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谈山cp是什么意思思

我读《金刚经》点滴心得
记得在儿时时期就已经听说过《金刚经》,直到长大成人《金刚经》仍然不断的映入眼帘,终于在知天命的年龄下决心一读,虽然已经是久经沙场,励精图治的年龄已经过去,自认为已经是人生导师,然而,读完金刚经才知道,我们的思想何其狭隘。
金刚一词理解为现代术语就是金刚石,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钻石”。钻石的品性可以用坚毅、光明、锐利来加以概括,因此我们要获得人生真谛,就要具有金刚之心来学习生活的法则。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中的这句话为后人广为流传,在我看来它是《金刚经》的主题思想,他反映了该经的辩证思想以及唯物观念。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一切执著于个人主观意识的认识,而造作出的思想观念观点和概念乃至科学真理等理论与方法都算是“有为法”,这样的有为法就像梦幻及水中泡影一样转瞬即逝,就好像早晨的露水当阳光出现的时候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更像雷雨中的闪电那样瞬间消失。因此我们要具有这样看待世界的观点作为认识世界的基础。
是的,宇宙是无常的,世界是无常的,人生亦是无常。任何事物不管明相如何,都是在变化之中,今天是科学的,明天也许就是荒谬的,今天荒谬的也许明天就是科学。人不能执著,执著就是迷信,迷信则万事皆邪。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人们谈论佛教,但谈论佛教的人未必了解佛教的本意,他们更多的想到佛教的是求神保佑之意,但实际上佛教是反对为神论的,世界上存在多种宗教,只有佛教没有自己的教主,更没有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神。当读完金刚经之后你就会知道佛教的伟大,恩科斯曾经这样评价佛教:佛教是辩证法的鼻祖。而《金刚经》是佛教之经典,弄清楚《金刚经》,佛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就基本清楚了。
《金刚经》要记清楚三句话,第一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佛学对事物的认识。第二句:“佛曰如来,即非如来,是名如来”,这是事物存在规律。最后一句是结论:“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这些话看起来虚无缥缈,且似乎是主观唯心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第一句话里的“相”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形象。所谓“无”,就是一切客观事物都在飞速地变化发展中。因为一切东西都在飞快的发展中,现在的东西马上就变化了,所以“无我相”,以至无一切“寿者相”(凡一切有生有灭的事物,从金刚石到鼻涕)。这是非常之彻底的辩证观,就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中”,因为人在变化,水也在变化。于是有了第二句话,“所谓如来,即非如来,是名如来。“叫如来的,是现在的如来,还是过去的如来?是前一刻的如来,还是后一刻的如来呢?所以,如来也非一成不变的。但为了与别人区别,我们只好姑且把他叫做如来”。所以佛家认为一切如电光火石。“过去之心不可得”,得就是保有,过去的事情如果一直背在身上,压在心头,就容易执着。现在之心为什么不可得呢?现在的事情马上就会过去,如果老是想着现在,就会产生贪嗔之念。未来之心为什么不能保有,因为这样会产生虚妄。
在反复琢磨反复思索之后,我渐渐感到我们不要在这纷繁复杂的花花现代社会迷失自己,不要执迷不悟,不要狂暴痴迷,我们不可能获得所有要获得的东西,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控制却不抑制自己,多关心身边的人,多为他人着想,只有别人生活的美好了,你才能获得自己应有的需要。人生何谓幸福?幸福就是能够用自己的心境脱离人生八苦。
说道这里,我想把《金刚经》采用对照方法将其翻译为现代汉语,这样能够让更多的人去体会《金刚经》中的妙法,去用自己的思想解读他的含义,这样做也许是个抛砖引玉的好方法。我把金刚经看做“空筐结构”
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其偈文是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那个时候皇帝是唐朝武则天。武则天看到这部经非常欢喜,就题了这四句“开经偈”。这四句偈实在做得太好了,以后许许多多高僧大德想再做一首偈都没有办法;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再做一首开经偈比它更好的。所以我们念的开经偈就是《华严经》翻译圆满,武则天题的四句偈。因体会经义的玄妙希有,非常地欢喜,故有感而发写下开经偈。
这首偈语可以说是充分地表达了轮回迷途的众生有幸见闻佛法时的欢喜。数百年来虽有许多人曾经试图修改其中的文字,但都不比原作,可见这首诗偈之精妙。颂流传至今,并成为众多修行人颂经之前必不可少的发愿文。千百年后的今天,大凡佛教寺院,每天在未诵经文以前,都要先念这四句“开经偈”。这四首开经偈的翻译为:
「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赞扬佛法的教理无上甚深,无上就是指世间没有一种学问可以超越佛教的义理。
  「百千万劫难遭遇」: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世舍了人身,来生是否还能再来做人那就难保了。一切要看我们现在所造的是什么业,万一造了恶业,很容易就进入畜生、饿鬼、地狱道,根本没有机会闻修佛法,得道解脱。
  「我今见闻得受持」:既然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追求与研究佛法,依照佛的教法来奉行与修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学佛者受持佛法的唯一心愿,就是希望能彻底了解如来的真实教理,信、解、行、证,趣入佛道。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袈裟,手拿饭盆,与大家一起走入舍卫大城化缘。在城中依次化缘之后回到居所。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具,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大乘上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诉须菩提:“所有菩萨及喜欢并发愿的修行人,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想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使其得以解脱,进入离苦得乐之境界。虽然我也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但实质上还有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修行的人,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相状,那他就不是一个具有道心的纯粹的修行人,更不能成就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进一步说,须菩提,行道心的修行人对生活中、对修行中,所学到的、看到的、遇到的一切理和事,无论其大小,都不可以停留在其中,就是说,不要停留在任何能被我们感知所复写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有形有象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这些所能听到(声)、闻到(香)、品尝到(味)、感觉到(触)、意识到(法)的一切事物上。须菩提啊,有道心的修行人行布施,应该像我刚才所讲的这样——不住于色;而且还不能停留在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哪怕是一个念头上——不住于相。”
