章的含金量,还在于我对中国未来作出的一些类似于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一书中所作的预言,这篇文章的观点与今天各种诸如"中国正在崛起"、"危机已经触底反"、"中国不高兴"等观点截然不同,而且,我也不想和郎咸平那样,只指出"破",而无力于"立"。   如果这篇文章被证明是有巨大价值的,我希望这篇文章不仅能被我的朋友们所分享,而且能通过各位网友的努力,将其转达于那些在中国各个领域担当中流砥柱的人,并使之应用到解决中国所面临空前的危机时局中去……       正文:未来1年之内,充其量不超过5年,对于中国来说,将是一段比之"万历十五年"还要关键1000倍的时光。在这段时光之内,如果中国经济仍不能做出真正有效性的、根本性的变革,或至少完成下文中所列出的13项建议中的10项以上,那么,这个好不容易发展壮大起来的经济体将面临全面的崩溃;它将重演日本于上世纪90年代始上演至今的长期衰落……,不仅如此,伴随而来的还有国家的灭亡,继而还有整个民族衰落的大灾难!   事情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现今各种表示经济复苏的数据,根本不足以说明当前危机状况,这些数据,还有上升的股市,靠稳的楼市,它更多是靠政府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宏观调控政策推动的结果,诸如信贷救市、支持二手楼市,推行家电下乡,以及暂时压缩财政开支……都只是一种"打点滴"措施,说到底,就是将危机往后推。不仅是将经济危机往后推,而且也是将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乃至中华民族的危机往后推。……然而我想说的是,时不我待了!中国已经没有把危机往后推的资本了。……   由于奉行"政治至上"的伯乐管理逻辑,以致今日垄断了中国经济之发言权的,除了一些政治人物、企业家,更多的还是那些挂上"经济学家"头衔之人。然而,现今天下大势、特别是中国之命运,并不是政治家、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所能承担的。--他们大都高估了自己了;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又是何等的自我感觉良好!   中国政企精英和经济学界的这种对自我能力之严重高估,对未来之自我感觉良好,尤其形神俱似于两个国家--前苏联和日本--的曾经时期。时值建国60周年的中国,或如建国60周年时期的前苏联,早被自己过去所创造的空前辉煌迷惑,在国家经济出现"拐点"之下,无不认为只是一种经济周期的微调而已,"明天会更好",因而接下来的一系列政策都是经济和社会调控政策……;或如1991年的日本,在1990年经济急速下滑之下,通过推行一系列罗斯福新政式的政策和措施,日本政企界和经济学界无不自信心爆棚,其主流基调认为,几个月之后,日本就能恢复良好的经济状态,继续一往无前。……    结果呢?前苏联经济从此由盛转衰,14年之后灭亡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手术刀之下,在制度和平演变后的变革("休克疗法")中,又令俄罗斯从前超级大国返回到第三世界中去;而日本则经济衰退持续了15年,年好不容易有所恢复,然后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再度遭受重创!以致其领导者日前不得不宣布,日本将长期陷入衰退期中了。……              
续上……2  
    这确是一场"阳谋+阴谋"的超限战!     在危机当前,看着众多的专家学者争相为国家的经济危机号脉、出谋划策,两会如期大敲锣鼓般进行着,不少人大代表"慷慨陈词",国家应急之策频出,后有G20高峰会议,诸如此类。……让人感觉到,国家是有作为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然而如果我们稍有些记性的话,就会发现这样的戏路已经上演好几回了,和之前几届的两会没有什么分别:雷声大,雨点小。事实上,那些雷声也吼不到实处。而国际间的所谓高峰会议,充其量不过是既得利益阶层利益以退为进的一个把戏而已。   对于危机的解释,国内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其实都是人云亦云、事后诸葛的行货。一如他们的学术做派,几乎全是抄袭。当中能够做到:在事前即提出呼吁,呼吁中能切中部分问题要脉,且提出的建议对国家有所助益的,大抵就只有郎咸平、时寒冰、张宏良、宋鸿兵、张庭宾等寥寥可数的几个人。然而,这些人所提出的建议往往都只是就经济手段而言,跳不出其作为经济学者的视野局限;而且即便是完全按照这些人的建议来采取应变手段(其实也很难,当中还掺杂着不少谬论),那么,充其量也只能救中国于一时,而无力救一世。   他们当中的最具忧患者,莫过于郎咸平。如我们所见,他确实在尽一位经济学家的责任--这与他的"屁股"的独立性很有关系,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声嘶力竭地向国人呼吁,并指出那些当权的专家学者的自我感觉良好。……然而, 郎咸平 教授的文章和演讲,有时也会令人感到很无助--他总是清晰地告诉你,"我们是怎么'死'的,没有人能不这样'死'。……"(譬如,请见郎咸平著《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2008年12月版),《郎咸平:未来和下一代很惨,不想讲了》(演讲于日,中国经济网)……)让你理智得难受。但我认为,郎咸平最具智慧的地方,就是他很清楚地知道,在美国,比他聪明、甚至聪明一百倍的经济学家和金融专才,大有人在。正因为如此,比起国内那些自以为"第一聪明"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郎咸平才是较具智慧和聪明的。     因而,当郎咸平所指出的--面前我们正面临一场空前的"金融超限战"(见郎咸平著:《金融超限战》(2009年3月版),而且中国几无胜率的分析,这理应引起我们的第一重视!   事实上,我们正在陷入一场"阳谋+阴谋"的经济超限战之中,所有能够被想得到的招数和金融战争途径,都会被加在这一场较量之中。……"超限战"的概念,最初还是两位中国军事学者(乔良、王湘穗,1999)对全球战争形态演变所作出的归纳和创新。超限战,即"超越一切界线和限度的战争"。   如果说,乔良、王湘穗还是理论的概括者,而美国和那些国家金融炒家们,则早已是理论的高度实践者。在20世纪下半叶,伊朗、沙特阿拉伯、厄瓜多尔、巴拿马、哥伦比亚、伊拉克、以及几乎所有有石油资源的国家,都成了他们瓜分和掠夺的对象。那些所谓为拉近世界贫富差距而创建的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实际上都成为了他们的帮凶,有时甚至是发动超限战的先锋队。90年代初,美国利用超限战手段在成功打垮两个主要竞争对手--前苏联和日本之后,至2008年之时,正如《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所指出,美国已经将超限战的第一目标锁定于中国。   然而,在我看来,为了这一战,美国至少已经筹备半个世纪了,他们设计了暗藏"密匙"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理论、金融秩序,以及所谓的产业配置模型,让包括中国在内的那些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学者都在学习并致用所谓先进的西方理论之时,完成"洗脑",并将自己国家的发展日渐陷入作茧自缚之中。之后,美国只要捕捉一个时机,就会对中国经济、乃至政治体系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狙击,以致让这个国家在他们的一片掠夺之后,基本失去重振的能力。……如果不是2008年美国自己后院起火,恐怕2008年的中国将彻底的焦头烂额了,也不会有现今的、短暂的喘息机会。……     最初,我认为,美国和西方对中国的抵触和阻挠,是因为,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让一个与他们不同社会制度,而且是以"异教徒"所组成的国家发展至和他们平起平坐的地位,更谈不上让这样一个国家凌驾于他们的地位之上。   使我加深一层认识的,是两个美国人--约翰•珀金斯和迈克尔•赫德森。前者是一位曾以首席经济学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名义,掠夺数以亿万计的美元的"经济杀手",在其自我良知发现之后,发表了《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2006)揭发他所经历的一切。而后者,是《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2008)的作者,也是美国金融帝国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这两个人用他们的实实在在的经历和参与过程告诉我们,美国--这个原本有能力改变世界的国家,事实上,却是"天定命运观"(Manifest Destiny)的奉行者,他们有着自高于其他民族和人类的天命认定。美国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可以从"门罗主义"(The Monroe Doctrine)中看到,最早由詹姆斯•门罗总统于1823年阐明的宣言,使得"天定命运论"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发挥到极致,它宣称美国拥有对整个半球的特权,包括侵略任何一个将美国政策拒之门外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国家。至20世纪后半叶,特迪•罗斯福(Teddy Roosevelt)引用"门罗主义"来证明美国无论是干预多米尼加共和国、委内瑞拉,还是唆使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取得"独立"是天经地义的。此后的几位美国总统包括最著名的有塔夫脱总统(Taft)、威尔逊(Wilson)和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总统,在20世纪下半叶为"门罗主义"在全球各国的扩张(包括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扩张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论"。