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franbolup2p是什么意思思

从匆忙的脚步到静静地等待红茶煮沸,在的11天——Enjoy Life——从字面到内涵,渐渐走入了我的内心。
土耳其之行绝对是临时动议,幸运地拿到假期,一个晚上计划行程,一个晚上完善路线,赶在工作会议前出了机票,除了邮件沟通了Faralya的住宿,断断续续用了一天时间预定了其他住宿,临走前一周半顺利出签,误打误撞地买到了几乎绝版的LP,马上放弃之时鬼使神差地成功预订到第一天的夜巴车……运气+速度,就这样,开始了这次土耳其之旅。
一、巴士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长途巴士之方便、之规范,确实超出我的想象,唯一的缺点就是网上购买不是很方便,有英文界面的公司比较少,若不是特别赶时间,过去当地购买大巴车票,基本没有问题。我的选择:(Istanbul-Safranbolu)(Safranbolu- Ankara-Goreme)Suha(Goreme-Fethiye)Golhisar-Cavdir(Fethiye-Pamukkale)(Pamukkale-Seluck)后因巴士公司临时取消了我购买时段的车次,帮我兑换成了火车。(Seluck- Istanbul)此外,我还查到的一些巴士公司提供的相同线路的信息:(Istanbul-Safranbolu)(Ankara-Goreme).tr(Goreme-Fethiye)一直有一班车,但在我去之前一周左右该车次取消。(Fethiye-Pamukkale).tr(Pamukkale-Seluck)
PS:车况个人感觉都不错,各个公司之间的差异并没有网上一些人写的那么巨大。即使是同一家公司车况之间有些不同也在所难免,完全可以理解。至于没有WIFI,对我而言是锦上添花,不会成为否定某家大巴公司的缘由。(乘坐的巴士中Pamukkale和Suha有WIFI)
楼主赶紧滴……更新呀!
等后续啊~~
楼主加油更新啊!!
D1 郁金香初绽的
行程:-地下水宫-艾哈迈德区闲逛
之旅从这里启程—— 不清楚其他航班的飞行线路,阿提航线几乎是飞过了伊斯坦布尔整个上空,从亚洲区飞过来,沿着飞了一长段之后转向飞向欧洲区的阿塔克。中午时分,坐在飞机上基本就来了一圈之旅,顺带看了蓝色清真寺、苏莱曼清真寺等地标建筑。空中的伊斯坦布尔,除了众多的清真寺高高矗立的尖塔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布满大街小巷的砖红色屋顶的城市建筑,唯一与之有些格格不入的是一座深色高层单体建筑,高高矗立在马尔马拉海边。空中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 在此之前,无论是电影中的片段镜头(最近看一部是《逃离》),还是帕慕克随着获得诺奖后越发出名的那些著作(最新读的一本是《纯真博物馆》),土耳其给我的印象始终是模糊而神秘的,更多的就是那个在动荡的中东局势中时不时站出来表明立场的穆斯林国家。对“伊斯坦布尔”最深的一次记忆来自一段悲伤的历史——1998年的那次大地震和近2万的死亡人数。与一般国家都要填写入境卡不同,土耳其是我旅行过的国家中第一个不需要填写入境卡的目的地,直接入境,非常方便。美中不足,入境时是中午,外国人入境的队伍排了老长,好在前进的速度还说得过去,但至少也花费了40分钟左右。可能是这几年也自助旅行过一些地方,渐渐地没有了初到一个国家的陌生感,无论是换乘地铁还是搭乘都会很快入乡随俗。这次也不例外。拖着行李向地铁站走去,感谢之前驴友写得非常详细的攻略,按照上面的内容顺利找到地铁站,引用前人文字如下——走出国际到达大厅后右转,搭乘手扶电梯下负一层,见到M 标志就是地铁了。