“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东方虚空,是不是可以想象、衡量呢?”“不可想象与衡量,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遍十方虚空是不是可以想象、衡量呢”“不可想象与衡量的世尊。”
“须菩提,行道心的修行人不要执著于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和念头,当下放下,这样所获得的福德也是如此,是不可思量的。”“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修道人只能按如来教你的方法进行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啊,对于下面我所讲的内容,及所提出的问题,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是不是可以仅凭借“身相”,就将其当作如来呈现呢?”“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身相来呈现如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身相,实际上根本没有所谓身相的概念可言,所以更不可以当作如来真实义的呈现了。”
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可以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向佛恭敬的询问:“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
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佛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这是为什么??”“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啊,对于下面我所提到的问题,你会怎样认为呢?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绝对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固定的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的固定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之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啊,对于下面我所提到的问题,你会怎样认为呢?假使有人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这个人所获得的福德,难道还不够多吗?”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非常非常地多啊,世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所说福德,是福德,又非福德,其实福德属生灭法。因此如来只是称其福德多而已。
假使还有人,从这部无上智慧之经典中,认识它、学习它并用实践来见证它,广为宣说传诵,哪怕仅仅只是受持四句偈。这样所获得的福德和成就的功德,大大胜过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一切所有的大彻大悟的觉悟者,及所有大彻大悟觉悟者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法,皆出自此经之如理。”“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有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提的问题,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须陀洹(初果罗汉)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再想想,斯陀含(二果罗汉)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这么说呢?”“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三果罗汉)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对须菩提说:“对于下面我所讲的内容你会怎样理解呢?如来往昔在燃灯佛那里,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证得任何觉悟之法了吗?”须菩提答曰:“没有啊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里,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确实没有获得任何觉悟之法,实际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
“须菩提我再问你,对下面的问题你的想法会是什么样的呢?潜心修行大乘的人能不能认为,可以用自己修行所成就的功德来使佛土更加庄严呢?”须菩提答曰:“不能这样认为,这是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本没有庄严的概念可言,也无法使其庄严,只是用“庄严”来比喻形容而已。”“是这样的道理呀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高大呀,世尊。这是因为,如来所说身,本没有身的概念可言,所以只是称为‘大身’而已。”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那么你认为,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回答说:“非常的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世尊接着说:“须菩提,我现在将道理所示的本质内容明确地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之多,世尊。”