……(《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P58)美国的这种做派还可以从那位前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的证词中窥见:"让欠发达国家--它们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组织起来,对西方那些人口较少但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开展经济战,没有比这更威胁到世界安全的了。"这样的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国,如果没有利益的话,它不仅不会帮助任何其他国家发展,而且会限制、狙击其他国家的发展。以其全球资源战略为例,其核心,就不是在全球帮助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而是促使它们长期停滞,甚至去工业化,这样这些国家的资源就可以被转运到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帝国》,P5)    如今,美国在后院起火的同时,正在变本加厉地向世界--主要是中国--转嫁危机,这是它的一贯之道。它绝不会因为来了一个正直的黑人总统奥巴马而改变。其目的岂止是崩溃中国经济而已,实质上,颠覆中国政府、摧毁中华文明的行动也早已经铺开了战线……只是,我们还一直以为眼前仅仅是一场金融和经济领域的战争,对其它却几乎不曾察觉。   如果没有多大意外,中国危机会按照以下危机连锁下来:   中国的危机,真的就只是这一、两年之内就能搞定的事情吗?绝对不是!中国本来就有不少远虑,只是当所有人都着眼于当前的危机,他们往往都忘记了、甚或根本不知道,当前的这些危机和5年、10年、20年之后将陆续爆发的危机之间的连锁反应。……   我真希望我所看到的这些连锁反应是错的,但它们又着实愈益逼真地呈现于我的眼前:如果没有多大意外,中国的危机会按照以下路线连锁反应下去:     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危机--&制造业全面崩盘(伴随至少是局部性的中国式次贷危机爆发)--&国家竞争优势全面丧失--&未富先老危机全面爆发--&政府垮台、民族性的政治迷失--&民族衰落……       [未完待续……]         &
续上……3  
       以下稍作解释:      • 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危机     所谓人民币汇率危机,是指人民币汇率在未来1~4年之内,有可能将升值50%、甚至100%以上。在当前所有的金融危机中,这一危机的杀伤力最大。   如所周知,中国很想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帮助国内以出口为生的制造业困境,而事实上,面对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大概世界各国都有将自己国家货币贬值的意愿,事实上许多国家已经付诸了行动--推行货币竞争性贬值。但就主导权而言,汇率的主动权永远都在美国手中。而不是中国。何况这种做法美国也正在做--为了恢复元气,让美元贬值作为转嫁危机、风险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主导者,美国将做得更狠。事实上,这也是当年罗斯福新政时期的一个杀手锏,也是一个权势政府在为势所迫之下的一种合情合理的风险转嫁行为。   尽管中国明智地始终没有放开自由兑换的外汇市场,而且正不遗余力地推行拓展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之影响力政策,但这些都不足以消除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危机。从现况分析,美国去年已开始展开全球布局,为其美元大幅贬值做准备。譬如,我们可以从去年10月31日,新华网发布的一条新闻《货币互换协议影响 韩元对美元急升12%》中看出端倪;而几个月来的石油价格上升,同样可以视之为美元一面贬值,一面却致力于胁迫全球对美元的依赖度加剧……美国正采取分而治之、逐个击破的手段来胁迫各国货币汇率夹击中国的方式,通过兑换其它国家货币的贬值而令人民币升值。因此,尽管中国有着强大的外汇储备,而且中国正积极拓展人民币与周边国家、乃至其他金砖三国之间的直接货币交易等,但对于美元贬值,中国是无可奈何的。因为美元除了石油之外,还有众多的原材料的定价权,以及受其洗脑或支配的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组织的配套运作,还有像英镑这样的美元"盟友"的助力,在一系列升降的资源价格和汇率游戏中,故意制造美元失控的各种假象,而事实上,只要愿意,不管你金砖四国如何倡导国际货币多元化,它仍有足够的能力通过上述杠杆工具的多元运作,使其汇率停在任何一个它认为最有利的位置上。……正如事实所见,中国现今除了美元汇率控制着基本没有升值之外,对于其它货币,诸如欧元、日元、韩元等,早已升幅不少。   再者,到目前为止,中国对外汇储备和国内货币需求还有一定的混淆,而且对债权国角色的自我感觉良好。却未曾深刻反思赫德森所言:"讽刺性的是,越贫困、越不幸的国家反而越有可能是一个债权国。……"(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P362。)   别忘了,当年日本的外汇储备也是居于世界第一位的(也同样是美国的第一债权国),但为了遏制日元升值,刺激经济复苏,日本央行甚至采取日元负利率的特殊政策,却也无济于事。事实上,和当年日本一样,中国现今的外汇储备也在美国的算计之中--设计将别国的外汇储备重新流入自家中,以保持别国对美元的附属性,是美国金融帝国战略的核心之一。美国在今年2月中旬对人民币的加强施压,以及超量向海外(特别是中国)发行美国债券,甚至以菲律宾与中国的边界冲突、中美船冲突等"偶然"事件,来胁迫中国在购买了美国债券7000亿之余,再诱迫中国购买其2万亿美元债券。……仅从这些表象,美国何止暴露其货币大幅贬值的意图?!不同的是,美国能在全球借债中制造美元升值的暂时现象来掩盖它的意图。譬如从去年7月到3月,美元一直在上涨中,而美国今年的借债目标据报道是8.8万亿美元(另一说是2.4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其所突显的是,美国意欲集全球之活钱以自救,同时也令其他国家陷于资金紧张之中--这无异于抽取所有人的血液来为自己一人续命。为了达到这一空前巨大的借债目标,美国不惜刻意营造美元升值的表象(有时候,还需要总统出来演演戏);一旦其借钱任务完成,作为挽救其制造业及其它相关产业的第一手段--美元贬值,就成了"不得不为之"的事情。到时候,我们将发现,政治家的承诺是何等的经不起敲打。……事实上,美国苦心经营的全球美元本位,使得美国可以将美元汇率调教至它任意所指的任何一个数字之上。……而对此,我们对自己的那位--"中气不足"的央行行长周小川又能有怎样的期待呢?   毫无疑问,无论是美国银行界,还是国际金融炒家,都将参与到这一汇率波动中牟取暴利。国际金融炒家没有国籍,他们不会买任何国家或主义的帐,但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懂得见风驶舵,落井下石。何况他们对美国的意图早已心领神会!这些年来,我对国际金融炒家的惯性做派归纳为两种:其一,对于那些实力有限、处于发展阶段的、或明显经济体不健全的国家,他们多采取令其货币大幅贬值的狙击手段;其二,对于像日本这样的竞争力强大的国家,则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令其货币大幅升值的狙击手段。   中国现今居于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显然被定位于"强大"--至少是貌似"强大"。因而,受到货币升值的狙击是意料中事。这场战争一旦开局,中国花了不少代价所换得的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或小幅贬值,一瞬间就会被美元的大幅度贬值所吞噬。   如果把那位国际金融炒家的代言人--罗杰斯在年初的"美元将在未来几年内贬值90%"的放话,加以一同分析。就应觉察到,目前,巨大的国际金融资本、全球的热钱正通过各种途径(不计国外,单就国内而言,已发现的,诸如:伪装贸易逆差、QFII、通过"地下钱庄"、国外亲友的赠款或遗产、PE和风险投资等)进入中国,以规避美元贬值风险而加速人民币升值的布局也在铺垫之中。这一次的规模,将比2007年、2008年更大。……      • 制造业全面崩盘   & & 我不明白,为什么国内一些经济学者,如刘纪鹏会天真地以为,"中国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中";或如林毅夫在最近(09年6月18日)才发出"全球金融危机正转为实体经济危机"的判断,……因为众多迹象早已显示,全球金融危机在去年底爆发的瞬间,中国的制造业实体就已经陷于崩溃边缘;而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第一反映就是实体经济危机,而遗憾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早被称为"全球经济危机"之时,国内却仍有那么多的经济学家把危机界定在"金融危机"的范畴。他们无视国内大面积的制造业危机、和失业率的快速攀升……   在我看来,如果上述的这一人民币汇率危机果真到来,还将意味着,中国原始累积多年的国家竞争优势,将会全面消失殆尽。   当人民币汇率升值约10%,对那些利润不足10%的制造业已然形成致命性的打击--这种打击显然已经奏效了;而此后几年,如果人民币升值50%,甚或100%以上,那么,遭殃的就不再是那些低层次制造业,而是包括中国制造业中最值得自豪、最具知识和技术含量的高层次制造业了。即便是利润高达50%以上的知识型企业,对于汇率一旦超过50%,甚或100%以上的变化,也必然遭受沉重的打击。   回看年的日本,日元在短短3年之内升值150%的结果,使得日本众多的即便是拥有不少创新知识产权的企业也纷纷垮台,何况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一直以来都"单纯在劳动成本上面下工夫"的中国制造业?!