补充一句,扶梯旁边还有升降梯可供选择。稍作研究,就明白了地铁的购票方式,其中有英文界面可供操作。LP上推荐过一种类似北京的公交卡——Akbil,充值后可以享受一定的乘车优惠(书上写是10%,且可多人使用)。因在伊斯坦布尔停留时间不长,没特意购买,但在一些车站看到了给它充值的机器。此外,LP上介绍,也有日卡、周卡、半月卡、月卡等供选择。搭乘地铁至Otoger(长途汽车总站),出站就有热情的当地人售卖着标志性的卡巴布(土耳其烤肉)。偌大的广场上满是各个巴士公司的名称,始终没搞懂为什么同一家巴士公司有不同的门店。这种情况只在这里碰到了,其他城市都是一个巴士公司一个柜台(或店面)。小费周折找到了预定好的Ulusoy,兑换了,储存了行李,准备轻装上阵去苏丹艾哈迈德区游览。不得不提下土耳其大叔的热情和友善,不仅免费给存行李,看见了我空空的水壶后,还主动拿水给我喝,并开心地让我拍照。临别时,再次叮嘱我23:59是从Otoger发车,不要记错时间,随后车子还会在伊斯坦布尔的另外两个车站停留。这里有些小困惑,我没有特别查询伊斯坦布尔其他几个巴士总站的位置,进出伊斯坦布尔都地选择了Otoger。虽然如此不会出错,但是免不了每次还要从Otogar折回Zeytinburnu换乘Tram(轨道车),耽误了一些时间又浪费车票钱。 如果在Zeytinburnu站进行Metro和Tram之间的换乘,提着行李可以搭乘升降梯。从Metro站出来正对面即是,而从Tram下车后要留意楼梯旁边,这一侧的升降梯位置不是明显。
必须赞一下伊斯坦布尔的公共交通!Tram车次密集、不堵车,最大的好处是沿线包含了大部分第一次到这里前面的游客会去参观的大部分景点,极其便捷!
Tram与Metro的候车厅Tram在Sultanahmet站下车,先去参观蓝色清真寺。一番折腾后,到达这里的广场已是下午4点多。此时大部分旅行团已撤退,没有太多的游客,零零散散地人漫步在清真寺前的广场上。前一天开幕的郁金香节(哈,据《新闻联播》报),花开肆意,把这里装点得春意盎然。 外观上看蓝色清真寺并没有给我太多惊喜,可能是以前看过它的“仿制品”——的缘故——同样的美丽穹顶,同样的高耸尖塔,只是这里的尖塔多了四根。
[跑马场Hippodrome ]
是大竞技场的遗址——这里曾有一个深500米、宽117米和U形竞技场,进行战车比赛。最巅峰时期,这座长方形的运动场包括两层看台、一个中心区域、起跑区和名为sphendone的半圆形终点区。在1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生活中心,在其灭亡后的400年里继续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生活中心。 昔日的喧嚣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辉煌不在,现在只是一个广场,只有那依旧矗立于此的三根高柱,见证着帝国曾经的鼎盛。从距离清真寺大门的由近及远分别是狄奥多西一世方尖碑、螺旋圆柱(蛇之柱)和粗石方尖石碑。柱子底座下面是跑马场最原始的地面,比现在的地面要低2.5米左右。
狄奥多西一世方尖碑用保存完好的粉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是最古老的纪念性建筑——它高25.6米,在古的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时期雕刻而成,被安放在了卡尔纳克的中。公园390年,皇帝狄奥多西把它从埃及运到了君士坦丁堡。为了方便运输,方尖碑被分割成了几部分,被安置在了狄奥多西制作的大理石基座上面。基座上刻有浮雕,表现的是狄奥多西皇帝和她的妻儿、官员、卫兵等坐在皇家包厢内观看战车比赛的场景。