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还要多。”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接着,佛又说:“如果随时随地的遍讲此经,哪怕仅仅只是四句偈。你应该知道这样所传到的地方就好像如来呈现之道场,所有世间天人及人、阿修罗,都会恭敬地供养。更何况有人能够全然地接受学习此法,并能实践此景的道理呢。
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过了一会,须菩提继续恭敬的请教佛说:“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你们可以依照这个经名之根本内涵来奉持、接受学习并践证此经本义。”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须菩提啊,如来所说般若波罗蜜,是开发永恒智慧的如法,实际上没有所谓的般若波罗蜜这样的概念,只是称其为“般若波罗蜜”而已。
须菩提,我再问你下面的问题你是如何理解呢?如来有没有教授觉悟之法呢?”须菩提尊敬地回答说:“世尊,如来什么都没有教授。”
佛接着说:“须菩提,那么对于我所要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你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三千大千世界所拥有的微尘,是不是很多了呢?”须菩提回答说:“真的是非常非常多啊,世尊。”佛又接着说:“须菩提,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其本为客观存在,无任何概念可言,只是当主观反应它时,称其为“微尘”而已。如来所说世界,实际上也为客观存在,无任何概念可言,只是当主观反应它时,称其为“世界”罢了。须菩提我再问你: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须菩提回答曰:“不能,世尊。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这是因为如来之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不过是叫做三十二相罢了。”“须菩提啊,如果有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用恒河沙那样多的无数世的身命来布施,(这是如此之大的福德)。如果又有一个人,只是对于此经哪怕仅仅只是四句偈,以如法践行受持,以如法为众生开示、宣说传诵,这样所成就的功德和获得的福德,远远胜过以无量身命布施所得之福德呀!”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此时的须菩提,听了世尊深刻的教义已经从中悟出真实的道理,感动的泪流满面,喜极而泣的对世尊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能够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就可以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世尊,现在我受教于这样能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之经典,深刻理解并如法践行,这样做并不难。如果到了后世,再过五百年,那时有众生,听到、见到、学习到这部经典,挚诚笃信,深刻理解并如法践行,这样的人即是第一等稀有之人才。这是因为此人已没有了自我的相状,没有了他人的相状,没有了众生的相状,没有了长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相就是非相、他人相、众生相、长寿者相,就是非相。那又怎么说呢?脱离了所有的相,就叫做佛。”佛听此言高兴地对须菩提说:“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如果又有人听到、见到、学习到这部经典,不惊乱、不恐慌、不畏惧,要知道像这样的人,是非常罕见稀有而珍贵的。这是什么道理呢?如来说的第一波罗蜜,实际上根本没有第一波罗蜜这样的概念,只是称为‘第一波罗蜜’罢了。”[注:第一波罗蜜即寂态、清净土]
“须菩提,忍辱智慧,如来说本没有忍辱智慧的概念可言,只是称为“忍辱智慧”而已。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须菩提,打比方说,如来我于往世被歌利王肢解割截身体,在那一刻便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于那时遭到分肢截体的时候,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便会产生瞋怒怨恨了。”
“须菩提,再回想过去,在五百世前我当忍辱仙人时,那时,我就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须菩提,菩萨应脱离所有的相,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大智慧,不应执著于一切外相而生成心念,应生成无所挂念的心念。如心中惦念着什么,就为没有守护好心念。因此佛说菩萨心中不应该执著于表相的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有利于一切众生而不那样布施。佛说所有的相也即非相,一切众生也即非众生。”
“须菩提,我是说真话的人,说实话的人,爱打比方的人,不说谎话的人,不说怪话的人。须菩提,佛所得之法,是无实也无虚之法。”
“须菩提,倘若菩萨心中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好比一个人走进了黑暗之处,就什么也看不见。倘若菩萨的心中不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好比人有眼睛,明明亮亮像太阳朗照,能看清一切。”
“须菩提,未来之时,若有善男善女,能受持、诵读这部经,他就将是佛。我就能凭佛的智慧,完全了解此人的修行,完全能看到他将来一定会修得无边无量的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假如有修五戒十善的男女,在早晨用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来作布施,中午又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性命来作布施,下午也一样,像这样用百千万亿劫那样长的时间,用身命来作布施;如还有一人,听见《金刚经》完全信奉不怀疑,那他的福德就超过前面那个布施的人。何况此人还抄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经文。”
“须菩提,概括地说,这部经有不可思议、不可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我是为立志修成大乘的人说这部经的。倘若有人能受持诵读此经,或对人讲说,我便能以天眼悉知此人、悉见此人能修成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像这样的人,就可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大智慧。这是什么原因呢?”