当日本因应日元升值而衍生多元经济危机之时,美国并没有给予这个战略盟国喘息的机会,即便日本经济陷入衰退之下,日元仍然继续升值--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日元继续升值89%,……很多对人民币升值倍感自豪的国人和经济学者,显然不曾认识到,日元的这种大幅升值,并不能使得日元取代美元的地位,反而使日本陷入长达15年时间的衰退期中。前车之鉴,何其之近!……   在我看来,国内一些已挤入世界一流的企业,将会和日本的部分优秀企业一样,能因适时而变、保持并壮大他们的发展优势,但它们只能占中国企业的一小部分而已。整体而言,即便中国号召所有制造业,都导入郎咸平的"产业链高效整合"(企业完成"6+1"的转型)的建议,我想,能够保证50%左右的企业生存下来就已经是万幸了!这意味着什么?!中国制造业涉及中国90%的就业人口,当其被汇率危机所击垮,以"万幸"来估算,这意味着将增加一亿多的失业人口,牵连近半数的中国家庭陷入经济危机。……(对不起!我只是把郎咸平不敢设想的这个后果说出来而已。)   还需补充的是,那些认为"中国倒下美国就没戏"的人(譬如,《反热钱战争》的作者张庭宾),实在不晓得这种低层次制造业的可复制性究竟有多大,以致足以在那些"后起之秀"--如印度、孟加拉、越南等国家中找到取而代之者。   一个没有多少核心技术的"世界工厂",要转移有多难?以中国汽车业为例,近几年来,尽管宣称拥有自主品牌的国产汽车越来越多,但事实上,这些所谓自主品牌,往往都是建立在其核心技术采购外国技术的基础上的。如自主开发的EMS(发动机管理系统),看上去很美,但关键的芯片都是采购外国品牌的。看看美国底特律汽车三巨头破产也不出卖核心技术,就知道核心技术有多重要。   像美、欧、日这些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家,犹如古埃及的法老王,驱使千万奴隶为他们建造追求永生的金字塔,尽管奴隶们可因此得以维持生计,奴隶们也许可以骄傲地对另一些没有建造过金字塔的奴隶说,他们建造了伟大的金字塔。但实质上,金字塔的设计图在法老王和他的设计师手中,而这些奴隶绝不会因为"按图索骥"建造了金字塔而变得强大起来,为了生存,他们还必须按照法老王设定的规则走下去,他们始终只能是奴隶。……   今日中国的制造业,还未曾超出"按图索骥"的水平,却已经以"世界工厂"自诩了。事实上,美、欧、日只是把那些低层次的工作机会给了中国,却把核心技术和资源牢牢掌握手中。华盛顿不是用皮鞭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陷入它所设定的规则里,而是编出了诸如休克疗法、GDP发展学说、货币主义经济学、供求经济学等理论,让世界各国人民心甘情愿地为它建造"金字塔",却还把"金字塔"当成了自己的创造物。……而美国,这个现代法老王岂会容忍奴隶的崛起!到了必要时候,美国完全可以将"世界工厂"转移至印度、孟加拉、越南等国家,犹如更换一批奴隶而已。……   何况这些国家的货币都在竞争性货币贬值之中,即便它们的货币同样会随着美元的贬值而相应升值,但比起一贯追求货币稳定的中国而言,它们的货币和比较优势更具有全球竞争优势。至于它们会不会在趁势崛起之后的不久,也成为美国和西方金融炒家狙击的目标,完全有可能,但届时,已经落后的中国也再无多少卷土重来的机会了。因为,在国家竞争优势丧失的过程中,中国的另一个根本性的国家竞争优势--人口红利,将疾速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未富先老危机的全面爆发。……     • 中国房地产崩盘•伴随至少是局部性的中国式次贷危机爆发    & & 中国房地产--这条实际上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群体和银行体系组成的利益链条,被时寒冰称之为"房地产绑架了一个民族"(2006),而中国学者曹建海则称之为:"中国必将被房地产带入不归之路"(2009),郎咸平则提出中国房地产可能导致另一个不堪设想的危机--"中国次贷危机"(2009)。……而我要说的是, 2009年将是中国房地产的"最后的晚餐",中国式次贷危机不是可能爆发、而是必将爆发(至少也是局部性爆发)。   通常,一个发展健全的国家,其GDP中钢筋水泥(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只占10%~20%,而中国的钢筋水泥的比重是55%。这几乎是超出了国际标准的3~5倍以上。从全国的平均水平看,其中,房地产投资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25%左右,在有些城市超过50%。在这种持续多年不正常的比重下,当楼市2008年下跌,中央、部委及地方出台上百项的政策和文件来救市,为什么?   如果以"利益论"说,这是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和税收收入,关系到地方官员的政治前途,关系到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链,因而政府托市,解救房地产发展商,也等于解救他们的行政收入,和他们的政途,……仅仅认识到这些是不足够的;更深层的意涵是:在过去的20多年来,中国政府、连同中国学术界,除了钢筋水泥学说之外,几乎没有产出任何能迅速提升GDP的技术和想象力。而这种以急功近利模式创造GDP的欲望,其实还源于一个更致命的诱因--中国政府和学术权威们上了GDP概念的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应对危机之道,其实只有"一板斧"。每有危机袭来,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加大钢筋水泥的投入来解决。……因为中国迷信GDP,却又发明不出多少高科技来拉动GDP,因而每遭危险,也就只好坚决支持房地产救市了……。结果呢?这样增长的、稳住的GDP,骗了全世界(当然骗不了GDP理论的制造者),也骗了自己。连"三板斧"也没有,又怎能不在国际金融炒家的预料之中呢?……   历史上,从来不曾有一个国家是依靠钢筋水泥而获得成功的,将来也不可能有。这与马克思的《资本论》不搭调,也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嗤之以鼻的。(后者在《国富论》一书中指出:住宅不会为居住者带来任何收入。房主虽然可以通过将房产出租挣钱,"但并不会因此带来整个人类收入的一点点增加。"事实上,这种过度投机的现象与自由市场的关系不大,倒是与高额利润密切相关。斯密说:"当交易赢利高于通常情况时。过度交易便会成为一个普遍犯的错误。"他说,那些利润率"最高的国家将毁灭得最快"。(P•J•欧鲁尔克,2009))   前车之鉴,如果说,墨西哥、泰国、香港等皆不足道,那么,科技含量堪称高端的日本、美国,玩起房地产上来往往"伤亡"更惨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戒!而与当前中国经济危机最为相似的,或者说,被耍弄得有如"如法炮制"的,当数日本。   2008年的中国经济危机形成过程,和1990年的日本极为相似,尽管从表观数据来看,中国的经济泡沫比不上1990年的日本严重,但综合而言,中国的危机累积程度可能更深。日本的经济泡沫一般认为,始于70年代;而追溯中国危机的源头,至少可以推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一方面,邓小平的讲话促成了中国经济的再度腾飞,但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也是在这个时候学会了如何利用钢筋水泥来拉动GDP的,如是危机累积了26年,时间累积上比日本还长。日本房地产在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开始过热,然后用5年时间将房价推至顶点;而中国房地产在央行于2003年推出《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史称"18号文件"),此后中国房价开始了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两相比较,中国和日本的房地产过热的时间累积也几乎相同。(不同的是,日本有着被美国所胁迫的成分,而中国则更多是作茧自缚。)   岂止如此,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中国房地产商赖以为房价不断的上升的三大理由(一,中国人口不断增长;二,可用的土地越来越少;三,城市化加速进程使人们对楼房的需求越来越大;改革开放的成功也会使得需求量更大。)也曾是日本房地产商的论据。日本的人口密度更是中国人口密度的两倍多。可是后来呢?随着日本经济危机的爆发,日本地价自1990年的高峰到2004年,下降了90%。……   而日本应对危机之策,也是中国的前鉴。前两次复苏,日本政府均效仿罗斯福新政,以大量举债在国内投入修桥筑路粉饰庙宇等活动,却只有社会效益而无经济效益,亦无以为继,一旦收手,经济复苏亦是昙花一现。而今日中国同样是模仿罗斯福新政的四万亿政府投入,而且是一再重复的老套路,这除了能为中国带来昙花一现的经济复苏之外,又怎能有更多指望?再者,由于中国的官本位制度,此举还必然会导致公职人员的再度膨胀,以及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此外,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在大国的房地产历史上,美国在1950年出现过6.98%的最高比例,然后一路小幅波动,直到1991年从3.42%开始,一路上扬至2005年的6.2%,随后发生了次贷危机。而日本在70年代中期由最高的8%左右一直降低,到1985年,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在1989年到1991年的最高点期间约5.5%,这时候日本的房地产崩盘了,……而中国从有据可查的记录来看,从1997年的4.02%开始一路上涨,到2007年时这个比例到了10.13%--这可是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没出现过的高度。(资料来源:《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另: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7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7%。