狄奥多西一世方尖碑 狄奥多西一世方尖碑旁边的是一个造型奇特的蛇之柱,它因途中运输而折断,现在只有8米高——它曾是一个由三条相互缠绕的毒蛇支撑的金水盆的一部分,金水盆是为了联军在Plataea打败波斯人而制作。从公元前478年,金水盆就一直被放在希腊的前。直至公元330年左右,君士坦丁大帝把它运到了他的新首都,屹立至今。
有历史学家认为,铜质的蛇头很可能是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被盗走的。蛇之柱与前两根柱子相比,粗石方尖石碑的历史人们却了解甚少——只知道在公元869年的一场地震把它顶部的锥形青铜松树震倒。碑外面的镀金青铜薄片是君士坦丁七世统治时期镶嵌上去的。同样地,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方尖石碑的青铜圆盘被剥下来,现在碑上留下的插孔依然可以看到当初圆盘被安置的位置。
粗石方尖石碑 书上写,广场上还有一个“别致”的建筑——八角形的凉亭——之泉,是德皇威廉二世1901年赠送的,象征着的友好。只可惜,我去时凉亭正在休憩,只能透过围挡联想一下它整体的形态了。
休憩中的德国之泉祈祷期间,是关闭的。趁着这个时间,先去了地下水宫。
[地下水宫]
问了一位附近的警察,只见她指了下远处的一个黄色建筑,那里就是。顺着路过去,咦,怎么是一个旅游警察机构?狐疑中回身,一个极其不起眼的建筑门口十几个人正排着队,原来这里才是地下水宫的入口。此时不到5pm,5:30pm将停止售票。 黄色建筑正对面就是水宫入口 跟着人群进去,寒意扑面而来,拾级而下,借助昏暗的光线,一座神奇又独具特色地下世界跃然眼前——地下水宫全名耶雷巴坦地下水宫,是查士丁尼于公元532年修建的。语“耶雷”是“向地里”、“巴坦”是“沉入”的意思,在此指的是地下大蓄水池。拜占庭帝国时期,这里被叫做教堂地下水宫,因为它位于教堂拱廊的地下。修建地下水宫是为了格雷特王宫以及周边的建筑储水,水从连接阿塔图克大街的瓦林斯高架渠引至这里。时期,水宫被废置。直到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以前,这座建筑似乎被完全遗忘。1545年,一位名叫Petrus Gyllius的学者来到伊斯坦布尔,寻找拜占庭时期的文物古迹,当地人告诉他只要把水桶放到地下室地面以下就能神奇地打到水,有人甚至用这种方法来捕鱼。这一现象引起了Gyllius极大的兴趣,在对周边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勘察后,他终于发现可以通过其中一幢房子的地下室进入水宫。但是,即使Gyllius重新发现了水宫后,奥斯曼人也没有对这座地下宫殿表现出应有的尊重,而是把这里当乱倒垃圾、甚至是抛尸的场所。
这座地下宫殿整体进深143米、宽70米、高8米,内部靠式石柱支撑。当初,这些石柱28根一列排成12列,共计336根,但在19世纪末西南的墙壁被涂抹遮蔽之时,90根石柱不翼而飞。这里的储水量曾达到过8万立方米,水被抽到地面后通过将近20公里长的引水渠送往各处。
水宫内的地面上现在还能渗出水来,脚下的石板路有些湿滑,偶尔还有水滴从上滴下。路旁是一排幽暗的灯光,恍惚间,时光交错。倚着护栏望去,一根根整齐排列的石柱表面光滑而湿润,流水的冲刷与时光的雕琢,配合着石柱底部映照着的橙色灯光,整座水宫内笼罩着一种幽暗的寂静。透过若隐若现的灯光,水宫下方的水清澈见底,居然还有一群群的鱼儿有过,为这个神奇的地下宫殿增添徒增了一份生机。
要说这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位于整座宫殿最里面的那两根美杜莎倒置的头颅支撑的石柱。这两个巨大的头颅是在1984年大改建时首次从底部2米厚的淤泥里被发现的。还有一根面向水宫中心的“泪珠柱”,也值得一看。