“须菩提,假设是喜欢小乘法之人,他执著于自我之心、他人之心、众人之心、寿者之心,那他就不能听受、诵读、为人解说此经。”
“须菩提,无论在什么地方,假如有这部经,那么一切的天人、阿修罗全都应当供养此经。应该知道此处即是佛塔,都应该毕恭毕敬,环绕它顶礼膜拜,用种种香、种种花散在这个地方。”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进一步说,须菩提,若有修五戒十善的善男善女,能够受持诵读此经,如还被别人轻视作贱,这就是由于前世做下了罪业,应该现世遭受恶报。因为现世被人轻视作贱,那么前世的罪业就抵消了,就可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须菩提,我回忆过去也曾受过无数的劫,在然灯佛之前,我得逢过无数的佛,我全都恭敬地奉养,侍候,没有空过一佛。如果再有人在后世能够受持、诵读此经,所得功德,和我在前于三大阿僧祗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佛的功德相比,还不及我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甚至都不能用数字来譬喻。须菩提,倘若善男善女在后世能受持、读诵此经,那他的功德,如我说出有多大。也许有人听了,会心意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应当知道此《金刚经》的义理是不可思议的,受持、诵读此经所得的善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时,须菩提又问佛:“世尊,如有善男善女要想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那么他们应该如何守住自己的心念?如何远离诸相的干扰而不动其心呢”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善女发愿欲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他应当生这种菩萨心:要灭度一切众生,即度脱一切众生,令其共成佛道。度完众生后,又认识实际上
无一众生是自己灭度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须菩提?如菩萨心中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他就不是菩萨。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本来就没有什么佛法能启发人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须菩提你觉得是这样吗?我在然灯佛处,我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吗?”须菩提答曰:“没有,世尊。按照我意来解释佛所说的道理是这样的:佛在然灯佛处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佛对须菩提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须菩提,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佛法能使人开启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的大门。”
“须菩提,倘若我有得此法,那么佛就不会授记我,对我说:我寂灭后你将成为佛,佛号为释迦牟尼。”“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来二字,就是一切诸法都无法可得的意思。假如有人说,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了。须菩提,其实没有什么法能使佛开启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门。”
“须菩提,我所修成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其中其实既无实又无虚。所以我才说,一切法都是佛法。”
“须菩提,我说一切法即是非一切法,只是名叫‘一切法’。须菩提,就好比说人的
身材高大。”须菩提说:“世尊,您说人的身材高大,就是非高大,是叫做‘大身’。”
“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如果菩萨这样说:我应当灭度无量众生,那他也就不是菩萨了。”“为什么呢?”