严重质疑这个数字之水分,因而,倾向于前者和郎咸平等人的分析数据来源。)   比较而言,中国的房价2008年才展开跌势,跌幅大致在3~4成左右。但房价和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例仍大约维持在12倍左右,远高于国际上的3~5倍的合理比例。郎咸平2008年底曾经说,"中国房价跌破成本价都不是底"。曹建海则判定,"(中国房价)下降的趋势不会因为政府救市而有所改变,……房价至少还有40%到50%的降价空间,谷底可能在两年之后。"我觉得,这两位学者的分析是比较靠谱的。   然而,如果我们选择相信另一些经济学家的分析,风险就高得多了!譬如今年3、4月份,龚方雄、汪涛等经济学家,纷纷表达"中国楼市正在造好"的言论。龚方雄更摆出一副理据十足的姿态在论坛中说:"中国经济能否复苏,房地产是重中之重。"然而,如果你留意一下,这些发言者的"屁股"所在地--龚方雄的身份是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则是瑞银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你就不能不质疑,他们究竟是在替谁说话。这些人的名号,就和那位曾经参与颠覆了多个国家经济的经济杀手约翰•珀金斯的头衔"首席经济学家"一模一样,就连其言论风格也如出一辙。这些国际金融集团的代言人,如果他们不是被"屁(校)股决定大脑"、被洗脑或被利用,就一定是蓄意重新制造楼市泡沫,以便推行其"剪羊毛"计划。……对于这种为海外金融资本服务、为既得利益集团代言、而自身实无独立性可言的"首席经济学家"的说话,我们还是聆听比较独立的经济学家郎咸平的告诫:"(诸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高盛这些国际金融资本说的话千万别信!"如果相信了这一类鬼话,中国就彻底完蛋了。……   当然,要警惕的,还有像王石、任志强、潘石屹这样的地产商,无论他们的话多么"料事如神"、多么"中肯",其实都离不开他们的屁股坐向的。对于这些人,我们不妨聆听前英特尔公司总裁安德鲁•葛洛夫对那些投资顾问的感悟一样:"不管他们的本意有多好,有多大才干,他们总是偏向他们所在的机构。"(安德鲁•葛洛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1997,P226。)这些既得利益者的论见,永远超不出他们所经营的地盘;但他们的论见,在国内总能引起超份量的重视--奉行"精英治国"的中国,往往会被持有这些论见者的精英素质(成功商人、人大代表等等)的光环所吸引,而无视这些精英本身作为既得利益阶层对其自身利益的维护实质。(何况至今引领中国发展和变革的,都是中国的既得利益阶层!)……   我们不能只看到房地产对相关经济的带动作用,即只看着这个10.13%可以将 GDP拉高至32%(3.15×10.13%)。更要看到,这种长期超出正常比例的GDP拉动,使得我们的经济体扭曲、脆弱得不堪一击;而且,它通过银行借贷而制造的超巨的货币发行量,不仅透支了其它行业(包括以民营企业占大多数的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资金支持,而且足以导致下一轮无法遏制的通货膨胀压力--这里还不必说全球金融危机正酝酿着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危机。如果在2009年之后,中国央行仍想尝试以宏观调控的手段来稳住房地产,那么,它就成为了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的始作俑者。这实际上也帮了那些国家金融炒家的大忙!不促成社会大乱才怪!……   对于房地产业的挽救,郎咸平原本指望"围魏救赵",也就是指望先把中国制造业救了;制造业活了,人们才有能力购买楼房。但郎咸平的这个如意算盘,大概是建基于他对自己的"产业链高效整合"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影响力的高估。   政府一再的政策托市,实际上是将发展商的危机转嫁给人民;这种所谓的宏观调控,就如昔日的股改一样,当那些非绩优国企陷入泥潭、资金不足,就通过"股改"的名义,实际上是以人民的财富来为失败的国企"吊盐水"。……这样的做法做多了,显然会使得政府越来越失去人民的信任。……   特别是最近几个月来,在政府允许"20%首付"的促销政策,一些二三线楼盘普遍以"一成"首付,甚至像深圳很多地产商那样以"零首付"、乃至"负首付"(如签合同即送装修等)以促销……政府的这种促销政策,以及地产商和银行愈益庞大失控的违规操作模式,实与美国的"次级信贷"无异,即这种政策只在房地产市场后市看好、经济形势转好的前提下才有效。政府、央行一头推出各种政策把危机往后推,另一头,又和地产界一起,都把赌注寄托在明、后年的经济好转之上。遗憾的是,这个没有"备胎"的赌注玩大了。在我看来,大戏还未上幕:全球金融危机最坏的情况还未到来,相对滞后的中国经济危机的最坏情况,更远未到来!……因而,这个赌注赢的几率微乎其微。   这就意味着,次贷危机即便有郎咸平等人在呼吁国家防范,但感觉良好的政府和投机者的行动,足以使之在中国爆发。这又是一个郎咸平所"不敢想象"的状况--我们将看到的是,房地产一旦渡过2009年的"最后的晚餐",就可能在人民币汇率危机、制造业崩盘、失业危机、内需危机、股市再度崩盘危机、新一轮金融危机、社会危机、国际金融炒家的狙击危机等危机的多重打击下,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至少5、6年,长则20余年或以上),重蹈日本楼市的覆辙。别忘记,日本地产的下跌,促使许多房地产公司破产,即便是那位曾经拥有日本1/6地产的世界首富--堤义明,财富也迅速缩水,尽管他躲过了1997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还是在2007年被逐出了富豪榜。同样可以推断,中国的大多数地产界富豪在2009年之后,将可能重演堤义明的命运。……而原本运作还算良好的中国金融业,将会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爆发,以及国内楼市的再度下滑,制造业的崩盘,及其国内金融衍生工具的资金链断裂,演变成中国次贷危机……。比起2008年所出现的断供现象,这一次的断供规模之大,足以威胁中国的银行界、乃至中国整个金融体系,伴随着的是钢铁、水泥、型材等相关行业的大量破产和失业,这些都会与上述危机形成恶性连锁效应。……   也许,不幸中的小幸是,中国的金融衍生品还不算发达,中国幸好也没有比格林斯潘更聪明的人,也没有像小布什那样愚笨的国家领导人--后者的好大喜功使得次贷危机的涉及面一再扩大。因而我还是相信,在房地产崩盘的同时,中国次贷式危机还有着一定的挽救性。……在后知后觉之后,国家会想方设法收拾这个烂摊子的,但其所造成的危害,可能足以重伤这个国家的元气!……      [未完待续]  
续上……4  
   • 未富先老危机     & & 现在我们谈一个更为可怕的危机--未富先老。这是一个已然被提及,但却未曾得到足够重视的危机。这也是一个人类自有史以来从来不曾战胜过的危机。   人口老化,是一个世界性现象。以博弈论看,既然全球如此,其所造成的人口竞争关系也不会有大变。但问题是,像一般国家,如英国、日本这样的国家大多花了40~70年以上才进入老年社会的。而中国则是通过80年代初的计划生育政策,仅用了20年时间就进入老年社会。因为计划生育政策持续,那么,再用10年,中国的老年人比例就会是一般国家的两倍;然后,也许再过5年,这个比例就会上升到3倍以上;……所以,中国的人口老化不是自然速度,而是一种指数性倍增速度。和欧美等"先富后老"的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最糟糕的是,一头是未富先老;另一头,是中国赖以发展、致富的人口红利,正随着人口老化的指数性倍增和因应当前经济危机而透支未来的政策行将结束。   在我看来,新中国建国近6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1978年以来变革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辉煌的。然而,这些成就(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各项成就)的总和,其实只保证了一种生产力的解放,那就是人口红利。--只需将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和日本战后崛起的30年比较一下,就能看清这一点。(下文将提及)   这种独特的中国发展模式之所以被视为"不可复制",并不是它有多新颖、多有创造性,而是它本身所具备的、占了部分比较优势的庞大人口基数。正如蔡昉在其主编的《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2007)一书中所承认的,"实际上,(中国)现在的人口增长已经是强弩之末……";正如几年前有学者所预测的那样,这种人口红利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将在2015年左右终结;然而,随着中国一系列的政策失误,特别是中国"以GDP为纲"定位发展所导致的负效应深化,及至这一次"百年不遇"的全球经济危机的袭击,便意味着,这种原本还可以依赖多7、8年的国家竞争优势,有可能在未来2、3年,充其量不过3、5年内终结。即便中国能安然解决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也必然无法面对人口红利终结之后的危机连锁内爆……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遥远,也许就在2010年的不久之后。   特别需要提醒国人的是,不久前,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来到中国推销美国国债、并吹捧中国经济之时,其实她对于中国的未富先老危机早已心中有数!她的丈夫,即那位创造了美国90年代经济奇迹的前美国总统克林顿,是世界上最早指出"人口红利使中国得以发展,并将在2015年终结而导致中国走向衰落"的专家之一,他甚至预言,对于中国的没落,"没有相对人口政策的印度将取而代之"。我认为,希拉里应该是很清楚中国未来之经济危机的,她知道中国实际上比之欧洲、美国本身更需要资金自救,但她还是强硬推销她的美国国债,诱骗中国透支更多的未来钱。