水宫的出口在另外一侧,窄窄的马路边,与入口一样不起眼。
[] 时间刚好,过去蓝色清真寺参观。蓝色清真寺只是昵称,艾哈迈德一世清真寺才是它的名字,1609年艾哈迈德一世下令修建。清真寺内壁装饰使用了2万多块伊兹尼克瓷砖,主色为蓝色,“蓝色清真寺”从此得名。
从跑马场对着的门进入,走近内庭,如同小本在电影中进入的画面一样,整个清真寺的全面呈现眼前,只是晴朗的天空早没了那昔日的阴云。 外庭清真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穹顶和尖塔,蓝色清真寺更是其中的代表,它有6座尖塔和一个高43米、直径27.5米的大穹顶、4个副穹顶和30个小穹顶。艾哈迈德一世时期下令修建清真寺,设计者是Mehmet Aga(其老师是大名鼎鼎的米马尔·锡南),于1616年完工。据说,只有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盖六根尖塔,蓝色清真寺在兴建时,Mehmet Aga错将说的“黄金”误解为了“6”,才修建了6座尖塔。游客进入清真寺,要按照提示从外庭的侧门进入,只有前来进行礼拜的教徒才能可以从内庭的正门进入。绕道至侧门,等待进入的队伍已排出十几米。站在队尾,庭院中一棵造型奇特,煞有阵势地屹立与此。进入清真寺所有人都需穿鞋套,其实就是塑料袋,连教徒也不例外。吐个槽,这样很不环保,塑料袋都是一次用完就扔掉,一年下来,不知要浪费多少。话又说回来,后来日子里在其他一些不太知名的清真寺见到了重复利用的“鞋套”,卫生又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女人进入清真寺还要带头巾,好在不用套上波卡。
清真寺的内部层层叠叠的穹顶上垂落着环形的吊灯,暖黄色的灯光下是还在坐着祈祷的教徒,整个气氛肃穆和庄重。有那么个瞬间,觉得这样的仪式确不该对外开放。大多数游客只知道无休止的拍照和无限好奇下的喋喋不休,却难以静静地融入那种氛围,哪怕是表现出对某种文化起码的尊重。
清真寺不亏被成为“蓝色清真寺”,寺内的瓷砖确实异常美丽,加之260个以上绘有伊斯兰图案彩色玻璃的映衬,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浅浅地照射进来,让这里显得更加光彩照人,异彩纷呈。虽然LP诟病清真寺巨大的支撑柱,但是在我看来,并非如“象腿”那般笨重。
清真寺外教徒清洗的池子
第一天行程不想太满,留下了教堂后面的日子慢慢欣赏。坐在艾哈迈德公园的长椅上,看那喷泉或高或低的变换着,聆听着上孩子们嬉戏的笑声,将索菲亚教堂那并不显出众的外观铭记。索菲亚教堂的旁边是许雷姆女士浴室——一座设计精美的对称建筑。按照传统,在每个清真寺建筑区的里面或附近,都有必须有一个公共浴室。这个浴室是苏莱曼大帝下令修建,以他妻子许雷姆的名字命名的,于1556年-1557年由锡南设计完成。浴室一直营业到1910年,但目前已关闭。公园前的路边有观光巴士,号称是唯一穿越海峡的观光巴士线路。询问了线路,感觉一般,与浪漫的游船相比,总觉得巴士少了些旅行的闲适。垂直于Divan Yolu路的小巷子中有很多餐厅,通常是上下两层,楼上号称有很好视野,看得到索菲亚教堂和。不过这些大多只是噱头,广场和建筑大部分是被遮掩了的。
这里基本是面向游客的餐厅,好在大多数环境和菜品尚可,有些装饰得还很有味道。转了一圈,选了家环境和食客数量都尚可的餐厅,餐厅外面墨绿色的外观让人驻足。 售卖kebab的摊位