“须菩提,你要记住: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因此佛说一切法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须菩提,倘若菩萨说这样的话:我应当庄严佛土,那他也就不叫菩萨。”“这又为什么呢?”“我说庄严佛土,也就是非庄严,只是叫做庄严。须菩提,如菩萨能彻底解悟无自我相状的佛法,那我才称其为真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你想想,佛有肉眼吗?”“是的,世尊,佛有肉眼。”“须菩提,你想想,佛有天眼吗?”“是的,世尊,佛有天眼。”“须菩提,你想想,佛有慧眼吗?”“是的,世尊,佛有慧眼。”“须菩提,你想想,佛有法眼吗?”“是的,世尊,佛有法眼。”“须菩提,你想想,恒河中有许多沙粒,那我说这些沙粒是沙粒吗?”“是的,世尊,你说的是沙粒。”“须菩提,你再想想,如果像恒河中的很多沙粒一样,大千世界中有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恒河,如有像这多恒河中所有沙粒那样多的佛世界,你认为这佛世界是多还是不多?”“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这么多佛土中所有众生的各种心念,我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所说的各种心念,都是非心念,只不过叫做心念。”“那您又是如何知道的呢?”“须菩提,过去了的心念已过去了,现在的又过去了,未来的还未来,也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我问你,倘若有人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那么此人因为布施的因缘所修得的福德多不多?”“是很多,世尊。此人因布施的因缘所得的福德是很多。”“须菩提,假如福德有一个实体的话,如来便不可以说福德多了。因它没有实体,无可形容,如来才说他获得的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你再想想,可以凭佛的圆满肉身来见到佛吗?”须菩提答曰:“不可以,世尊。不能以有相来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肉身,若依真谛来说即是非肉身,只是叫其肉身。”&
“须菩提,你再想想,如来可凭各种完美的身相来认识吗?”须菩提答曰:“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当凭各种完美身相来认识。这是因为您所说的各种完美身相,即非具有各种完美身相,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你不要以为佛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有所说法。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因为,如有人说佛有所说法,那他就是在诽谤佛,就是不能理解佛法的缘故。”
“须菩提,所谓说法,其实无法可说,只是说他在说法。”&
这时,长老慧命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可有这样的众生,在您寂灭后,听见此经,他还生不生信心呢?”佛回答说:“须菩提,那些众生,并非真正的众生,也非非众生。”“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所谓众生,他之所以成为众生,也就是因为他们是非众生,只是叫他们为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向佛祖如来请教:“世尊,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实际上是什么也没有得到吗?”佛祖如来回答说:“是这样,就是这样的。须菩提啊,我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是没有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可以获得的,更不要说是有任何觉悟之法可得了,甚至没有任何哪怕是丝毫的所谓‘大彻大悟’的想法和念头,所以只是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接着说:“须菩提,须菩提,佛法讲平等,没有高下之分,因此称其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心念,来修持一切善法,就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须菩提,我们说的修行之法,也即非修行之法,只是称其为修行之法罢了。”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假如三千大千世界中像所有的须弥山王这么多的七宝聚在一起,有人拿它用做布施。如有人对这部经,甚而至于只对四句偈说等,坚持接受,修持诵读,给他人讲解,那么前面作布施之人的福德,赶不上他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以至无法用数字来表达。”&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你应该这样认为,你们不要说佛有这样的心念:我应当灭度众生。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众生需要佛来灭度的。如果说有,那么佛就有了自我、他人、众生、长寿者的相状。须菩提,佛说有我,即非有我,然而普通之人却以为确实有我。须菩提,普通人,就是佛所说的非普通人,只不过名叫普通人。”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你再想想,能凭佛的三十二身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是这样,大家就是这样认为的啊——可以凭借所见到的三十二身相,认为是见到如来身。”
佛说:“须菩提,如果凭佛的三十二身相就能认识佛的本性,那么转轮圣王也就是佛了。”
须菩提对佛说道:“世尊,按我对您所说的意思来理解,不应该通过三十二相来认识佛。”此时,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句偈语:
&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意思是说:如果凭借身形样貌以及一切有形有象的事物、现象、境界,就认为是见到如来身,执著于眼根所见来求见“我”;如果凭借任何音声求见如来身,执著于耳根所闻来求见“我”;总之,执著于“眼耳鼻舌身意”所觉之“色声香味触法”来求见“我”。那么像这样的执著于外求的修行人,就已经偏离正道,堕入邪道了,无法证得如来真实义,不能得现如来境界。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你要有这样的信念:佛不是因为具有圆满身相的缘故,而修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信念:佛不是因为具有圆满身相的缘故,而修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你要有这样的信念: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人认为一切法皆空。
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信念:这是为什么?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人认为一切法不为空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如果有一位菩萨以装满恒河沙相等数量的世界七宝用来布施。而另一位菩萨却能懂得一切法中无我境界得成于忍辱的修行。这个菩萨的功德胜过前面菩萨的功德。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因为诸菩萨不能执著于去获得福德的缘故。”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为什么诸菩萨不能执著于去获得福德呢?”佛对须菩提说:“须菩提,菩萨为众生所作福德时只要不贪求、不执著,便不会因此而产生烦恼不能贪念做福德而求回报,所以说不要贪求、执著、烦恼于所谓的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假如有人说如来是时来时去,似坐似卧,那么此人肯定没有理解我所说的佛法的义理。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如来没从哪个地方来,也没有到哪里去,所以名为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如果修行的男人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很小的颗粒,你说会怎样?是不是微粒的数量多不多?”须菩提说:“太多了世尊!”“这是什么缘故?”“如果真有如此之多的微粒,佛就不会说微尘多了,这是什么道理呢?”须菩提回答曰:“佛说微尘多,就是非微尘多,只是叫做微尘多,世尊。”“所以我说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非世界,是称做世界。”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真有世界的话,那么世界就不过是一个物质的集合体。我说的一个物质集合体,也即一个非物质集合体,只是叫做一个物质集合体。须菩提,所谓一个物质集合体的意思,是无法用言语理解的,可是凡人却硬要执著地去认识研究这个物质集合体。”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过,佛如来讲说了关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法理”
 “须菩提啊,你对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想法呢?这样的人有没有理解如来我所教授的内容及所示的道理呢?”