……   而大多数的中国学者,甚至包括郎咸平在内,都沉醉于那些"Chimerica(中美经济共生体,又称为中美国)"、"G2(中美两国霸权时代)"概念中,不自知地坠入了遍布陷阱的温柔乡。很少有人意识到,人口控制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刻意经营的一个思想陷阱!……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中科院调查报告);而对人数已达一亿以上的老龄农民的养老,中央财政至今处于零投入状态。这大概是以为,时间还来得及。至于财政部新近宣布的"计划未来3年投入8500亿"以致力于"使所有中国人都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也将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挑战!   事实上,像美、英、日等国家最初推出福利保障体系之时,都是其人口处于正金字塔结构(即"124"结构)之时,只要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少年儿童人口的增长速度;或者说,只要进入其企业的新人员比退休人员数量多,这个金字塔式保障体系才能延续下去;如今,人口结构的老化已经使得这些富裕国家的保障体系也难以为继了。反观目前的中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所造成的人口老化的不断速度倍增,随着80年后人口进入社会工作和建立家庭,"421"结构的家庭已经普遍性出现,不用再过几年,国内所有的企业组织(包括中国寄予厚望的福利组织体系),都将背负"421"结构。而因应知识竞争以致普遍出现的中年人口失业现象,将加速这种人口倒金字塔结构("421"结构)对社会产生的恶果。……要知道,像英国、日本等"先富后老"的国家尚且无法承受自己的社会福利制度,而日本无法经济复苏的另一个深层原因,便是人口不断老化。而对于不仅是"未富先老"、而且人口老年化呈指数性增长、老年比例将很快成为世界之最的中国,其所理应推出的福利政策,却足以拖垮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也许不必再等20年,中华民族将变得暮气沉沉……。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再度成为"梦呓",朗咸平所担忧的"中国将沦为世界上的最贫穷国家"将会变成事实。即便是国内那些最优秀的企业,除非大举移居海外,如果他们留在中国,必然面对人口急剧老化的影响而削弱其全球竞争力。……总而言之,这将是一场人为的、比之"5•12地震"还要严重一亿万倍的民族灾难!     • 中国政治危机     和上述危机相伴而行的,必然还有社会危机、人文危机、道德危机的爆发……,事实上,这些危机比之上述危机更早地处于上升阶段。像我所在的城市--东莞市,尽管这个城市的新领导几年前就推出"大力打击犯罪率上升"的一系列措施,譬如,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安装了数以万计的监控摄像头,加大了警力,还有着免费的数以千计的反扒义工队伍,……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止犯罪率的不断攀升,诸如盗窃、诈骗、抢劫、杀人等,许多新骗局和犯罪案件五花八门呈现,……我就曾经目睹过报案室忙了一整天也忙不过来,以致一些报案者等不及而离去;事实上,大多数的这样的罪案即便登记了也石沉大海;在摄像头下被剥夺了隐私的人民,依然得不到安全感,而且滋生越来越多的恐惧感。这怎么能说是"和谐社会"呢?……可以理解,这些小案为什么不会激起公安部门的重视,毕竟这样的多于牛毛的小案,即便破案了也没有什么奖金,比起那些大案要案,无论奖金和声誉都微薄得多;也非常理解,治安恶化,并不只是公安局的责任--当我第一次从朋友口中听到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去到6.87元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中国的治安在接下来的这些年份将会不断恶化……如果我们无法遏制这种恶化,社会危机、人文危机、道德沦亡都将不期然而至,……如果上述危机陆续爆发的话,那么在中国,便没有一个角落(包括安全装备先进的富人区)能够给我们予安全感。……然而,更值得我们深省的、而且有可能在未来5~15年之内嘎然而至的,是中国政治危机。   建立在封建体制的废墟之上的新中国政府,面临着一个关乎存亡的重大考验--此前中国的政制变革,特别是精简变革,无一不以失败告终。对于这种失败的责任承担,下台的领导人已经无能为力,而继任者在矫正无力之后,往往只能是习惯性地将责任及危机的累积往后推。……然而到了今天,在今日这一代领导人身上,危机已经是推无可推了;眼前也没有什么"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可能。   政府显然未曾意识到,今日建国近60年的中国,和建国60年的前苏联有着许多相似性,譬如,在空前强盛的背后出现衰退的痕迹,而且公职人员的膨胀也达致到一个可怕的高度。当年的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的一个由盛转衰的时期,其所领导创造的苏联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成就也曾不断刷新历史新高,以致当时苏联学界人皆以为"共产主义时代"即将到来,更没有多少学者能意识到,眼前这"一点"的衰退迹象,已经意味着其后苏联再无翻身余地了。从建国之初,苏联行政管理人员才20 多万,到了80年代初,就达到1860万(其中经济管理领域1530万人),足足膨胀了近80倍,占其国民经济总就业人数中15%。这还是苏联每隔两三年就来一次精简变革的结果……事实上,和中国一样,苏联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没有任何一位国家领导人能够在遏制公职人员利益扩张上有所作为。以致到上世纪70年代,最高与最低工资差别已扩大到上百倍--这远远高于它所鄙视的、并以为必将导致其灭亡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差距;那支被自诩由最高觉悟的共产党员、和工农阶级出身的人民代表所组成的代理人(公职人员)队伍,不仅形成了一批有60~80万之众的特权阶层,加上家属大约有300万人;尽管勃列日涅夫也通过推行《苏联人(校)民监督法》等一系列法律来完善人民对公职人员的监督系统,却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特权阶层以伯乐的名义垄断了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设计权,以致使得整个公共管理阶层深陷于绝对腐败中而不能自拔。……因而,当苏联国旗降下之时,群众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占总人口十分之一的1500多万苏**员,竟然找不到多少支持者而土崩瓦解。……(参见:《大同之上》,2008)   而今日中国,其公职人员的膨胀已经和同时期的苏联不相伯仲。孔子所倡导的"政在节财"在这个制度中似乎没有致用性,它所真实体现的是"政在敛财"。如任玉岭指出:年这25年间,中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8倍,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和GDP增长。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l%,到2003年上升到19.03%。其比例远远高于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和美国的9.9%。……如果我们认识到,中国政府正在以高于竞争对手2~8倍的运营成本来领导人民参与全球化竞争,乃至解决当前和未来的各种危机,我们就难以对危机的解决抱以希望。   中国的另一个愈益凸显的缺陷,就是以一个日益臃肿、日益高成本的官僚体系来宏观调控一切,几乎人人都想加入公职人员系列,成为宏观调控别人的人,而不想成为被宏观调控的人。……如今,中国公职人员的实际薪酬膨胀的两极差距早已超越了同期的苏联,其经济也迎来了一个"拐点"。国内学者大都认为,这个"拐点"终将消失。但看看上述危机,便知道,这只是他们的"感觉良好"在发挥作用--就像当年苏联的政府官员和学者一样。……   对于前苏联灭亡的原因,中国很多学者都能滔滔其辞。包括中国官方也总认为,中国已经吸收了苏联灭亡的经验。但事实上,这些人(组织)都只是在看到苏联倒塌了之后,才纷纷指出苏联"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向"的事后诸葛;而不是像哈耶克、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那样,在苏联倒塌的半个世纪以前,就以"先知"的姿态直接点出导致其灭亡的根本缺陷。……这些国内专家学者对苏联灭亡所得出的盖棺论定,其实大多都跳不出"现代性偏见"的巢穴。如同"代际歧视"(如70年后看不起60年后,80年后看不起70年后,90年后看不起80年后,等等。)一样,这种不真实的"现在的就是最好的"的自满情结,恰是历史上所有的美好时代、国家、民族毁灭的根源所在,也是历史之所以总是重蹈覆辙、原地踏步的根源所在。……   简捷地说,现代国内学者把苏联灭亡归因于苏联不自量力的军备竞赛,以及戈尔巴乔夫开放多党制,或是新近发现的,遭受美国发动超限战的结果,诸如此类。……其实,这些原因都只不过是"放在骆驼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曾几何时,苏联所创建的社会主义制度被布尔什维克视为 "永动机"--就连一些它的敌对者也认为如此。因为这台机器曾经经历过人类历史上最为严峻的洗礼--正如阿•阿夫托尔哈诺夫所指出的,即使在发生最大的全国性危机(国内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或最高级操作人员中发生政治危机(列宁和斯大林时的反对派,赫鲁晓夫时的"反党集团")的情况下,它也照样不停地运转。