日落西山,温度似乎一下子就低了下来。选择了屋内缓和的座位(很多欧美游客坐在室外座位)。英俊的服务生很有耐心又非常健谈,介绍着各种菜品(原谅我吧,第一顿正餐难免问题多了些)。一番询问,还是从卡巴布(kebab)开始的美食之旅。喜欢牛肉的我选择了Urfa kebabi套餐——煎牛肉、蔬菜沙拉、薯条、脆薄饼和碎麦粒米饭,服务生介绍说Urfa是他的家乡。坦白说,菜品的味道中规中矩,肉的口味偏咸,倒是送的白面包松松软软很可口。沿着Divan Yolu路上的小店逛着,伊斯兰风情的手工陶瓷制品和民族特色的各式小礼物吸引着我,到处寻觅着心仪已久的“彩色大盘子”。
各色爱不释手的礼物溜达到一家外,透过橱窗立即被里面陈列着的那些叫得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制作精细、品种丰富、色彩斑斓的各种甜品震撼着,一通拍摄之后,直接冲了进去。Hafiz Mustafa——成立于1864年!如此悠久的历史,土耳其的第一条天与之不期而遇,岂有错过的道理?饱饱的晚餐让我吃不下太多甜品,在店员的推荐下,要了一杯土耳其茶,口感浓厚,身上的寒意顿时驱散了不少。
离开这样温暖又甜蜜的小店,有些舍不得,可惜今晚不能再此常坐。轻车熟路,搭乘Tram,又换了Metro到达Otoger。退去了白天的光亮,晚上的广场多了些许生活的气息。几个餐厅的露天座位上聚集了一些人,每个餐厅似乎都配有电视,每个电视中也都播放着同样的节目——足球。后来随着旅行的深入,发现只要有足球比赛,当天所有能看得到电视节目的地方,都是同样的画面。虽然有所耳闻土耳其人对足球的狂热,但是钟爱到如此程度,还是令我有些始料未及。Ulusoy的候车室里也是同样的电视画面,大家神情专注,足球俨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小就喜欢足球的我,也跟着他们一起看着,搞不清是哪两个队比赛,只是融入这样的氛围也是一种美好。第一次搭乘土国的大巴,条件很好,绝对“欧标”,还有专门的服务人员,送水送吃的,还给洗手液。我第一次在大巴车看到有服务生给大家倒洗手液,开始不知道在给大家手上倒什么东东,仔细观察后,顿然。唯一不便是车上没有洗手间,不知道是否与穆斯林国家的信仰有关。另外,乘务员不会说英文,沟通起来有点困难,但是没有太大影响。车上空了大半座位,一个人占了两个座位舒舒服服地过了一晚。就这样,暂时告别。下一站,古老而迷人的萨夫兰博卢——。
D2 300年古宅感受时光流转
行程:包车游览Bulak Mencilis Magarasi-Incekaya Aqueduct水渠-约留克人村庄(Yoruk Koyu);步行游览;体验传统的浴(Hamam)
萨夫兰博卢得名于这里丛生的番红花(土耳其语称为萨夫兰),这是一座只有2万人的小城。因拥有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的奥斯曼风格的古老民宅,在1994年整座城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设计行程时是否停留萨夫兰博卢让我好是纠结,为了体验一下历史悠久的古宅民宿,犹豫再三最后放弃了Afrodisias的古迹(近)。在住宿方面对特色要求大于奢华的我,早早预定了Bastoncu Pansiyonu——一座超过300年历史的民宅,期待着能体验一把时光倒转的感觉!萨夫兰博卢的Otoger距离还有一段距离,自行前往,需乘坐巴士公司免费的Shuttle Bus至巴士公司办事处,然后小巴至老城。