  须菩提答曰:“没有啊,世尊,这样的人根本没有理解如来所教授的内容及所示之如理。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世尊您所讲说的关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内容和义理,实际上没有所谓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之概念,只是称其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罢了。’”
& “须菩提,想要生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的人,对一切佛法,都应当如此去认识,去理解,即不执著于佛法的相状。须菩提,我所讲的佛法相状,也即非佛法相状,只是称做佛法相状。”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须菩提,假如有人拿能装满无数的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假如有善男善女生成菩提心,对这部经,甚而至于只对其中的四句偈语等,受持、读诵、给人演说,后者所得的福德胜过前者。应该怎样去宣说传诵、为众生开示此经如理如法,使他们得以了悟人生、获得解脱走上圆满觉悟之路呢?&那么就要不执著于任何形象、思想观念观点和理论方法,哪怕只是一个念头,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自然而然地反映万事万物,而呈现出如如不动的境界。”“这是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大体之意就是:一切执著于个人主观意识的认识,而造作出的思想观念观点和概念乃至科学真理等理论与方法都算是“有为法”,这样的有为法就像梦幻及水中泡影一样转瞬即逝,就好像早晨的露水当阳光出现的时候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更像雷雨中的闪电那样瞬间消失。因此我们要具有这样看待世界的观点作为认识世界的基础。
释迦牟尼佛到此说完了这部《金刚经》。长老须菩提、比丘、比丘尼和所有的优婆塞、优婆夷以及世上所有的天人、阿修罗,听罢此经,全都非常高兴,并且从此信仰、受持、遵守、修行这部经。
到此《金刚经》译完了,我知道这只是一些字面之意,并不是真正的翻译,翻译金刚经为现代汉语并非易事,我只能起到对金刚经的一点启蒙认识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要说这个世界有一个宗教能够与科学与时俱进,那他一定是佛教。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思维实验”伟大的发明者,他的广义相对论就是采用“思维实验”而得出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的伟大著作。由此我们也能够感觉到佛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极其奇妙的一种形式。人类的思维具有四种特性,堆积性、逻辑性、矛盾性及其辩证性。这些思维模式存在我们人类不同的人群之中,构成人类思维的总体模式,但是,人类的思维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我们的思维总是来自我们能够看到的事物,我们把我们感触到的眼见到的(有些通过科学仪器)作为我们评定世界真理的标准,很遗憾,我们人类还有太多的看不到,看不到的就不一定不存在,存在的也未必对我们思维起作用。由此,佛学从一种全新的角度让我们认识这个宇宙,这个世界。我也说佛学是我们思维训练的一种方法论。
关于佛学我也是一知半解,需要更深刻的学习研究,这篇文章就是希望告诉大家,佛学不是迷信,不是为神论,佛学是知道我们生活的一种启示,不管我们情感、事业、生活遇到的所有问题,我们都可以用佛学思想加以指导,我们也许就能走出我们的执着,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一些。这就是佛学的伟大之处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p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