……而如果机器操纵者同机器的运转规律发生矛盾的话,那么对他们也是无情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贝利亚、莫洛托夫、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因而,无论苏联如何推行其社会变革,那个被视为"登峰造极"的、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的"永动机"制度,能不变的话就永远不变;它总是指挥着这个社会如何转型、那个民族如何"变脸",而它自己则"以不变应万变",即便是在苏联追求实行现代化的过程中,它也竭力进行一连串最不可避免的改革迎合社会,而这些改革不涉及政权的组织,更不涉及政权的本质。(参见:阿•阿夫托尔哈诺夫:《权力学》,P849)……当操纵这台机器的人(公职人员)不断地膨胀,以致其膨胀速度几乎比任何封建王朝还要迅速,他们还以为这是国家增强控制力的需要,只把焦点放在所谓的经济变革之上,或者所谓的教育、科技之上,却无视社会贫富差距的越拉越大,……当苏联成为世上第一个人口负增长的工业国家,当其官僚体系在膨胀了近80倍之后仍然处于失控的膨胀之中,其末日也就近了。……应该说,真正击败苏联的不是别人,正是苏联自己--更准确的说,正是苏联的那些领袖、精英和公仆们领导着这个国家逐步走向灭亡的。也正因为这种制度缺乏一种自我批判、自我遏制的机制,当"最后一根稻草"出现,国家疾速灭亡,他们还至死不悟--谁也不知道何以至此。何其悲哉!……   中国制度与前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根系相连,其现今正愈益凸显的各种症状,无不展现出与前苏联同期的似曾相识。特别是公职人员的膨胀,从毛泽东到现今的国家领导人,无一能在"精兵简政"上取得过真正的成功,以我所考察的城市--东莞市的基层法院为例,这一机构的公职人员逐年增加,在经济危机出现之后,2009年初,这一机构一分为三,其公职人员也加速膨胀……也完全可以预言,这些公职人员越膨胀,其行政效率越低下。……这样的膨胀还能持续多久呢?因为人口红利即将结束,人口负债即将到来……   一旦经济陷入上述深度危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和人民就可能对这个政府失去信心,他们将会义无返顾地为这个民族寻求新的出路;譬如,现今论坛中已然有这样一种论调:有网友说,"现在只待陈胜、吴广了";也有网友认为:"这个国家病入膏肓已不可治,不如早死早超生"。……我想,也许已经有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已经在思考类似的问题了。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对寻求出路的寄望"和"早死早超生",通常只能以外国的某种已然成功的模式(譬如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移植过来而已。但如果再看看曾经如此作为的、如今的俄罗斯,难道这就是答案吗?为什么所谓革命性制度的改变仍然无法脱离昔日的沿袭和束缚?千千万万颗人头落地,无数激动人心的革命故事,难道只换回一个重蹈覆辙吗?这样的政治革命怎么会有尽头?!   在这样的重蹈覆辙中,把危机责任推卸给现政府,把希望建立在新领袖、新主义和新政府身上,难道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劣根性吗?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 如是说:"长期以来,每个政府连同其智慧和愚蠢,是它的人民的绝佳象征;可以说,有其人民必有其政府。"(《过去和现在》,1843)我认为,这句话深刻切中现今国人的要害所在。……面对危机,如果这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和人民,不能从根本上反思问题根源所在,那么,新主义、新政体的建立也必将变成一场新瓶装旧酒的政治闹剧。……在这样危机中,颠来覆去的,是一种种自以为更进步的、无所不包的思想(制度),而伤害最大的,而且始终不明就里的,便是那些自以为崇高而伟大的革命者、和自以为无辜的人民。……   如果事已至此,那么,这种政治危机,就不仅是一种政体危机,而且是一种包含了国人对中国政体构建的疑惑和迷茫的危机。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人民迷失了方向,就连知识分子也迷失了方向的政治思想危机。……     • 民族衰落……     如果继续这样的迷茫,和政体的颠簸,这个曾几何时"领先世界好几个世纪"的民族,还将重回到落后、挨打的状态中,衰落下去。……    到了这一地步,国际金融炒家、美国都得逞了。中国、中华民族,将像埃及、巴比伦、古印度这几个文明古国一样,沦为一个或被历史隔断的、或苟延残喘的、只能在历史上寻求慰籍的老人。……    如果中国沉沦了……     然而,这意味着什么呢?我想说的是,中国不能就此沉沦下去!如果果真如此,不仅中华民族,世界也将走到尽头了!   因为,在世界既有的民族文化中,只有一种文化有过延续2000多年的、没有隔断的生命力经验,其余的民族、国家(包括西方列强),无一有此资本。换句话说,只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请注意:我说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中国的现代文化)中,有着一种能够和世界上的所有民族永久生存的智慧。如果中国倒下了,连带着这种智慧也将被视为劣质产品而被淘汰掉。而人类一旦失去了这种智慧,剩下的,就是基督徒和穆斯林,还有印度教教徒之间的无休止的宗教战争了。……   把自己视为"救世主"的美国,在过往和现今的种种战争中,总是扮演胜利者、渔人得利者的角色,……这使得它愈益自以为真的能够、甚至永远能够压制住穆斯林等其它民族。他们没有"和而不同"的思想,他们不相信人类能够共存共荣,更无法忍受不同的"神"的存在,……因而,"救世主"会继续展开其宗教上的征服之旅。……看看美国人所推崇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就可以推知,美国的未来目标,根本不是和世界各种文明和谐共处,甚至也不买欧洲的帐,而是使美国文明取世界文明而代之。   对于从出世就背上"圣战"观念的穆斯林,对于人类武器发展早已进入的后核武时代的今天,这又意味着什么?相信不必再细说了。……    [未完待续]  
续上……5  
    在掌声中迷失的中国     我眼中中国的这种重要性,是被忽略的。   国人如今埋首于诸如"Chimerica"、"G2"、"中美强国地位大转换开始加速"等概念和文章的捧杀之中,……这些沉迷于"中国崛起"概念的人,大概还不知道,当叶利钦在和平演变中接过了权力之棒,并准备让俄罗斯全面"资"化的时候,克林顿政府也曾高调向美国人呼吁援俄,且把俄罗斯政府美誉为"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不断表示意欲和俄罗斯"共管全球"的意愿。然而,在接下几年里,美国以"休克疗法"为诱饵、以各种超限战手段把俄罗斯从前超级大国打回到第三世界中去。……看看俄罗斯的命运,再看看美国最近向中国抛来的高帽,真的不寒而栗!   看不清这一历史的中国官员,只被自己大量投入的资金而导致的昙花一现式的经济复苏所沉迷,被自己大力支持的汽车业成就所自诩,……那些政府官员、经济学家更显得胸有成竹,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而我必须指出的是,正是因为他们的作为,才造成了中国如今的危机纵横。……    没有多少人意识到,中国已经迷失多时了,不仅是这个国家的管理阶层,甚至从这个国家的整个精英层面而言,都处在不自知的迷失之中。……   在解放之初,"马克思主义"曾经取代了孔圣人、释迦牟尼、观世音、上帝、真主安拉、乃至所有的神,成为国人的一尊新"神"。我们把这个"神"视作"科学信仰"、"终极真理"。那时候虽有宗教自由,但信奉儒家思想、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人寥寥可数,然而60年过去了,特别是最近30年,全国各地的庙宇显得异常旺盛,除了佛、道复兴之外,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在中国也都有大幅发展--后者的发展更是惊人的。   当希拉里来到北京,顺道到中国的基督教堂参加礼拜,不管她有意还是无意,在展现她作为一名基督教徒的规范性动作之外,还有一层更深刻的涵义--中国的基督徒已突破3亿人了--这个数字比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人口还要多,而且也远远超过了现今中国信奉孔子和儒家学说的人数,当然也超过了中国共产党员人的总数,……这是西方所乐见的,也是美国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在暗中推行的硕果之一:让中国人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接受西方文明的全面渗透,甚至渗透进中国人的血液,实现全面同化,演绎出西方乌托邦式的世界"大同"。……因而,除了在经济、科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没有比让中国人"自然而然地"、"乐意地"全盘演变为基督教徒更有力的精神武器。……   在一些文化忧患者看来,这难道不是一个西方意欲在信仰上横扫中华民族的标志吗?!……    中国是在最近几年才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社会应用的。提倡国学,事实上,是中国政府承认其过去所执行的国家哲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足的一个折中手段。然而,这种姗姗来迟的觉悟,使得国学有点像赶鸭子上架。譬如,意图发扬国学精粹,却发现国内没有一个堪当其名的国学大师;除了一些被"钦点"的像于丹、易中天这样的学者在电视上讲解国学之外,反复出现的"文怀沙现象",还有像再言了、李零那样的以"弥天大谎"、"丧家狗"来讽刺孔子而得以"竖子成名"的学者,……传媒的浮躁和中国学界的自以为是,使得这些人的一时光芒,还真抢过了那些真正的国学大师,诸如已逝的梁漱溟、南怀瑾,以及来自台湾的傅佩荣等人。……这样复兴起来的国学,无论如何被炒作、热捧,即便是让国学重新系统地进入中国的小、中、大学堂,也是不可能为中国带来什么本质改变的。以为诵读经典就能使得国人有所信仰,不再迷失,……这实在是一种自欺欺人;一如过去的科举制,这种国学的倡导和应用,同样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已。