清晨的Otoger寂静中带着些寒气,两三辆大巴车静静地停着。下了车,有小巴的司机疑惑地看着我(我猜测是去巴士办事处的Shuttle Bus),偶尔还有一两个出租车司机上来询问。急着预定第二天至Goreme的巴士和Goreme- Fethiye段最要紧的夜大巴,顾得许多,直接去Otoger站内寻找Metro柜台。候车厅内空无一人,几个巴士公司的柜台顺次排开。Metro的logo很醒目,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看起来五十多岁的大叔按照我查到的时间,帮我预定了第二天的车票——Safranbolu-Ankara-Goreme两段车子分别购票,中间在Ankara有一个小时的停留。唯一让人困惑的是,之前一直可以查到的Goreme-Fethiye的夜巴似乎近期被取消了。有点小急,却也是无奈。接站的小伙子就是Bastoncu的老板,名叫Ali(一路上遇到了N个Ali)。他告诉我,民宿内所有的木工制品和木头装饰物都是父亲和他亲手制作的。看着那些古香古色、风格独特的各种摆设,庆幸这次自己的选择又对了。 Safranbolu是个值得驻足的小城,它那味道犹如番红花的芬芳,弥散开来,慢慢触碰。始于公元前的萨夫兰博卢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拜占庭时期被称为Dadybra。1423年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作为连接和黑海沿岸之间的贸易通道上的住宿城市而发展起来,丝绸之路曾从这里经过,并在17世纪迎来了最鼎盛的时期。一座以制作马鞍和皮鞋为中心的商业城市,过往的繁荣已烟消云散,如今这座保留着中世纪氛围的城市里还能可以看到传统的手工业者。保留下来的房屋大都修建于100-200年前,几乎所有住宅都以木头和土墙为基础建造。据说,土墙使用的原材料是用作喂马饲料的稻草以及土和鸡蛋混合在一起的,具有很强的保温能力。过去在土耳其夏季和冬季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沙发所在的起居室如果是阳台形式的就是冬季的房子,反之在屋内的就是冬季的房子。
[清晨的] Ali说,早晨他要为客人准备早餐,10am出发。趁着这段空闲,顺着Bastoncu门前的路向山上走去。路上都是奥斯曼风格的老宅,有些被改成了客栈,有些是餐厅,有些还是当地人在居住。一路走到勒克山的观景平台,视野极好,俯瞰整个,咖啡色屋顶、白色外观的房屋依山而建,整齐排列。驿站的庞大建筑清晰可见,几座清真寺的尖塔拔地而起分外醒目,这些残留的商队客店和清真寺都曾是这座城市辉煌时代的标志。赫尔勒克山看到的景色顺着山路回到城区,金吉客栈(Cinci Han Hotel)占据了广场很大一片位置,这里曾是1645年建造的商队客店,高大的围墙非常有特点。如今被改建成为了一座酒店,看起来就很高档。金吉客栈从此向左拐是伊泽特帕夏清真寺(Izzet Pasa Camii),作为奥斯曼帝国时期建造的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1796年由大维齐尔(以下最高级的大臣,相当于宰相的职务,拥有绝对的代理权,原则上只有苏丹才能解除此权)修建,1903年重建。清晨的清真寺没有开门,庭院空无一人,只有伊泽特帕夏的墓碑静静地躺在那里。伊泽特帕夏清真寺清真寺另外一侧的门出去,几个台阶向下,一条潺潺细流从几座老房子旁淌过。细流的对是一条商业街,这里的手工业者已经早早起床开始工作,还保持着最为传统的作业环境,有打铁的,有制作马具的,有打锁的,有制作门饰的……全部手工现场制作,精细程度让人瞠目。如此传统的手工业制作工坊,在的其他城市再也没有见到。手工业制作工坊
语言障碍,不能与他们深入交谈,很想了解了解他们制作的这些我看来都是“艺术品”级别的物件,在如此的工业化时代销向何处?漫无目的闲逛,第一家开着的店铺就吸引我停下了脚步,很多有特色的小物件很是喜欢。左挑一个,右选一个,一眨眼的功夫竟然大大小小买了好几样。这可是我进的第一家店!