……    GDP的骗人本质     对比之下,可以说,《孙子兵法》所云的"上战伐心",现在美国已经运用得有如行云流水了。……   美国的这种策略,除了这种在精神层面同化中国人的宗教征服之外,在政治、经济层面上更为高明。   对于美国而言,"上战伐心"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必使用武力,而让其它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欧日、还是那些被美国视为竞争对手的国家--的元首和知识精英,按照美国的利益和意愿来行事,而且还以为,这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利益的意愿和行为。……   为此,美国制造了大量的破坏性的经济增长理论,并把这些理论包装成"真理",以为那些以"依附、跟进"模式求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所有的意欲"后来居上"者(当然也包括了中国)进行洗脑。正如"经济杀手"约翰•帕金森在《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中所坦诚的,他为了达到向发展中国家洗脑的目的,不惜设计一些"看上去很美的"经济理论,为了使得这一经济理论更有说服力,帕金森动用了各种手段,包括了请一个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帮助设计出一条就连一般数学家也不能完全理解的公式,……以致他在向那些受骗国的演讲中,能让一个个国家和世界的专家学者都堕入他设置的陷阱中,不仅被洗了脑,而且还认为他们已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因而义无反顾地成为了"帕金森经济发展学说"的支持者。……   而在美国所制造的众多破坏性的经济增长理论当中,除了臭名昭著的"休克疗法"理论之外,GDP经济增长理论的创造也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在这一点上,和许多其他国家一样,中国政府也是上当受骗者,而且正在成为史上最大的受骗者。……多年来,中国"以GDP为纲"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非没有遭到像郎咸平、宋鸿兵等学者的质疑,但是,中国政府始终都把GDP视为"头等大事",无论是发展经济,或是应对经济危机,中国始终以其所创造的GDP说话。甚至在这个全球性经济崩盘的危机到来之时,中国也以维持GDP增长为荣,并每每在一些主流媒体(如新华网、《参考消息报》等)中刊登来自海外的媒体(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英国的《卫报》等等)、经济学者对中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时仍能保持GDP增长的溢美之辞;其解决危机之道,也着重于今年GDP的"保8"计划,并着迷于这些计划"让世界各国都感到震惊"的自我陶醉中。甚至总在宣示一个信息,GDP目标保持住了,危机也就解决了。……此时此刻,在某种意义上看,在中国,GDP似乎取代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新的万能药。……   中国的经济界显然未曾认识到,GDP理论中所隐藏的谎言。中国也未曾意识到,这些谎言往往来自那些经济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或者说,经济学愈发达的国家,愈懂得用GDP来制造各种谎言--如果其立心不良的话。真相恰恰如此。   GDP理论所隐藏的谎言,被包装成一个常被我们视为"真理"的观念:经济增长会让人类受惠,而且增长越快,这种受惠的层面就越广。--这种看上去很美的经济增长理论,恰恰是那些"经济杀手"经常玩弄的阴谋理论。正如那位曾经担任"经济杀手"的约翰•珀金斯(John Perkins)在其《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一书中所揭示的,在这种观念操纵下,其结果必然是:那些擅长玩弄经济手段的人,将会从中受益;而那些贫困的人,却注定更加贫困。事实上,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受益者仅仅是一小撮人,而大多数人却越来越贫穷。……毫无疑问,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经济增长导致利益最大化"的观念将使这种绝望的境地显得更为悲惨。很多人认为,工业巨子理所当然应该享有特殊的权利和地位,这种观念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许多问题的根源,也是"阴谋"理论膨胀的原因。……国民生产总值(GDP)具有骗人的本质。譬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最终只是让少部分人,比如拥有一家公共设施公司的人受益,而其他的民众则会背上沉重的债务。的确,这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提高了,财富也确实增长了,但是财富只会聚集到少数人手里,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然而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见:约翰•珀金斯(John Perkins):《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P15~16。另见:彼得•D•希夫约翰•唐斯:《美元大崩溃》,P38~40。)   中国政府和主流经济学家们对GDP的过度重视,使得那些国际金融炒家、经济杀手和意欲转嫁经济危机的美国笑不拢嘴--这正是他们所设置的"真理"陷阱,如今中国竟然主动坠入其中了。……然而,为什么中国意识不到这一点呢?   当一个巨大的布局,已经在中国展开,数以万亿计的热钱正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经济的各个神经元,从境内、境外,在股市、房市、外汇市场、乃至经济实体,或等待时机,或煽风点火、兴波助浪,以备在贫富悬殊撕裂这个国家之前,对中国经济体实行一次致命性的狙击--而此时中国的忧患,却竟然还集中在能否稳住一个"基本无关经济的健康与发展"的概念--GDP之上,而且还是采取那种低技术含量的手段,即以钢筋水泥来拉动GDP的"一板斧"模式。这只能导致GDP与国家的实际绩效进一步脱钩,贫富悬殊和民生矛盾加剧;这种以钢筋水泥维持国家增长的做法,在过去十几年的急功近利式发展中,已经累积了大量的经济泡沫;如同那些长期服用类固醇来提升或保持绩效的运动员一样,不仅损害了自己的正常寿命,甚至随时有突然死亡的可能。……可见,中国经济受到GDP理论的蛊毒还懵然不知,这是一种何等的无知?!然而,中国为什么意识不到这一点呢?!   答案是可悲的:因为中国当代的知识精英,没有自己的思想!因而在吸收西方的先进经济理论和思想时,进入了别人设置的圈套也懵然不知。……奉行这种"以GDP为纲"模式的潜意识也许是:创造GDP易,创造知识难;甚至是:把创造GDP当成了创造新知识(新思想)。……      [未完待续]  
续上……6  
    剑指中国的学术权威和思想界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是多么的可怕!!如果这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那就远不是"可怕"所能概括的了!!!……    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发展、这个国家的奋发图强,都必须用别人的思想,用别人的理论;换句话说,如果不能真正创造性地提出适用于自己的学说,那么,这个信奉"伯乐论"、"精英治国"的国家,无论其知识精英也好,国家的领导人也好,都只能以抄袭治国。抄袭祖宗、抄袭西方各种的经济学说;甚至被"洗脑"了,帮着别人数钞票还懵然不知……。"呼唤创新"和"解放思想"只能是一种没有内涵的口号;所谓的"第一个吃螃蟹"、"敢为天下先",其实也只是就一个地区以内的、或是国家范畴以内的新尝试而已,还美其名曰:借鉴、吸收、引进。而事实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山寨崛起学"?……观诸中国建国前30年,以及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新理论,无一不是模仿、抄袭之物。从马寅初、厉以宁,到胡鞍钢、林毅夫、张维迎、樊纲、周天勇,到茅于轼、汪丁丁,甚至是朗咸平、宋鸿兵、时寒冰等,看看这些人所提出的建议,尽管他们之间的观点各自不同,但不外乎都是西方某个流派的支持者而已。   譬如马寅初,这位新中国的第一位北大校长,"新人口论"的倡导者。尽管在面对国家领袖和全国人民的批判下,仍然坚持自己所认同的观点,马寅初表现出了一个真正学者的风范。但这并不足以证明他所坚持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且,尽管他在《新人口论》一书中,一再批评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只是为资产阶级服务,但事实上,他的著作不过是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沿袭,或称为"《人口原理》在中国社会的应用"而已。……何况在《新人口论》中,马寅初还根本不曾认识到"未富先老"这样的问题。……   马寅初尚且如此,其他人呢?眼前所见,中国的那些知识精英们,那些拥有硕士、博士头衔的政府官员们,其所谓的创新、创举,几乎无一不是抄袭与复制的衍生物。……  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别人的思想和理论,不总是一种基于良好意愿的产物。譬如,当一种学说所适用的年代已经过去;又或是,当一些思想的创建者,刻意为其领先的思想、理论下套、加"密匙",那么,那些复制这种思想、理论的国家就只有中招的份儿,而且至死不悟。   这正是我必须腾出一定的篇幅来批评当代中国的专家学者的重要原因。