老板是个和气又认真的小伙子,选了个小钥匙链现场刻了名字送我。物品一件件、一层层包装个严实,后来我都不忍心拆开,直接整盒带回了北京。
[Bulak Mencilis Magarasi溶洞]
回去Bastoncu稍事休整,就跟着Ali开始了Safranbolu周边游览。同行的还有一个姑娘,人很友善。拿了一盒糖果给大家分享,味道没有想象中的甜,椰香浓郁,坚果丰厚。坐在副驾位置的是一老一少两位女人,年长的是女人在新城就下了车,年轻的女孩一路同行,她是Ali漂亮的女朋友——一位大学的英文老师。难怪Ali英语说得那么好!不仅如此,他还能讲很棒的韩语和日语。学习语言方面,天赋个东西还是要承认的。虽然从事服务业,不过明显感觉Ali还个比较内向的小伙子,话不多,不过绝对是有问必答,非常耐心。车上,Ali先是告诉大家今天的行程顺序,并且表示遇到喜欢的地方可随时让他停车,下去拍照。去往Bulak Mencilis Magarasi的路并不怎么好走,要绕山,还有部分土路,较为颠簸。不过沿途可以经过一些高地俯瞰下面美丽的田园风光。
Bulak Mencilis Magarasi在土耳其是数一数二的喀斯特洞穴,位于流经Bulak Mencilis河畔的岩石山上。从停车场到位于半山腰的洞穴入口要攀爬一段台阶,一位当地人跟着我们一同上去,原来钥匙就在他手里,他刚刚上班。
[Incekaya Aqueduct水渠] 离开Bulak Mencilis Magarasi将去往我最期待的Incekaya Aqueduct水渠。不知是否是孩童时代一部记录片给我太深的印象,塞戈维亚的大灌渠曾让我充满向往,成为了之行的第一理由。沿途经过一个美丽的山谷之上,Ali停车让大家下车拍照。我还没有拿出相机,Ali就递上了手机,给他和那漂亮的女友照相。背后是田园般的美妙景色,前面是一对情侣的浓情蜜意,此情此景,赏心悦目。与想象中大水渠的画面不同,一座灰白色石头筑起的水渠横跨在峡谷之上。这座水渠最初修建于拜占庭时期,转弯部分往前是奥斯曼帝国时代谢里姆三世的大维齐尔伊泽特穆罕穆德帕夏(Izzet Mehmet Pasa)在18世纪90年代重修的。
Incekaya Aqueduct意为“瘦瘦的岩石”,横跨了美丽的托卡特(Tokatli Gorge)峡谷。峡谷周围没有人,与横跨之上的水渠相得益彰,展现了一种原始的壮美。
刚要沿着台阶向下,被一条跟着主人来此游玩的狗挡住了去路。估计是一路向上,狗狗被累坏了,自顾自地窝在台阶上喘着粗气,就是不肯再移动半步。
沿着台阶,来到谷底,一条溪水陪伴左右。要不是几只散养的鸡鸭和汪汪叫着的狗挡住了去路,真不知道峡谷到底能多远。 托卡特峡谷抬头仰望,谷底一侧的岩壁上方有一个透明的观景平台,突兀出来,与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悬空玻璃异曲同工。虽是看起来壮观,但我并不喜欢这样的人工建筑,破坏了大自然那原有的浑然天成。观景台Incekaya Aqueduct水渠最有意思的体验是,走在那高高的水渠之上的时刻。恢弘壮丽的水渠,长200米,宽1.1-2米的水渠,没有扶手。沿着它美丽的曲线,可以从上面直接走到对岸。对于不恐高者而言是一种享受,但是对于恐高的人,会是一大考验。几个当地青年人在此游玩,将这里原有的宁静打破,却给了这屹立于山谷之上的“大家伙”带来一股生气。他们都极年轻,想让人给他们拍合影,却又都互相推诿,不好意思开口。渺小的自己 不知为何,一直非常温和的Ali忽然着急了,催促着我们快些上车,说从这里到约留克人村庄还有不少路要走。虽说着急,Ali还是让我们在透明观景台停留拍照,然后加足马力奔向约留克人村庄。一路上,车窗外是没有被破坏的乡村景色,零星的奥斯曼风格建筑点缀在大片大片布满黄色野花的草甸上。车子里,Ali播放着语的情歌,满含深情地对着漂亮的女友歌唱。同行的朋友兴起,唱起了邓丽君的《甜蜜蜜》,欢声笑语,浓情蜜意,温暖动人。
[约留克人村庄]
到达村庄已经接近正午,Ali这才说明的他着急的原因——他要赶去清真寺做礼拜,我们在这里愿意玩多久都行,最后回来车上找他。 出于好奇,特意了解了下穆斯林礼拜的时间和次数——《古兰经》要求穆斯林每日要做五次礼拜:日出时、正午、下午、日落和夜晚。古代没有时钟的情况下,很难掌握统一的时间,因此在清真寺外见有宣礼塔,每到礼拜时间,要有大嗓门的人在塔上大声呼唤,有的四周有许多宣礼塔,一般为四个,朝着四方。现代都装有扩音器,不再用人,扩音器音量大,因此有的现代建造的清真寺只有一个宣礼塔。只见Ali匆匆跑开会几分钟,透过宣礼塔,清真寺内的诵读声就想了起来。顺着Ali指的路,一路在村子里闲逛了起来——这里的老房子里曾住着贝克塔什教派的托钵僧。政府强迫游牧民在这里定居,向他们征收赋税,后来村民们因高超的烤面包技术而致富。中午的太阳炽热当头,见不到什么村民。一位大婶经营的一家货品丰富的商铺,在安安静静地村子里颇为显眼。热情地被邀进门去,这里竟还是一家民宅博物馆,楼上的几层保持着奥斯曼风格的装饰和摆设,供游客免费参观。民宅内若不是早晨已来了一拨“购物”和考虑到未来几天的辗转,这里的一些小物品其实还是挺有吸引力的。印象最深的是,在这里试用了“番红花香水”,第一鼻的气味不是芬芳,反倒有点劣质香水的呛味。香味慢慢散去之后,有股淡淡的幽香,挺适合夏天涂抹。沿着村子漫无目的走着,不大的小村子里一些房屋的历史似乎夫兰博卢的还要悠久,整个村子风貌的保持也保持的相当好。转到清真寺门口,赶上了做完礼拜出来的人,Ali也出现在人群中。只见他很兴奋的示意我们过去,在一个带锁的木制门内有一只巨大的火鸡。大家透过门缝看它,不知是兴奋还是害怕,大火鸡正发出了洪亮的奇怪叫声,有些吓人。Ali开玩笑说,这是turkey of Turkey(火鸡国的火鸡)。
Ali再次确认了返回车子的线路,留下我们继续游玩。
回到萨夫兰博卢已是下午两点多,饥肠辘辘中迫不及待地要吃饭。大太阳中不想出去觅食,直接选择了Ali家旅舍的餐馆,一种叫做Manti的小饺子,是Ali的妈妈亲手包。正要上楼,看到了Ali放在Rception内的水烟,饶有兴趣地询问。Ali热情地拿过来给我看,再得知我曾在尝试过后,Ali很真诚地告诉我,的水烟不如埃及,埃及的水烟才是最好的。听过Ali的这番话后,彻底放弃了在土耳其再次尝试水烟的想法。趁着午餐前半个小时的间隙,抓紧时间洗澡。Bastoncu Pansiyonu什么都好,就是洗手间的进出特别别扭。老式房间是打开小橱门直接进入浴缸,现在改成了现代化的淋浴,门槛跟浴缸的高度一样,每次迈进迈出颇为费事。
再次下楼,香喷喷的萨夫兰博卢特色午餐已准备妥当。Manti有点类似中式饺子的外形+面做法的混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小饺子都有馅,混合了奶酪、酸奶油、番茄酱等,黏黏稠稠,奶香十足。
穷游兴趣小组
/thread-.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p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