--在此,如果我不能指出当前建议、决策中国的国家领导层、学术权威、中央智囊团、发改委、以及那些即便是德高望重的学者,如果我不能指出他们究竟错在哪里,那么,这些人就不会真正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也会继续自以为是、或继续蒙混过关……;果真如此,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将变成垃圾了。   批评当代的专家学者--显然不止我一个人在这样做。年初,郎咸平就曾骄傲地宣称,在2008年对全国形势分析的判断上,"全国所有经济学者都错了,只有他一个人是对的。"而时寒冰也在日前撰文《专家为何屡屡误判经济形势》,指出那些"挂着专家头衔的人、尤其是有关部门豢养的经济学家(或各种专家),由于沾染上浓郁的权力色彩而屡屡误判经济走势,给经济决策造成了极大的误导。"   我觉得这样的批评是不足够的。我也不认为郎咸平和时寒冰的话能被那些批评者听得进去。这些占了大多数的专家学者,都被自己的"屁股"决定了大脑--他们事实上仍将扮演主导国家变革的阻力,尽管国家新近让前国家副总理曾培炎重组智囊团,但我并不认为这样的智囊团能产生什么本质的改变。正如法国学者皮埃尔•波丢(Pierre Bourdieu)在《人:学术者》一书中所指出的:专家学者的视野、观点、及其学术研修方向的定位,往往被其"屁股"所左右。--这不是"一些"、或称之为"少数"的专家学者的特例,而是整个学术界、知识界的普遍事实!……   在这里,我更想比较系统地指出,那些一直以来指导着我们前进的思想和学说及其倡导者们的局限所在。因此,我要点出一些具体的学者名字,但必须厘清的一点是,这是对事,而不是对人。     • 中国创新的代名词--跟进、引进、复制、抄袭、模仿     就从胡鞍钢开始吧,这位被中央领导层视为智囊核心的人物,是个有着闪亮履历的学者,他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作访问教授和客座研究员,现代中国研究领域学术领军人物之一,一位被视为"中国学术界思想活跃,成果显著"、"对中国学术界和公共政策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据介绍,自90年以来,这位经济学家向国家提出了"前瞻性的若干重大发展与改革建议",诸如,1990年提出开发人力资源应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1998年提出创造就业作为优先发展目标,政府应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2000年提出协调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等等,这些重大政策建议先后被中央政府所采纳。2000年,他还创办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出版国情报告,提供及时和高质量的决策知识和资讯,参与多项国家重大决策的咨询。……    然而,请问,他的所谓前瞻性建议中有那一条是有创造性的?没有。人力资本、就业率、以人为本,在西方早就大行其道了。更重要的是,这些美其名曰"借鉴",实为"抄袭"的做法,在实际的应用中,更多表现为"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这里特以胡鞍钢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为例,搞了几年,全国上下、各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各行各业,都在标榜自己已经重视了、也做到了"以人为本"。然而,在我看来,在提出"以人为本"的时候,中国人还搞不清楚"人"是什么,甚至还经常将"人"和"物"混淆,而且是将"个体的人"和"群体的人"混淆,如此倡导"以人为本"的结果,便又回到"以物为本"、"群体(社会)为本"的田地。……    此外,在最近一次凤凰台采访中,胡鞍钢把中国过去30年来的政治、经济变革,长期稳定和高增长称之为"天下大治",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自我贴金。……将"天下大治"概括为三个稳定: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宏观经济稳定。而事实上,姑且莫论前两者的质量,单就宏观经济稳定而言,就根本是处于失控状态。   不妨拿中国改革开放后的30年和日本战后崛起的30年相比:日本从1950年~1980年期间,只花了20年(至1970年),GDP就先后超过法国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日本的另一项创造性的计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年推行)实施的结果,使得日本国民收入与其GDP几乎同步增长,在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后,日本国民工资的增长速度每年比美国快70%,到1980年工资水平就已经与美国持平。   对比中国的30年,虽然维持了几乎每年的GDP高速增长,并终于在2007年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然而,国民人均收入即便在改良统计方式后达致2360美元,也还是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水平。农民工30年来都无法摆脱一个"廉价劳工"的角色,珠三角农民工还曾爆出23年月均工资只增长68元的苦况;如今这些人又和他们所寄托的企业一样,处于随时可被替换掉的高危状况之中;好不容易等到了最低工资保障的法律出台,还赶上了郎咸平所说的"时机不对";……两相比较,两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而中国还是在大多数时候靠人口红利,靠盘剥、克扣薪水以及法律刻意滞后而换来的高速增长,这种所谓的"天下大治",比之过去30年确有不少值得肯定之处,但比之邻国的"天下大治",就显得太小儿科了,甚至也太丢人了。   更为可悲的是,中国创造GDP的最大武器,主要不是科技发明,也不是教育,而是钢筋水泥。这还是邓小平南巡以来的一个"创新",当GDP和地方官员的命运捆绑得愈发系统,自此之后,这种以钢筋水泥拉动GDP增长的势头愈演愈烈。……而胡鞍钢把这种"被西方认证为是一个政治压制",界定为"恰恰符合中国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发展模式。"其效果也不过大致如此而已。他更不曾意识到,这个好不容易和中国发展建立系统结构的GDP标准,本身就是一个大圈套!……      & &&&• 宏观调控论的根本性缺陷      另一个应该指出其谬误所在的,是宏观调控论。   表面上,这是一个中国发明,但如果你看看它的核心,你就会发现,这不过是马克思的"一个中心论"的延续,又或者说,是一种新瓶装旧酒的伯乐论。   伯乐论有多历史悠久?其渊源简直可以追溯至炎黄年代。……2001年,经济学家茅于轼作《千里马与伯乐孰个重?》指出"伯乐论"谬误所在,指出唐朝学者韩愈所论述的"伯乐比千里马更重要"的观点的致命缺陷所在--也就是那个"谁是伯乐"的问题。茅于轼非常有力地指出,中国当前行政管理上所千百年沿袭至今的管理范式,其根本性缺陷,就是无法确认谁是"伯乐",即便选出了"伯乐",也不知道这些"伯乐"的权限所在,……特别在最近几年,已经有越来越多中国学者都晓得指出,昔日中国所奉行的计划经济的错误所在;都开始认同西方经济学中的"有限政府"概念。……2008年底,当中国提出以"四万亿"救市之时,国内也有不少媒体、学者纷纷指出,"宏观调控,那是上帝的事!"   然而,在另一头,在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个在管理层中,被众多当权的专家学者称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中国模式",仍在一片歌功颂德的声浪中自满异常。而事实上,这种所谓的"中国模式"的核心,无非就是"宏观调控论"。   当"计划经济"和"无限政府"概念的失灵,市场经济的导入,促使中国进入新一轮的经济腾飞,这一次,中国尝试了"计划"与"市场"的结合。然而,这一次"市场"的导入,不仅存在着中国学界对"市场"这一理念的认知不足,而且也存在着对"计划"本身有着先入为主的管理思维定势。   因而,这一次借鉴(抄袭)而来的结合,并不是真正导入点燃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即在自下而上的基础上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市场经济主导为基础上的政府管理模式。而是一种在自上而下的基础上进行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也就是以政府主导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模式。比起过往纯粹的计划经济,这种结合尝试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重建,但本质而言,它依然是一种政治至上、精英至上的伯乐经济模式。而宏观调控论,便是这种中国式结合的一个"创新"。   宏观调控论,表面上,按照其代表人物--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的解释,宏观调控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对应的英文叫"经济控制",但在一些发达的市场国家不用这个词,基本上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换句话说,经济发达如欧美等国家,对经济控制的手段范畴,都只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上;而中国的宏观调控论,除了包含这种经济手段--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之外,还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也就是经济、法律和政治的"三合一"。   至于目标,中国比发达国家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s quo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